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起源・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起源问题的思考
原标题:文明起源・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起源问题的思考
冠形器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上宽6.8、下宽6.2、通高3.9厘米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浅黄色,有茶褐色斑。冠顶凸出于上端,下端有短榫,钻有三个等距的小孔。全器以透雕和阴线细刻相结合的技法,再次展示了良渚文化玉器的特有纹饰——神人图像。神人头戴羽冠,方脸,圆圈眼,阔嘴。四肢和躯体以镂空技法表现。
《石家河古城社会性质浅析》
杨权喜,《中原文物》1995年第4期第87~91页
本文主要分析了石家河遗址群的发掘资料。认为江汉地区史前文化的脉络为城背溪——大溪——屈家岭——石家河,其文化性质属连续的相承关系,石家河古城是在聚落群发展的基础上兴建起来的,是江汉地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早在大溪文化时期,一些遗址中有了相当规模的石器制作工场,墓葬中也随葬了大量器物,同时还发现了玉器以及一部分用于礼器的陶器座和支座等,这表明大约距今6000多年前,在江汉史前社会中,文明因素已经萌芽。到石家河古城所属的屈家岭文化时期,传说时代的九黎战败后,三苗接着复起。进入石家河文化阶段,九黎、三苗不仅是江汉民族或苗蛮族团的称谓,而且是政治、军事集团的称谓,与古城遗址相印证。在屈家岭-——石家河阶段,江汉地区已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石河家古城应为九黎、三苗首领所居地,为三苗国都。最后作者强调指出,石家河古城文明,还关键在于相应的庙、坛、殿、堂、大冢之类的重要建筑和重器的发现与认识,这是今后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
《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起源问题的思考》
刘彬徽,《南方文物》1996年第⒉期第75~77页
作者对某些论著中对长江中游地区古代文化的忽视或贬低表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认为石家河文化的发展水平并不落后于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它们是并驾齐驱的,并且有自身的特点。石家河文化中发现了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城——城头山古城,而城邑的出现是文明的最重要的成果与标志,这足以说明石家河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处于何等重要的位置。在长江中游地区这样的古城已发现了五座。这些城的繁荣期在石家河时期,与中原龙山文化古城年代接近,社会发展水平也大体相同。作者认为这些古城所处的时代已跨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些城址应是我国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以建万国”的众多古国之一。石家河古城内的发掘资料显示,有大面积的建筑基址,有宗教活动中心,发现冶铜遗迹等。这表明在石家河文化的兴盛期,其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已超越了“军事民主制”阶段,进人了文明的初级阶段。
文字来源:《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编
图片及说明来源:《长江流域古代美术(史前至东汉)玉石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