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球小知识——趣谈羽毛球竞赛规则演变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羽毛球竞赛规则是1939年国际羽联(INTERNATIONAL BADMINTON FEDERATION 简称IBF 即现在的世界羽联BADMINTON WORLD FEDERATION简称BWF)制定的,历经修改沿用至今。
纵观近百年,竞赛规则增补修改有许多因素,由于羽毛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和竞赛中发生的事故而促使竞赛规则的完善是主要因素之一。
注:本文引用的国际羽联资料均是英文原文照相为依据,为羽毛球一级以上裁判员或羽毛球爱好者多一重阅读兴趣。
之一羽毛球裁判员的规范用语和手势的产生背景
本文从1985年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一则故事说起。
以上是1985-1986年国际羽联的规则有对延误比赛和行为不端的处罚,但那时没有附录的规范用语和对裁判员建议的规定手势(发球裁判员和司线员有判决手势)。
球场风波女子单打决赛由中国韩爱萍对阵中国吴建秋,本场比赛裁判是刚通过考试成绩优秀直接晋升国际A级裁判的加拿大苏珊,决胜局9平时,裁判苏珊对吴建秋死球时,在球场上兜圈子延误比赛,宣报了“Warning”(警告),而吴建秋并没明白裁判的意思,当吴建秋11比10再得一分就将赢得比赛时,又因为迟迟不发球,被裁判苏珊判了“Fault,service over”(违例,换发球),而后吴建秋输了这场比赛,对于这一判罚当时可以说是炸开了锅,缘由是运动员没听懂自己已被警告,裁判员与运动员交流不明,裁判法有缺陷。后果是,运动员输了比赛,裁判员苏珊受到巨大压力,尽管考上了国际A级裁判,但此后苏珊却从此不做裁判了。
前排右2为加拿大裁判苏珊
这事件促成了国际羽联1987年首次制定了羽毛球比赛裁判员规范用语和手势,以帮助比赛时能让所有运动员、教练员和所有人能知道裁判员的宣判,避免误解。
以上是国际羽联1987年首次公布的裁判员用语,共2页,而现在裁判员用语已经增加到10页了。
以上是裁判员对运动员1987年裁判员对违反规则运动员给与“警告”或判“违例”时的手势,但没有黄、红牌。
直至2001年国际羽联才出台了“黄、红、黑牌”的机制,完善了裁判员执行规则“延误比赛 行为不端及处罚”的程序。更清楚地显示了裁判员和裁判长的判决是什么。
裁判员对延误比赛和行为不端的宣判方式的完善过程1985年只有警告和违例的处罚,没有规范用语和规定手势 ;
1987年有裁判员规范用语,有手势但没有红黄黑牌;
2001年有了黄、红和黑牌的使用方法和程序,使裁判员和裁判长的判决全场都一目了然。
结语:我的感悟,一般来说,规则裁判法的修改、完善,滞后于羽毛球运动的发展。而运动员、教练员甚至羽毛球爱好者全面学习、熟悉羽毛球竞赛规则也是必要的。
END
扫码关注我们
长者论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