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女皇邓亚萍:14年运动生涯,拿下18个世界冠军奖牌,为国争光
她5岁开始打乒乓球,首次参加世乒赛便为中国一举夺下女双冠军。
接连在奥运会场上为中国带回女子单、双打金牌,成为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个四枚奥运金牌的得主。
她只有1.55米,却长久称霸女子乒坛,让对手闻风丧胆,14年运动生涯,拿下18个世界冠军奖牌,并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乒坛排名。
本期子牙童趣体育观察员,就带领大家了解大满贯‘乒乓女皇’邓亚萍的故事。
因为个子矮被体校拒之门外
1973年2月6日,一个名叫邓亚萍的小女孩出生在了河南郑州,谁也不知道这三个字在十几年后会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乒乓球大魔王代表。
邓亚萍的父亲邓大松曾经是河南省乒乓球队选手,或许是缘于父亲对乒乓球的热爱,邓亚萍对乒乓球也十分痴迷。
邓亚萍两岁多的时候,她的父亲便总是带着她在家附近的俱乐部中看比赛。
邓亚萍想当运动员,5岁的孩子说出自己的理想后,却因为个子矮,手脚粗短,不符合身体条件要求,被体校拒之门外。
但这位知道消息后便哇哇大哭的孩子,在闹了几天情绪后便擦干眼泪,开始了随父亲学打乒乓球的历程。
邓亚萍的父亲根据她的实际情况为她制定了—套不同于常规的训练方法,强度惊人的体能课结束后,邓亚萍还要做100个接发球动作来巩固自己的乒乓球基础。
而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对于乒乓球事业的拥有超高热情的邓亚萍,开始在在训练中往自己的腿上绑上沙袋,把木牌换成了铁牌,以此来得到技术的提升。
克服一切困难不放弃
这种训练连成年人都会觉得身心疲惫,她年龄不大,可从没想过放弃,身上的伤痛不断,也没有过叫苦叫累。有时候作为教练的父亲看着了也是心疼不已。
很多人都知道,邓亚萍的个子不够高。小的时候,她就算踩在木箱上面也只勉强比球桌高出一个头。
也就是在这样的困难的条件下,邓亚萍开始了她的乒乓球之旅。
在最开始,邓亚萍是练习拿直拍打球,但由于她个子长得慢,胳膊也很短,直拍终究不适合这时候的她,后来她的父亲便让她改打横拍。
也是从那时候起,邓亚萍就开始练习正手攻。这种攻法的进攻性很强,也很特殊,在几乎所有的乒乓球教科书中都找不到详细的解说。
一边摸索一边练习的父女二人经年进行着枯燥又辛苦的训练,可他们从没有一丝气馁。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邓亚萍8岁那年,她获得了人生第一个冠军。
可她还没从获奖的喜悦中走出,现实的情况却像一盆冷水向她泼来,她也许不能进入省队训练。
因为身高太矮,邓亚萍遭到了省队的拒绝。
当她的父亲将这些情况,以及省队的意思转告给她时,父亲的意思是,如果想要放弃这项运动,现在就可以停止训练,转行学别的也是来得及。
可仅仅只是难过了一小段时间,邓亚萍就明确告诉爸爸,自己一定要打乒乓球,并开始投入到新一轮的训练当中去。
即使当时的周围人都在说她不行,劝她放弃,可她也不回应,只用更加刻苦,更加专注的训练向大家证明她的决心。
那时候对邓亚萍来说,仿佛没有什么别的事情能把她从乒乓球的世界里抽离出来,她一定要打破“身高魔咒”。
在此后的四年岁月中,她每天训练13个小时,一周无休,即使是不会打乒乓球的人,也能轻易地看出她的飞速成长。
进入国家队
与此同时,她也参加了许多比赛,拿了数个冠军,当初拒绝了她的人让她跌进泥潭里的人,也重新看到了她,直到这时,她终于顺利地进入省队。
她的实力越来越强,但同样是因为身高的原因,即便是如此优秀的运动员选手,也同样差点没有迈过走进国家队的门坎。
后来是前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主教练张燮林依据邓亚萍身上的特质,认真地分析了其优势,邓亚萍才最终得以进入国家队。
进入国家队后的邓亚萍训练的强度越来越大,总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
她流的每一滴汗水,手中乒乓球的每一次跳动,都只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世界冠军。
她是训练队里最刻苦的人,她总是比队里规定的训练时间多练45分钟,早上第一个来,晚上最后一个走的,这样的生活是她在国家队的常态。
邓亚萍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进攻的时候,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她,即使身为女子也丝毫不逊色,而这样的训练每次一打就是数小时起步。
