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文书没有出彩的经历应该怎么写?
首先给大家分析一下文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样你可以找到自己文书中最需要写的东西。
申请美国硕士,我们写在文书里面的重点东西一定是这些:科研项目,论文、实习、竞赛、交流交换项目。
如果是申请商科硕士话,实习的位置和重要性会靠前。如果申请的理工科和文科硕士,科研论文的重要性和排序会靠前。
对于科研论文,分为科研背景+科研潜力,招生官看重的是科研中的创新点和含金量,不是看你有没有发表论文。
对于实习的话,招生官主要看你实习中的职位和做了哪些具体工作,而不是看你的实习公司知名度。
在上面这些重点内容确定的情况下,招生官不在乎你干了什么,他们只在乎你怎么干的。如果你没摸透或者了解这个规则,你都不会很好的把经历表达好,大概率都会千篇一律,浪费掉这些优势。反过来,如果你能从你的经历里挖掘,提炼,归纳出属于你的优势,写出优秀漂亮的文书是完全有可能的。
文书最大的功能不是所谓的标新立异,毕竟都是学生,有几个人能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或许美国的同学确实活动多一些。大部分的孩子,即使比较优秀,参加的活动和比赛其实都差不多。那文书最能突出是什么?
首先在写文书之前,一定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 why this major?往往帮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中介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中介。我相信所有有出国梦的学生都明白,出国本身不是目的,毕业之后顺利找到工作才是”来真的“。你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了解吗?你知道这一行的工作状态吗?你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吗?这个职业跟你的个性契合吗?这个行业的前景如何,是会给你带来良好的职业发展,还是仅仅出国渡了金毕业出来还是找什么工作都要靠运气?
这些问题没有回答之前,纸上谈兵的说要怎么写文书,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招生委员会的教授们和工作人员每年看的申请不下百份甚至千份,早就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你的passion,你的执着,你对一个行业的了解,你过往的经历造就了怎样的你,你确定一个连这个行业都不了解的外人可以替你编造吗?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学生,申请专业的时候用混申,可能一部分是公共政策,一部分是量化,一部分是统计,一部分又是business,学生可能的心理动因是混申可以增加录取的概率。The real fact 是“没有连贯性的混申”很可能降低了你的录取概率(注意不是所有的混申。有的混申是合理的)因为你的专业跟你的经历没有连贯性。你充斥在CV上面的经历都是点,这些经历可能没有什么内在联系,换句话说,你没有连点成线。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北美很火的推娃十年,黄粱一梦的帖子,成绩优秀的孩子最后没有拿到最top的录取,往往就是这样的原因。
好的文书老师必须对要申请的专业有着深刻的理解,从技术细节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分量的文书。写文书之前要清楚的知道这些学科本身的技术细节,甚至可以告诉学生做一个推荐系统用什么模型比较好,直接朝这个方向走大概率可以有个什么结果出来。知道这些专业不同的细分方向。比如现在常见的误区之一是很多CS or DS的学生非ML不去。可是事实却是,工业界是不是需要这么多做ML的人?以及到底什么样的ML才够格去公司里做MLE。你认为的热门很可能导致你成为信息不对称的牺牲品。
本身留学申请不是rocket science,在大体知道自己的水平可以申请什么档次的学校之后,这个就是numbers game。因为每一届的学生申请数量不同会导致admission criteria上下浮动很大。有一年东北大的align cs疯狂招人,认识的人里托福不过百都能进;但是还有一年东北大的bar就非常高,不少GPA 3.5+的申请者也拿到了拒信。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非常鼓励申请者多多申请学校,because you never know。但是这个是在对自己准确定位的前提之下的,比如一个学生99%的可能性不被哈佛录取,那么大概率他也不会被斯坦福录取,这时候海投也无效。
文书相关的话题还可以说很多很多。我们从来不认为文书老师就是一个English editor。如果仅仅想润色语言的话为什么不找native speaker?文书关键是行文背后的逻辑,还有对你深入的了解,对素材的仔细揣摩,也往往是native speaker也润色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