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知】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选修课表(9月20、21日选课)
各位同学:
本学期开设7门人文素养选修课和5门专业素养选修课,以及2门体育选修课(兴趣选修课),网上选、退课时间为9月20日16:00—9月21日23:00,务必使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每人每学期各类选修课限选3门。同学们须看清上课时间、限选对象、课程简介等信息,确保所选课程时间互不冲突。为确保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同学们务必慎重选课,珍惜机会,遵守课堂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研究生处或对选课缺勤等学习态度不端者以短信预警或作强制退选处理。选课结束后,若课程名额未满,可致电研究生处补选。
中国画系、书法系博士研究生若不修英/日语课则必修“古代汉语”课,不必在网上选该门课,直接修课即可。
各层次类型研究生在读期间选修门数要求如下,于毕业前倒数第二学期前修完即可:
类别
人文素养选修课
专业素养选修课
实践类硕士
不少于2门
不少于2门
理论类硕士
不少于4门
不少于2门
实践类博士
不少于2门
不少于2门
理论类博士
不少于2门
不少于2门
教室若有调整将以彩色字标注。
一、人文素养选修课
1、课程名称:中国思想史(比较的视野)
任课教师:金观涛(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
课程简介:现有的中国思想史课程和教科书有两个缺点,一是缺乏中西(中国和印度、中国和日本等)比较的视野,二是将中国传统思想和近现代思想割断。本课程以剖析中国传统思想为中心,大辐度展开中国和西方、印度以及东亚比较研究,刻划中国传统思想的形成以及中国近现代思想的起源。本课程将思想变迁和社会变迁熔为一体,在讲述中国思想史时同时介绍和评价相应西方理论,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本课程20学时大约分7次讲完,第一学期前四次从轴心文明讲起,讨论中国传统思想如何融合佛教,产生宋明理学。第二学期三次主要内容是:通过中国、日本、韩国儒学比较以勾划东亚近代思想如何在反思宋明理学中产生。
2、课程名称:太极、内丹与性命天人之学
任课教师:梅墨生(中国国家画院理论部主任)
课程简介:性命双修是传统儒释特別是道家所主张的。而天人合一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要义。明此理然后修此道,则以太极思维智慧为原则、路径,太极拳与内丹学则是最好最高级的性命双修、天人合一功夫学问。本人试图通过此课让学人大致了解这门国学与修炼功夫。
3、课程名称:文艺心理学
任课教师:夏中义(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从艺术-文化心理角度,系统论述艺术(文学兼及美术)的创造、接受与批评诸现象,且将此现象的有机衔接当作微妙乃至幽邃的心灵流程来观照,来返身体认。所以,这门纯知识学课程,在讲授时将被演示为师生互信、互动的艺术暨人生经验的全方位交流,以至任何对艺术经验的深度解读,最终都可以在每个人的自我生命的反思性价值叩问中,找到相对应的根柢。正是因为艺术经验的初始发生根子在心,故该课程对文学创造、接受、批评所说的每一原理,几乎皆可在美术身上寻得诗性对称。
课程教材是《艺术链》,夏中义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新版。
4、课程名称:苏轼诗讲读
任课教师: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课程简介: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化是古典中国的一个高峰。而东坡诗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继李白杜甫之后的又一高峰。本课程主要以《宋诗精华录》中的苏轼诗为材料,导读东坡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宋文化之转型与唐宋诗型之异。第二部分:苏诗导读:以宋文化为中心。课堂讲义材料:请准备陈衍《宋诗精华录》中的苏诗部分。参考文献:冯应榴辑注.《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考试方法为课后练习、课堂提问与闭卷考试相结合。5、课程名称:Western Cultural Theory
任课教师:Andrew Bamford(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学博士)
课程简介:The course will encourage students to adopt a philosophical and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to cultural studies. Students will be introduced to a wide range of competing perspectives beginning with the enlightenment the key thinkers of modernity - Marx, Durkheim, Weber, and Freud – before following their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perspectives commonly labeled as Critical Theory,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Feminism/s, Structuralism, Post-Structuralism, Post-Modernism, Post-Colonialism, and Queer Theory. The theme at the core of these perspectives is the ways that language and interaction create conflict, consensus, and/or resistance in the creation of knowledge about self and selv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cial, ethnic, environmental, aged, gendered, sexual, and class based identities, all of which are resources and topics for artistic practice.