当练习多球训练的时候,教练也不会手下留情,邓亚萍每次都需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来应对,每次一接就是1000多个。
这种辛苦的训练简直难以想象,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
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对人体的伤害难以想象,邓亚萍身体的伤病也越来越多,腰伤、腿伤等普通人难以忍受的病痛常常伴随着她的每一次训练。
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她也仍然咬牙坚持。
世乒赛首秀获得冠军
日复一日的训练,她的脚板、掌心满是一层层厚厚的茧,这些都是她经年累月努力的证明。
从1988年进入国家队开始,邓亚萍就在参加国际赛事了。
1989年,年仅16岁的邓亚萍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大放异彩,这是她的世乒赛首秀,却收获了女双冠军。
1992年的奥运会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举行,邓亚萍作为中国代表队中的绝对主力人物,把女子单、双打的两枚金牌带回了祖国。
4年之后,在美国举行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被称为“奇迹王者”的邓亚萍完美复刻了4年前的辉煌。
这一年,她也成为了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个拿到四枚奥运金牌的选手。
可惜的是邓亚萍的运动生涯只有14年。
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1997年5月,在获得曼彻斯特世乒赛上的,乒乓球女单、双,与女团三项冠军后,国家队新人接力棒已就位,邓亚萍开始慢慢淡出大家的视线。
而截止1998年9月宣布退役,邓亚萍共拿到18个世界冠军,连续8年世界第一的乒坛排名,让她成为时至今日的,“保持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
24岁就退役的邓亚萍并没有选择安于现状,她开始思考以后的人生道路,最终决定去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当时的她从英语最基本的26个字母学起,一个单词、一个句子开始背,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
这个不愿服输的冠军,把自己曾对乒乓球的所有拼搏劲头转化到了学习中,也正是这种不服输的性格,使邓亚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努力。
2001年,在申奥现场,作为中国运动员代表的邓亚萍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进行了申奥陈述。
拿到剑桥博士学位
也是这一年,拿到清华大学外语系英语学士文凭的邓亚萍,又去到英国的诺丁汉大学,只用一年时间便拿到了该校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学位;
这时候的她还担任着中国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工作。但她依旧毫不停歇,一边工作,一边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这一年,邓亚萍以一篇优秀的60万字全英博士毕业论文,拿到了博士学位顺利归国。
她是在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剑桥大学中,第一位世界顶级运动员拿到博士学位的人。
这位世界冠军,就算转战学业,也一样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邓亚萍一路行进的历程,仿佛是一个不服输、总想着迎难而上的负重人在努力攀爬。
曾有人说她身体条件极差,她就用跳动的小球,证明了劣势从不是自我放弃的理由;
曾有人质疑她没好好上过学、没参加高考,只能通过“走后门”上清华,她用优异的成绩证明,就算一切清零,她也一样不差。
人生没有哪条路是一路轻松到底的,邓亚萍身上的坚定也许是她最终达成目标、实现梦想的最好助力。
也正是因为她的专注、认真、刻苦,才最终让她将拿到的一手“坏牌”打得如此的精彩。
你认为邓亚萍作为一名运动员亦或是一名求学的学子,是值的人们敬佩、学习的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并为我点赞转发,你们的每一次鼓励,都是我做出更好文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