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大国”到“翻译强国”翻译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标准正在抓紧研究制定
中新网上海11月26日电 (记者 许婧)记者从26日在沪举行的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年会上获悉,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正抓紧研究制定翻译专业学位博士培养标准。
当天,由“教指委”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翻译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年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和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的代表、教指委委员和全国开设翻译专业的院校共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翻译学科和专业学位建设的未来。
翻译专业学位博士(DTI)的设置是本次年会的焦点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姜锋从DTI试点单位申办标准、招生标准、毕业标准、人才的培养方向和核心内容等五个方面,向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对于翻译专业学位博士教育的意见建议。他认为,翻译专业学位博士教育应聚焦服务国家对翻译和战略传播的需求,制度性打造融合高校、行业、企业和政府多方力量的协同机制,创新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径,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领军人才,这是高校和翻译行业共同面临的新课题和共同承担的新责任。
“翻译专业学位博士教育的开设,标志着翻译人才培养迎来崭新时代。”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教指委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表示,高层次翻译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政治品格、精湛的翻译能力、跨文化的传播能力、专业领域的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熟练的翻译技术等六大能力素质,并在生源选择、师资力量、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沟通交流的重要工作。据最新统计,我国翻译人才总规模已达538万人,但实践中能够承担重大翻译任务的高端人才短缺的情况依然严峻。2022年,翻译已独立成为一级学科,被列入文学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类别。
“翻译工作要以服务国家总体对外战略为出发点,聚焦中国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的精准译介和阐释,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从四个方面对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建议。他指出,应坚持服务大局,在增强国家翻译能力上下功夫;坚持需求引领,在建设高端人才队伍上下功夫;坚持实践导向,在提升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坚持开放协同,在推动产学结合上下功夫,使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与中国不断提升的大国地位相匹配、与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相适应。
上海市副市长陈群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影响国际规则和话语权的宣传口岸,上海城市软实力正以翻译为媒介,加大国际传播广度和深度。希望翻译业界能够抓住历史机遇,与高校、学界更紧密结合,加快翻译研究教学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开幕式上,中国外文局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进一步深化翻译和国际传播领域的产学研合作。
“上外历来重视翻译学科建设与发展,特别是翻译专业学位教育和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表示,上外近年来提出以“Interpret the World, Translate the Future”(诠释世界、成就未来)作为办学理念,体现以翻译为纽带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的根本价值取向。学校立足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综合优势,深入推进“多语种+”办学战略和以“跨、通、融”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持续深度参与翻译专业学位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
据悉,新一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于今年1月成立,由29人组成,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涛担任主任委员,秘书处设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