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2023单招管理办法(乒乓球项目)
图片摘自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官网
2023年全国招收运动训练专业的高校共117所,较2022年增加10所,分别为:东北大学、河海大学、东北电力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湖北师范大学、武汉商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商学院、长江师范学院、宁夏师范学院。(新增加的10所高校未必都招收乒乓球项目,最终请以各高校招生简章为准)
二:文化考试提前一天
2023单招文化考试时间为2023年4月15-16日(周六、周日),较2022年提前一天
三:运动训练专业招生项目有调整
与乒乓球项目无关,不再细论
四:报名资格
十年内(2013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10日)获得二级以上运动员等级证书,部分高校要求一级以上运动员,详见高校2023年招生简章
五:注册时间延长,报名时间不变
乒乓球项目注册时间为2023年2月1日12:00至3月10日12:00,(2022年注册时间为2022年2月7日12:00至3月7日12:00)
报名时间为2023年3月1日12:00至3月10日12:00
六:各省级招办应根据考试及时调整防疫政策
“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工作要求,结合考试实际,加强疫情形势分析研判,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相关防疫措施,稳妥做好考试组织工作,确保考生应考尽考。”——摘自《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此项要求是往年所没有的
七:明确招生范围应面向全国
由于此前部分高校招生范围有限制,在《办法》中明确指出“运动训练专业应面向全国招生,招生院校招生简章有关内容不得与本办法相悖”。(此规定仅限运动训练专业,与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无关)
八:单招录取依然在前
2022年受疫情影响,单招和高水平存在二选一的情况。《办法》提到“考生若已报名运动训练专业志愿并被录取,不得放弃录取资格,同时不再参加普通高考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录取”。所以没有特殊情况的话,2023年依然是体育单招录取优先。
九:单招与高水平继续实行全国统考
教育部上月发布了《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乒乓球项目高水平运动员测试依然为全国统考,因此在无特殊的情况下,今年的考生可能还是会面临只打一次、一赛两用的局面,比较刺激。
十:综合分换算公式及文化、专项提档线不变
综合分=(文化成绩/6)×30%+体育专项成绩×70%(综合分计算时保留小数点后两位,采用四舍五入计数保留法)
专项分最低提档线:40分
文化分最低提档线:二级180分;一级150分;健将130分
注:实际录取分数线可由高校在此基础之上自行划定
十一:录取时间
2023年5月27日前各高校确定拟录取名单
1
附:《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文化考试大纲》
语 文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文化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具备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运动技术等级称号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文化考试和体育专项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及必要的难度和区分度。
Ⅱ.考试能力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文化考试的语文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语言、文学知识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应用能力和基本的鉴赏评价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本层级侧重知识性,主要考查考生对已学知识的认识(再认)和回忆(再现)。
B.理解指领会并能做一些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本层级主要是对考生理解能力的测试,对表达能力不做过多要求。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有所发展的能力层级。
E.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有所发展的能力层级。这里所说的对作品的鉴别、赏析和评说能力,对单招考生而言都是初级的能力。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度不同的考查。
Ⅲ.考试内容与范围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般的语言表达技能。1.识记(能力层级A)
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基本能够识记常见的多音字、同音字、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②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具有一定的区分形近字、同音字的能力,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能力层级D)
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够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分号、省略号、破折号、括号和顿号。
②具有一定的理解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够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表意不明、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简单典型病句进行分析。
④语言表达基本能够达到通顺、简明、得体的要求。
⑤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能够对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常见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运用进行简单分析。
二、文学常识
能识记一定的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言佳句。
识记(能力层级A)
①识记中国一流知名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
②识记外国一流知名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三、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精短的古代诗文,避开生僻、较长和较难的篇目,主要以名篇的段落为主。
1.理解(能力层级B)
①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基本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代词语与现代词语的异同的用法。
②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对“而、乎、其、为、焉、也、以、于、者、之、所”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基本能够进行辨析。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了解判断句、省略句、否定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等文言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典型、简单的句子。以选择或判断的形式考查考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2.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
①具备一定的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②基本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
具备一定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简单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和简短的文学作品。1.理解(能力层级B)①具备一定的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②具备一定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2.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
①具备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②了解文章结构,基本能够把握文章思路。
③具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3.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
①具备一定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②具备一定的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五、写作
能够写记叙文、议论文。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1.基础等级(能力层级D)
①符合题意和文体要求。
②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③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④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⑤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发展等级(能力层级D)
①深刻。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②丰富。材料丰富,形象较为丰满。
③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一定的意蕴。
④有创意。立意新,观点较为独特。
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试卷共设计25道题,满分为150分。考试限定用时为90分钟。
试卷内容、题量分别如下。
第一题: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等,10题,40分。
第二题:现代文阅读,8题,32分。
第三题:古代诗文阅读,6题,18分。
第四题:写作,1题,60分。
各类题型的题量和占分比例如下。
1.单项选择24题,90分,占60%。
2.写作1题,60分,占40%。
数 学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文化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具备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运动技术等级称号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文化考试和体育专项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及必要的难度和区分度。
II.考试能力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文化考试大纲(2021版)》数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确定。
数学科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将知识、能力考查融为一体。
考试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四个分科。关于考试内容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个性品质要求作如下说明。
一、知识要求
对知识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应用。
1.了解: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有关内容是什么,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
2.理解和掌握:要求对所列知识内容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3.灵活和综合运用:要求系统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列知识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
二、能力要求
1.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条件画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会运用图形和图表等手段形象揭示问题本质。
