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更简单的学习方式
(原标题:一张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更简单的学习方式)
课堂现场 复旦中学供图 华龙网发 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复旦中学供图 华龙网发 课堂上 复旦中学供图 华龙网发华龙网5月4日20点20分讯(廖凤)语文课,有必要和画图搭上边吗?来自重庆复旦中学的语文老师廖杰会信心十足地说,很有必要。5月3日下午,复旦中学初一·6班的学生听过他的课后,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有了这张图,学习顺畅多了。这张图就是“思维导图”。
画张思维导图 串联梳理全文
“南极梦是每位旅行者的终极梦想。今天我们走近的这群探险者是谁呢?他们面临的又会是一次怎样惊心动魄的探险之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南极,走进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 ……”一开课,廖老师就用一段自己剪辑、配音的短片带领同学们走进南极探险之旅。
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廖老师请学生借助学习工具iPad、网络资源等方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探险之旅的过程。简单的开场白过后,廖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个小任务:“快速阅读文章,找出关键词进行抢答。”
三五分钟之后,“抢答赛”开始了。廖老师通过iPad一发布问题,很快就用同学陆续抢到答题机会。第一个时间关键词,入选的关键词还不止一个:1912年1月16日、1月18日、2月27日等。后几个关键词,也很容易被大家找出来。“南极点”、“屠宰场地”、“贮藏点”、“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阿蒙森”……
通过快速阅读和关键词的填写,这场南极探险之旅的画面在学生眼前已徐徐打开。紧接着的任务,廖老师就请同学们利用获得的这些关键词,在笔记本上画出思维导图并用iPad拍照上传,为大家展现出主人翁斯科特一行南极极点探险的主要情节。最后,大家通过自己的思维导图得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1912年斯科特一行五人在从南极点返回营地的途中不幸遇难。
在课堂上刷“弹幕” 领悟课文精神内涵
你以为归纳总结后,这堂课就结束了吗?并没有。梳理完文章内容后,廖老师又带着同学们在iPad上刷起了“弹幕”。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已经告诉了我们主人公的悲惨结局。但作者却用 伟大 这个词来形容这个悲剧,是否矛盾?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在讨论区谈谈你的理解。”廖老师在iPad上的讨论区发布了讨论内容。
“斯科特等人历经艰难终于到达南极点,实现了他们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成功的,但悲哀的是他们不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的。”“斯科特一行人在悲剧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是人类精神的骄傲。”……任务一发布,同学们的观点“蜂拥而来”。一番“唇枪舌剑”下来,学生对这群探险家的佩服之情更深一层:斯科特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是高尚的。一切高尚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看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弹幕”,廖老师很是欣喜:学生的品读已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而且走入了作者的内心,这也正是这节课学生最宝贵的收获。
在语文课上,难道就只有“读”吗?只有抽象分析吗?其实不然,廖老师的课给了大家一个新的方向,不妨画画思维导图。在廖老师看来,“思维导图”没有统一格式,学生可以自己创作。“每个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不一样,画出来的图也不一样。”利用思维导图,填写关键词,使学生整体理解文本,不仅快速梳理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清晰把握文章的布局。在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也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删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利用iPad等智能工具,用更丰富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改变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真正形成面向未来的学习能力。”
(原标题:一张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更简单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