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打不起网球有了乒乓,比赛持续31个小时,裁判急了抓阄定胜负
原标题:打不起网球有了乒乓,比赛持续31个小时,裁判急了抓阄定胜负
乒乓球的标准名称是“桌上网球”(Table tennis),顾名思义是从网球(tennis)演变而来的。网球在欧洲已经有数百年历史,被称为“贵族运动”。其既需要专门的场地,又需要专门的球网、球拍,甚至还要求天气晴朗,果然是贵族才玩得起的运动,而且贵族玩也要讲究个天时地利。
这么有范的运动,当然人人都爱玩。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欧洲社会财富的增加,网球更是风靡全欧。可是遇上下雨怎么办?没有合适场地怎么办?这么高大上的运动,我们穷人也想玩啊,没钱怎么办?
有些英国大学生就想出了替代的法子。他们用餐桌代替球场,用书本竖起来摆成球网,又用羊皮纸做成球拍,站在桌子两头对打。这就把原本的网球缩小后搬到了室内。
(19世纪末的乒乓球)
后来,大家又把球拍换成了木板,把球换成了弹性好又轻巧的空心的塑料球。1903年,英国人库特又在木板上贴上带颗粒的胶皮。这么着,“桌上网球”正式诞生了,它的另一个名称叫做“室内网球”(Indoor tennis)。
(20世纪初的球拍)
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大家没有电视,更没有电子游戏,多数人也打不起网球。而“桌上网球”需要的场地少,器材便宜,又健康又有趣,很快成为风靡欧美的运动。当时仅美国就有数十万人在玩这种小球,厂商也开始专门生产球拍和小球。由于球与拍子撞击时发出“Ping-pang”的声音,一个美国商人就把自己生产的球命名为“Ping-pang”并申请专利商标。此后,这个词被作为“桌上网球”的另一种称呼,音译成中文就是“乒乓”。
削球时代的龟速比赛
前面说过,最早的乒乓球是纯用木板拍子,双方只能直来直去地挡球,技战术很简单粗暴。1903年在木板球拍上贴了胶皮之后,利用胶皮的摩擦力和弹性,发明了一种重要的战术——“削下旋球”。下旋球速度较慢,而轨迹比较奇怪,主要适合防守反击、稳中求胜的战术。可是很快,大家发现一个问题:由于胶皮拍子和下旋球战术导致防守方有利,再加上当时的球台较窄,球网较高,很不利于大力抽杀。于是双方都在求稳,双方都在防守,比赛经常陷入长久的拉锯僵持中。
其中最夸张的是1936年在匈牙利布拉格举行的第十届锦标赛。在男子团体决赛中,罗马尼亚队和奥地利队进行了旷日持久的马拉松。首战从周日的21点,一直打到周一凌晨3点,比分还是2:2,最后因为违反宵禁,被警察强行中止。然后周一、周二继续打,直到周三,奥地利才最终以5:4取胜夺冠。这场团体赛总共打了31个小时。同一届比赛中,罗马尼亚选手法卡和波兰选手艾力克的一个球居然就磨了2小时12分……
而在1937年奥地利世锦赛的女单决赛中,美国选手休斯和奥地利选手普里茨也陷入了类似的持久战中。双方你来我往,都是只守不攻,持久战打得昏天黑地。最后,裁判都受不了,对两位女士说:“要不,咱们抽签决定冠军吧,别再磨蹭了。”两位女士都是有脾气的:“抽签定冠军?我们这是世锦赛耶!不行,接着打,绝不抽签!”裁判脾气也上来了:“不抽签?那我取消你们的资格!”于是,1937年的世锦赛,女子单打的冠亚军都空缺了。不过到2001年,国际乒联又补发了一个公告,宣布这两位都是当年的女单冠军。于是乎,女单冠军从“少一个”变成了“多一个”。
(捷克选手瓦纳,获得过13次冠军和10次亚军,第一块金牌是1937年混双)
正因为这些毛病,国际乒联在11届之后,做了修改,把球台变宽(146.4厘米到152.5厘米),球网降低(17厘米到15.25厘米),这才逐渐扭转了这种慢悠悠的磨蹭战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