2.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是指舍弃事物非本质的属性,揭示其本质的属性;概括是把仅仅属于某一类对象的共同属性区分出来的思维过程。抽象和概括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抽象就不可能有概括,而概括必须在抽象的基础上得出某种观点或某个结论。
3.推理论证能力: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由前
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论证是由已有的正确的前提到被论证的一连串的推理过程。推理既包括演绎推理,也包括合情推理;论证方法既包括按形式划分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也包括按思考方式划分的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一般运用合情推理进行猜想,再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证明。
4.运算求解能力:会根据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运算、变形和数据处理;能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5.应用意识: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能理解对问题陈述的材料,并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能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而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达和说明。应用的主要过程是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提炼相关的数量关系,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构造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
三、个性品质要求
1.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有一定的认识,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初步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
2.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直面困难,锲而不舍。
III.考试内容与范围
一、集合、简易逻辑
考试内容:
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
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考试要求:
(1)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意义。
二、函数
考试内容:
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
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
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
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
函数的应用。
考试要求:
(1)了解映射的概念,了解函数的概念,会求一些常见函数的定义域。
(2)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不等式
考试内容:
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考试要求:
(1)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证明。
(2)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并会简单的应用。
(3)掌握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4)掌握简单不等式的解法。
四、三角函数
考试内容:
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周期函数、函数的图像、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求角。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
考试要求: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4)能正确地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5)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的简图,理解A、ω的物理意义。
(6)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五、数列
考试内容:
数列。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考试要求: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平面向量
考试内容:
向量、向量的加法与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线段的定比分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平面两
点间的距离、平移。
考试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
七、平面解析几何
(一)直线和圆
考试内容: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一般式。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夹角、点到直线的距离。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考试要求: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够根据直线的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坐标法。
(4)了解曲线和方程的关系,会求两条曲线的交点。
(5)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以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能灵活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
(二)圆锥曲线
考试内容: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椭圆的参数方程。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考试要求:
(1)掌握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
(2)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3)掌握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4)了解圆锥曲线的初步应用。
八、立体几何初步
考试内容:
平面及其基本性质、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平行直线,对应边分别平行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异面直线的距离。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点到平面的距离,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平行平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平面间的距离,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多面体、正多面体、棱柱、棱锥、圆锥、球。
考试要求:
(1)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会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能够根据图形想象它们的位置关系。
(2)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和距离的概念,对于异面直线的距离,只要求会计算已给出公垂线时的距离。
(3)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4)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5)会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问题。
(6)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会画直棱柱的直观图。
(7)了解正棱锥的概念,掌握正棱锥的性质,会画正棱锥的直观图。
(8)了解球的概念,掌握球的性质,掌握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
九、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与概率
(一)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考试内容: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排列、排列数公式。
组合、组合数公式、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二项式定理、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考试要求:
(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并能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2)理解排列的意义,掌握排列数计算公式,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3)理解组合的意义,掌握组合数计算公式和组合数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
(4)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概率
考试内容:
随机事件的概率、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独立重复试验。
考试要求:
(1)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2)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3)了解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与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4)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代数、立体几何和平面解析几何所占分数的百分比与它们在数学中所占课时的百分比大致相同,代数约占50%,立体几何约占20%,平面解析几何约占20%,概率约占10%。
试题分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是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直接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过程或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推证过程。三种题型分数的百分比约为:选择题40%,填空题25%,解答题35%。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难度在0.7以上的题为容易题,难度为0.4-0.7的题为中等题,难度为0.4以下的题为难题。三种试题分值之比约为5:4:1。
英 语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文化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具备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运动技术等级称号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文化考试和体育专项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及必要的难度和区分度。
Ⅱ.考试能力要求
考生应掌握英语的基本语音知识,读音基本正确;初步掌握英语的基础词汇;能基本掌握和运用英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具有一定的综合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Ⅲ.考试内容与范围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为了有利于运动员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并结合运动员实际水平,制订本学科考试内容。
一、语音
掌握下列语音规则,读音基本正确。
1.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闭音节和r音节的读音。
2.元音字母在非重读音节中的读音。
3.辅音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
4.常见字母组合的读音。
二、词汇
掌握约1200个基础英语单词和相应的常用词组。
三、语法
