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纯中立的角度解释排球进攻、拦网的规则,及如何规避踩踏风险
女排联赛决赛场上的一次意外引发的一场网上骂战没完没了,很多人都是在发泄,并不是从技术、规则、法规、伦理道德上正确分析事件的因果关系,以理服人。
1、从规则的角度分析
排球规则,对球网下区域关于过线、踩线都有详细清晰的说明。
A、球员在不防碍对方比赛的情况下,允许队员在网下穿越进入对方空间。
B、允许队员的一只脚或双脚越过中线触及对方场区的同时,脚的一部分还接触中线或置于中线上空。
C、如果整只脚已经越过中线,则判为过中线犯规。除脚以外,不允许队员身体的任何其他部分接触对方的场区。
中线是双方共有区域,双方都可以踩线(B)但不能过线(C)。
规则设置公共区域的目的是加强对抗,增强比赛的观赏性。
规则在鼓励对抗的前提下,也给产生“意外伤害”埋下隐患。
规则制定者当然也不愿意发生太多意外,所以才规定可以踩线,不能过线。
在符合规则的前提下,发生意外,属于小概率事件。(统计学上小于千分之三)这就是兼顾比赛观赏性和球员安全的一种妥协。
依据规则,进攻、拦网球员都可以踩线,在双方都不违规的前提下,发生意外,甚至受伤,双方都没有过错,这种意外,就是比赛的一部分,也是职业运动员必须承受的风险。
所以从规则的角度,发生这种意外,不应该对当事人进行谴责,更不存在道德伦理问题。
2、从纯技术角度分析
进攻球员,起跳在前,拦网球员起跳在后,进攻球员起跳时,不可能知道拦网球员的落脚点,而进攻球员起跳的一瞬间,就决定了进攻球员的落脚点,所以事实上不可能存在进攻球员“垫脚”拦网球员这种故意伤害行为。
作为有经验的职业球员,拦网起跳前,根据进攻球员的助跑、起跳位置,基本可以对进攻球员的落脚点有个大致判断,但也很难做出精准判断。而且一旦发生踩踏,拦网球员受伤的概率>进攻球员。所以也没有拦网球员故意踩踏进攻球员的可能。
从纯技术角度,不可能存在进攻球员故意“垫脚”伤害拦网球员的可能。
3、从法律法规上分析
目前还没有适用法规,如果参照安全生产相关法规有关规定,从业人员应该知道执业过程中的风险,应该采取规避措施。
那么,进攻球员,在进攻起跳前,无法预知拦网球员落脚点,当然就不存在规避被踩踏的问题,她需要做的就是保证按规则完成动作,不要过线。就是最好的规避风险。
拦网球员,由于在进攻球员起跳后起跳,根据进攻球员的助跑、起跳,应该对进攻球员落脚点有个大致的判断,应该采取规避措施。
这里指的是主攻手或接应的强攻,拦网球员才有可能有机会做出判断,快攻或原地起跳拦网球员是来不及反应的。
网上流传者一段王媛媛、姚迪拦防许若亚进攻的视频,就是最好的证明。许若亚不仅进攻踩线,而且落地后摔倒,天津两名球员采取避让措施,避免了对进攻球员的踩踏。体现了她们精湛的球技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在规避拦网球员踩踏进攻球员的问题是,应该采取规避措施的是拦网球员,但由于没有适用法规,只能参照执行,并不具备强制力。
另外,很多进攻与拦网之间的攻防转换很快,拦网球员,可能根本无法做出预判,完全凭本能起跳拦网。所以很难以法规的形式做出强制性有约束力的规定。
4、从伦理道德角度分析
所有体育比赛中,在享有平等权利的公共区域,都有“先入为主”的共识,如果发生碰撞,后来者都是作为违规者。篮球比赛中的带球撞人与阻挡进攻犯规,足球比赛的合理冲撞与阻挡犯规就是依据这个原则判罚的。
排球规则虽然没有对此做出明确规定,但排球界也对此有共识。
排球教程、技术要领都强调,排球拦网球员,保持与中心线30~40厘米,在这个距离起跳拦网是绝对不会踩到合规进攻球员的。将这个技术问题放到这里说,是因为这些不是规则,没有强制约束力,完全取决于拦网球员是否愿意遵守。因为遵守拦网要领,会降低拦网的实际效果。所以放在道德伦理这一条来说明。
从伦理道德道德的角度,拦网球员应该采取措施,避免踩踏合规进攻的进攻球员。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应该以拦网球员是否遵守教程来谴责教练、球员。因为那不是规则。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最合理的结论:
1、从规则的角度,进攻、拦网球员都不违规的情况下,发生拦网球员踩踏进攻球员,纯属意外,不需要任何人承担责任。如果有人违规,则应该违规球员承担责任,但一般也只承担意外责任,不承担道德风险,只有有证据证明违规球员是主观、故意、以伤害对方为目的才应该谴责。
2、从技术角度,进攻球员能够实施的,对拦网球员的保护,就是遵守规则,无法主动规避被拦网球员踩踏。
拦网球员,应该尽量避免对进攻球员的踩踏。但无法保证万无一失。
3、从法规上,没有适用法规,参照安全生产法相关法规,应该是拦网球员采取避险措施,进攻球员无法采取主动措施,进攻球员的预防措施就是按规则控制动作。
4、从伦理道德上,应该是拦网球员实施更多的避险措施,进攻球员应该规范自己的动作,不要违规。但不能以拦网球员不违规的前提下踩踏了进攻球员,就道德绑架拦网球员或进攻球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