英语授课。
6、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任课教师:王宏理(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课程简介:《古代汉语》为高校文科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旨在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以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
古代汉语可理解为过去的小学,大致包括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阅读古汉语所需的古代文化常识等内容。通过学习此课程,期望达到基本了解把握汉字的起源、汉字结构的演变、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和繁简字;通过学习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图等,提高阅读古诗文和写作近体诗(词)的基本能力;掌握古汉语语法知识,提高标点断句解释翻译古文的水平。
7、课程名称:印度佛学史八讲
任课教师:王霖(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课程简介:
【第一講】印度的早期歷史和思想流派
【第二講】佛教的産生和釋迦生平
【第三講】初期佛教的基本教義
【第四講】僧團的形成和僧伽制度
【第五講】佛教的創世說和時空觀念
【第六講】結集三藏和部派分裂
【第七講】大乘佛學和密宗興起
【第八講】三乘差別和佛學東傳
二、专业素养选修课
1、课程名称:当代艺术研究与创作工作坊
任课教师:吴杉(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课程简介:当代视觉艺术的创造性文化的源头是绘画艺术,它从最基本的手绘开始,奠定了人类对审美需求的朴素手段,也建立起一个如何表达所见现实世界的再现能力。从单一的技术手段,逐步扩展到现当代的独立审美功能的创造性手段,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它成为我们个体艺术家的核心创作手段和记录思想的手绘媒介。这门课程是以创作教学为核心,具有多元互动的试验模式,课程的基本属性是继承欧美西方院校的当代艺术教学的学术框架,此外课程也秉承开放的态度对待亚洲文化、和古典艺术。面对当今的信息时代的不可预料性的各种文化生态,期待能建立一种规范和有效的学术氛围,提供当下最广泛及本质的艺术咨询与讯息,通过一对一的课程教学互动,激发出每一个同学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独立个性的绘画表现力。希望这门课程,能帮助每位学生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完善自己的审美认知,并对长远的创作发展,给予最本质的学术框架支持。课程以绘画工作室的课堂教学为核心,穿插幻灯讲座教,并随时安排参观艺术展览,还将不定期聘请欧美访问艺术家参与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认识国际当代艺术理念。每周将对课程进行总结,两周课程的间隙,安排小型教室作品展示。课程考核,以考勤、课堂教学、作品(作品数量和品质)三部分综合评定。
面向实践类艺术学生(谢绝史论专业,管理专业,设计科目),面向油画、版画、壁画,漆画等专业(关键词:当代艺术、绘画、及装置)。
2、课程名称:西方现当代艺术概论
任课教师:黄河清(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课程简介:本课程分6次讲。课程教材为本人两本专著:
前2讲,西方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概论河清两本著作:
《现代与后现代——西方艺术文化小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年
《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第3讲:言不必称希腊——西方历史造假
第4讲:全球化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个性
第5讲:应当绞死建筑师?——现代主义建筑批判
第6讲:笔墨未必随时代,论雅俗与通变
本课程课训:“学而不思则罔”。鼓励学生听课要有所思,有所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术上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3、课程名称:中国画论专题
任课教师:毛建波(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课程简介:中国画论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结合中国画论演变过程,抓住发展中的重要理论深入分析。课程以点带面,线面结合,抓重点,抓核心,使学生对中国画论关键问题有较深入的思考。
本课程共32课时。绪论部分着重介绍中国古代画论的特点、范围,对中国画论通于哲理、深入技艺、要言少索的特点作分析。先秦画论部分对孔子、老子、庄子等先哲的美学思想展开分析,着重于他们的理论对中国绘画的长久影响。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主要对顾恺之、宗炳、王微、谢赫等人的理论加以分析,重点介绍、研读《画山水序》《叙画》《古画品录》,并对《画山水序》作逐字逐句的释读。隋唐绘画理论着重研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与题画诗的价值及影响。宋元绘画理论主要对欧阳修、苏东坡文人画论、宋代精审的观物观、赵孟頫引书入画、画贵有古意、倪云林逸气说等理论加以阐释,重点介绍、研读《东坡论画》、黄公望《画山水诀》。明清绘画理论偏重分析明清文人画新思潮,对明清数量众多的画论著述加以点评,于董其昌、恽南田、石涛等人的理论加以分析,重点介绍、研读《画禅室随笔》《南田画跋》《石涛画语录》。