掌握下列基本语法规则,并能用于解决英语语言知识应用中涉及的语法问题。
(一)词法
1.名词
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名词的复数形式;名词的所有格;名词在句中的作用。
2.冠词
不定冠词的基本用法;定冠词的基本用法;不加冠词的基本规则;冠词的习惯用法。
3.代词
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关系代词、不定代词及其用法。
4.数词
基数词及其用法;序数词的构成及其用法;分数的构成;小数的用法。
5.形容词与副词
形容词与副词比较等级的构成及其用法。
6.介词
常用介词及其词义;介词与某些动词、形容词、名词的固定搭配;介词短语及其用法。
7.动词
(1)动词的分类: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连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
(2)动词的基本形式;动词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不规则动词的形式。
(3)动词主要时态的构成及其用法,包括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现在完成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一般将来时和过去将来时。
(4)常用情态动词及其基本用法。
(5)非谓语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分词)的简单形式及其主要用法。
(6)常用虚拟语气的形式及其基本用法。
8.连词
并列连词及其用法;从属连词及其用法。
(二)句法1.五种基本句型
(1)主语+谓语动词
(2)主语+谓语动词+宾语
(3)主语+连系动词+表语
(4)主语+谓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5)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2.句子按用途分类
(1)陈述句(肯定式与否定式)的构成及用法。
(2)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反义疑问句)的构成及用法。
(3)祈使句的构成及用法。
(4)感叹句的构成及用法。3.句子按结构分类
(1)简单句。
(2)并列句及其常用连词。
(3)复合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强调句、倒装句和省略句)。
(三)构词法
1.派生法:常用前缀和后缀。
2.合成法。
3.转换法。
四、阅读理解
要求考生以每分钟30~35词的速度,读懂公告、说明、广告以及图书、报纸、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生词不超过2%的初等难度的文字材料。考生应能:
1.理解主旨要义。
2.理解文中具体信息。
3.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
4.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五、写作
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进行书面表达。考生应能:
1.根据所给的中文情景和英文提示词语,写出语法正确、意思连贯的短文。
2.使用一定的句型、词汇,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3.题型:试卷一般包括单项选择题、完形填空题、书面表达等多种题型。试卷分第一、第二两卷。第一卷为客观性试题,共120分,包括单项选择、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第二卷为主观性试题,共30分,包括单词拼写和书面表达。4.答题方式:考生直接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二、试卷内容与结构
词汇与语法结构40分,完形填空20分,阅读理解60分,单词拼写20分,书面表达10分,共150分。
三、试卷题型比例
客观题约80%,主观题约20%。
四、试卷难易比例
容易题为50%,较易题为40%,较难题为10%。
五、试卷认知层次比例
识记约60%,理解约25%,掌握约15%。
政 治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文化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具备二级运动员(含)以上运动技术等级称号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文化考试和体育专项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及必要的难度和区分度。
Ⅱ.考试能力要求
根据选拔性考试的要求并结合优秀运动员的具体特点,
政治科考试注重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的理解;引导考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程,促进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培育。1.能熟练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注重基础知识,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现象等,具有一定的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3.能恰当使用学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述。
Ⅲ.考试范围与内容
一、考试范围
《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文化考试大纲(2021版)》政治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确定。
考试范围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时事政治,共五个部分。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伟大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进程
改革开放的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四)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本质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经济与社会
(一)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的内容、地位及体现
非公有制经济含义、地位和作用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2.坚持“两个不动摇”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市场调节
市场体系
市场缺陷
2.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
宏观调控
(三)我国的经济发展
1.坚持新发展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含义、内容与意义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
1.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我国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部分:政治与法治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理想目标、主要任务4.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5.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的目的
6.新时代的意义
7.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党的性质、宗旨
党的执政理念
8.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党的指导思想
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9.坚持党的领导
政治领导的含义、体现、要求
思想领导的含义、体现、要求
组织领导的含义、体现、要求
10.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1.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党的执政方式
(二)人民当家作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
国家的职能
2.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人大代表的产生
人大代表的职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3.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的宗教政策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三)全面依法治国
1.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法律的产生、功能
中国法治发展的历程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法的实质
法的职能
3.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与原则
5.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的内涵
建设法治国家
6.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的内涵
建设法治政府
7.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的内涵
建设法治社会
8.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科学立法的内涵、推进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的内涵、推进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的内涵、推进公正司法
全民守法的内涵、推进全民守法
9.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四部分:哲学与文化
(一)探究世界与把握规律
1.哲学的起源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8.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9.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0.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11.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2.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3.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
15.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
16.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17.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8.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9.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0.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
(二)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的上升性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1.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13.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的功能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4.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
中华民族精神核心
中华民族精神作用
6.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7.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8.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9.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1.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文化发展的主体
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12.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坚定文化自信
第五部分时事政治
(一)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上年度4月至考试当年3月)
(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