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改革对乒乓球运动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2022年/第150篇
作者:杨 磊
乒乓球,确实是体育领域中器材种类、规则变化非常复杂、频繁的一个项目,直接造成了今昔的巨大差异。
改革是大趋势,无论好坏,如果不能阻挡,“加入”是最好的选择。
从38mm小球到40mm大球,从有机时代到无机时代,从赛璐璐球到新材料球,乒乓器材改革的出发点是什么?
我认为,是为了把乒乓球运动变得越来越简单。
有人说,每一次的改革都摧毁了很多球员的梦想,加速了某些打法的消亡,让乒乓球这项运动变得越来越“粗线条化”“风格单一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目标不同,结论截然不同。
所谓“简单粗暴”“风格单一”,其实也可以“翻译”成旋转更弱、力量速度重要性更强,几板球结束战斗越来越难,回合越来越多。
这,正是改革者的初心。
01
公正客观评价某项事物,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特别是涉及改革。反对者有一万个理由,支持者也会有一万个理由,针锋相对,寸土不让。
最近在看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感触颇深,从秦朝商鞅变法到北宋王安石变法,从明朝张居正再到清朝雍正、戊戌变法等等,每一次都是血流如注、势同水火,最后大多还是功亏一篑。
但是,无论变法是成功抑或失败,史书清清楚楚记录下来,或许不全真但至少有了公论。
改革成功与否,不能着眼于当下,也不能只看时人的风评,要给予充足的时间与耐心。
02
讨论新材料球成功与否,我觉得为时尚早。但是,现在讨论一下“38mm小球到40mm大球”的改革得失,还是可以的。
改大球是时任国际乒协主席的徐寅生主动提出来的,做出了很大牺牲,也做了很多工作,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开始执行,一直到改新材料球之前,推行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按照我的眼光来看,我认为是成功的,取得了“增加回合,提高乒乓球比赛精彩度”的预期效果。
这,就够了。
03
现在的乒乓球“好看”还是“不好看”?是一种主观判断。
只要是主观判断,一定是见仁见智,没有定论。
有人觉得前三板好看,也有人认为回合多好看。每个人都可以持有自己的看法,但不要搞“观点绑架”,强迫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认为认同“今不如昔”“今不如古”才是懂球,才算有情怀。
网友“DA”说得真实而客观:
“我身边有许多年轻人觉得乒乓球两三下打完了,没意思。你可以认为他们不懂球,但人家不稀罕懂不懂球,用脚投票,用业余时间投票,用钱投票”。
“从长远看,一个体育项目要发展壮大,必须考虑如何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参与进来,必要的时候,做点妥协,都是值得的。否则,这项运动会迅速小众化、老龄化。要改革,肯定有人吃亏,有人获益,改革总要付出代价、伴有阵痛,没办法”。
“除非有一种例外,这项运动本身就是贵族运动,追求曲高和寡,小众化是一种门槛。比如马术、马球等等。乒乓球,肯定不属于这种”。
就我的理解,我认为从“38mm小球到40mm大球”发展到现在“赛璐璐球到新材料球”改革,大方向从来没有变,一脉相承,是一种深化。
即:进一步削弱旋转,让乒乓球运动变得简单、简单、再简单,让更多人能够上手,参与进来。
04
前一阵子,与身边一个经营乒乓球馆多年的老板深聊,他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我更欢迎初学者,而不是高手。
我开玩笑地说,难道是为了“坑”小白,从他们身上多挣钱啊?
老板嘴唇微翘,抿了口烟,迅速正色道:
“有些事经历过,才懂。我们经营俱乐部,再热爱再有情怀,说到底也是开门挣钱,养家糊口。干了这么多年,发现越是业余高手,越不消费,有时候球馆需要高手代表俱乐部出去打比赛,做做宣传,还得管吃管喝管接送,一分钱不挣,还得倒贴”。
“反而是那些刚开馆的时候,‘不太当回事’的初学者才是财神爷,无论是自己玩,还是带孩子来学球,资金流基本都来自于他们”。
“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认识慢慢在变。一个球馆的长久发展,不需要所谓高手,更需要普通爱好者,越广泛越好,越多越好”。
“最近几年受疫情影响,租金和人工费一点没降,经营越来越难,反正我们就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多消费,耗着人工,不挣钱甚至赔钱,必然关门,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没人愿意当冤大头”。
这样的声音,我认为很宝贵,非常值得倾听。也是规则制定者、改革推动者必须通盘考虑的问题,没有广大从业者的支持,一切改革都将是井中月、水中花。
05
关于未来,何去何从,“保持现状”还是“继续改革”,我认为不应操之过急。
如果您认为乒乓球运动这些年的发展现状不算理想,把它比作一位需要医治的“病人”。
那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年乒乓球经历过的改革已经足够多、变动已经足够大,“顽疾再深”、“药力再猛”,也需要“病人”自身一个吸收调养的过程,过犹不及,静待未必不能“康复”。
有些事,谁也很难先知先觉,边走边看吧,乒乓球于我是一份纯粹的热爱,无论它是好是坏,都会陪伴着它,地老天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