世界羽联再推“11分制”改革,乒羽面临的难题竟是同一个
乒乓球和羽毛球,一直是中国体育的王牌。但与乒羽在国内的热闹情形相比,这两项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却频频受阻。
继国际乒联CEO史蒂夫·丹顿提出取消单项世乒赛的可能后,世界羽联(BWF)主席拉尔森也在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羽联将在2021年东京奥运结束之后,重启5局3胜11分制的投票。
11分制曾在2年前就被否决,当时无论是各协会还是运动员大多表示反对。但如今即将进入新的奥运年,这项推动羽毛球项目走向世界的改革能够顺利进行吗?
林丹可能无法等到11分制了。
坚持改革,不怕丢饭碗
趁着这段没有比赛的日子,不少世界体育单项协会都有了更多时间酝酿着新一轮改革。
羽毛球项目就是其中之一。世界羽联主席拉尔森日前在接受采访时透露,BWF将会继续推动羽毛球改制,即从现行3局2胜、21分制,改为5局3胜、11分制的新赛事。
实际上,这并不是世界羽联第一次提出这一构想。早在2018年的世界羽联年度代表大会上,“5局3胜、每局11分制”的全新计分方式,因没有通过2/3的票数而遭到否决。
遭到否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时距离奥运会的时间太过接近,大部分协会成员不愿冒险做出改变。其中,新晋羽毛球强国日本、以及韩国、印尼等老牌球队都表示强烈反对。
在去年的苏迪曼杯比赛期间,拉尔森再次提到了将羽毛球赛制修改为5局11分的打算。在他看来,新的赛制将会令比赛更具观赏性,“否则,比赛太刻板,对下一代的年轻人没有吸引力。”
可以看出,拉尔森对于改革一直抱有坚定态度——“两年前投票没能通过,但我坚信新的计分制将推动羽毛球的发展。”
“这就是我为什么坚持下去的原因,我也知道自己也可能因此丢掉饭碗。”
停滞不前只因“太保守了”?
“缩短比赛时间会让羽毛球更具影响力,在电视转播时会更吸引人。这会转变为更多的收入,球员收入也会相应增加。”对于改革赛制的问题,拉尔森早在两年前就给出过解释。
为了这个目的,世界羽联在过去20年进行了多次改革,仅赛制就变动过不下三次。
羽毛球1992年进入奥运后,就开始使用3局2胜、每局15分的“发球得分制”;2001年则改为5局3胜的7分发球得分制,随后这一赛制在2002年被取消,比赛又改回了15分制。
经历了改革失败后,世界羽联并没有停下脚步。在2003年,他们又推出了针对不同性别的赛制,即女单项目实行11分换发球权制,其余项目实施依旧实行15分制。
现今的赛制源自2006年的改革——启用3局2胜、每局21分的“每球得分制”。对于最新的5局3胜、11分制,BWF曾在2014年尝试在一些等级较低的比赛中使用,但并未激起任何涟漪。
“我们现在太保守了,羽球运动停滞不前。”拉尔森的担忧不无道理。在去年的苏迪曼杯中,安塞龙领衔的丹麦队就与英国队进行了近7个小时的苦战。当双方比赛结束时已快到次日凌晨1点,现场的大部分观众则早已离开……
虽然观众和高层觉得比赛时间过长,但大部分运动员并不支持改革。
羽毛球名宿李宗伟和现女子世界第一戴资颖此前就认为11分制不利于像他们这样拉吊打法的选手,年轻时的林丹也表示这样的赛事打得“不过瘾”。
这一新赛制在网上同样引起了争论。一种声音认为,缩短时间的11分制有利于老将,让年轻人不容易冒头;还有不少东南亚媒体认为,这样的赛制是在限制羽毛球实力较强的亚洲国家。
赛事无人问津,普及远远不够
世界羽联之所以希望进行改革,其实也是因为羽毛球运动近些年所受到的一些局限。这项起源于英国的运动近几十年只在亚洲流行,而在欧洲也只有丹麦发展较好。
丹麦媒体最近甚至责难世界羽联“偏袒”中国,原因是这里一年可以有两项高级别赛事举行。
但事实是,世界羽联不仅没有偏向中国,反而一再通过修改赛制、限制参赛人数,以及规定发球高度等手段来向中国队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高级别赛事的持续举办,更是因为他国“无人问津”……
羽毛球项目想要“生存”,需要提起更多国家和地区的兴趣。自从马林、辛杜、戴资颖等明星球员诞生后,西班牙、印度和中国台北对于这项运动的关注度也相应得到提高,但程度远远不够。
与羽毛球一样的是,乒乓球同样经历了很多赛制和规则方面的改革,比如推出大满贯赛事等。两个项目都希望能够得到普及并顺应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潮流——商业化和市场化。
尤其是在当下疫情时期,两个项目在全球的发展更是频频受阻——国际乒联的高管已经自愿降薪;而在此前,像苏迪曼杯和世乒赛这样的国际大赛,甚至面临着无人承办的尴尬。
巧合的是,两项运动改革中所要效仿的“前辈”都是具有高职业化程度的网球。但即便是网球也在不断与市场进行着磨合,比如大满贯取消“长盘制”以符合收视习惯和吸引更多球迷。
对于想要走向世界的羽毛球和乒乓球来说,顺应市场发展方向无疑是他们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开源”的重要手段。
只是这些“大胆”的改革,还需在各方之间寻求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