参考书目:
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
于安澜《画论丛刊》
4、课程名称:文学/图像互文性研究专题
任课教师:郑文惠(台湾政治大学教授)
课程简介:本专题计分六個单元:
一、互文与再现:文学/图像研究视域与方法
二、言志与知音:文人画中的抒情自我与心灵图式
三、身分认同与文化建制:宋末元初遗民文学/图像的互文性研究
四、记忆与认同:明代中晚期虎丘地景文学/图像的互文性研究
五、后遗民时间地理政治学:清末民初遗民文学/图像的互文性研究
六、国族与现代性:视觉文化与近代画报
本专题第一单元先从“互文”与“再现”、“观看”与“认同 ”等向度,分析“文学/图像研究视域与方法”,作为论述的基础,以进入中国文学/图像互文性的多层次分析;第二单元“言志与知音:文人画中的抒情自我与心灵图式”,主要分析文征明、唐寅等文人画如何透过文学/图像的互文性美学修辞策略,呈现抒情自我的心灵图式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对显关系。第三单元“身分认同与文化建制:宋末元初遗民文学/图像的互文性”,旨在探究山水、人物、花鸟、畜兽等审美意象,如何成为宋末元初遗民画家书写自我内在心灵及文化世变下生命离散的抒情符码。集中讨论画家创作时,透过记忆召唤的回忆机制及诗/书/画的互文指涉的过程,不啻使画家抒情自我重新确证自我主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再者,借由传统“言志──知音”的抒情美学视域 ,更是消解文化乡愁甚或呈显出一种文化建制行动,它足以揭示或引领某种反同化的文化诉求与社会行动,重新再造一个新的文化空间,以抵抗现实的异化或实存的政治实体,这种反同化的文化诉求与社会行动,背后具有巨大的召唤力量,它足以调动起文人社群的集体意识与集体行动。第四单元“记忆与认同:明代中晚期虎丘地景文学/图像的互文性研究”,主要探究明代中晚期在不同社会文化脉络下,文人社群如何透过文学/图像的互文性书写行动再现虎丘文化地景。随着不同社群的集聚、消费文化的带动、物质条件的支持、文化世变的离散,虎丘地景在文学/图像的互文性美学疆界空间中如何变异、被改写?地景如何随着书写者的观视机制与欲望再现,而形塑出独特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甚或标示、呈显出雅/俗的分际、差异与互渗、协商?第五单元 “后遗民时间地理政治学:清末民初遗民文学/图像的互文性”,以后遗民时间地理政治学为论述核心,探讨末代王孙溥心畬神异鬼怪及对台湾风物的文化叙事,分从文学/图像的互文疆界与修辞策略、多重他性与记忆操演、身体空间与创伤记忆、道德主体与心灵重建、怪异非常与审美形构、自我表演与艺术创格等向度,分析溥心畬作为一位近代旧王孙/老遗民/新移民的文化再现策略。第六单元“国族与现代性:视觉文化与近代画报”,着眼于近代画报图∕文互文性美学修辞空间中,异质性符号系统的论述生成与叙事策略,如何透过并置差异而产生互涉、融摄、转换、抗拒、僭越、悖反的运作机制,又如何策略性的引用、挪移、置换、改写视觉图像,而进行意义上的回环指涉、相互嫁接、戏拟谐仿、歪曲误述而产生缝隙式的美学张力;此外,尤关注在新的观视技术,及趋新务奇的娱乐心理与窥视机制下,近代画报作为文化竞技场的视觉场域,如何展演国族想像与现代性历程。
5、课程名称:艺术史研究的几个有趣个案
任课教师:封治国(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面向造型专业学生,共六个左右的专题,主要介绍并分析艺术史研究中的几个个案,既包括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与艺术品研究,也包括中国古代绘画研究,还包括当下的一些热点个案问题讨论,如《画里逢盛世——饥饿年代的中国画家们》,向学生呈现艺术史研究的方法、途径、手段,讨论其得失利弊,为学生们提供几个艺术史研究的不同观察视角,目的是有利于同学们的创作实践与日常阅读。
三、体育选修课
1、课程名称:网球
任课教师:白俊伟(中国美术学院讲师)
课程简介:网球是世界上第一大个人运动,具有阳光活力、时尚优雅、强度可控等特点,是一项非常适合人终身参与的运动,目前,网球运动在我国参与的人群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国内一流的艺术院校,面向研究生群体开设网球课程,可使网球优雅的礼仪和优美的姿态与美院学子浓厚的艺术气息交融,在增进学生的身体体质的同时,也为研究生的艺术创作提供灵感,还可为研究生走向社会“以球会友”提供良好的媒介。
2、课程名称:羽毛球
任课教师:李海峰(中国美术学院讲师)
课程简介:系统介绍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基本技术、战术、体能素质、竞赛规则、裁判方法和运动常识;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羽毛球运动的规律,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羽毛球运动的主要技术和战术;培养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爱好和兴趣;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全面发展,提高内脏器官功能,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进取精神。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羽毛球运动的起源、发展进程及其文化背景,系统掌握此项运动的特点和结构体系;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羽毛球基本技术和战术,了解竞赛规则、裁判方法和运动常识。
1、学习握拍法(正手、反手)
2、学习正手发高远球技术
3、接球前准备姿势及站位
4、接发球的准备姿势及站位
5、学习正手击高远球
6、学习上网和退后场步法
7、学习正反手挑网前球
8、学习后场轻吊网前球
9、学习后场高远球和轻吊结合技术
10、考试
编辑: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