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数出来怎么选学校?报考大学三大误区,高三学生要注意避开
分享亲子快乐,交流教育知识,欢迎关注陆北老师
高考已经结束,学生们还差最后一个步骤就可以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涯,那就是填报志愿。很多学生在选择大学的时候都会参照去年的录取分数线,这种办法虽然简单,但是误差也是很大的。
很多人都说:“高考高考,七分靠考,三分靠报”,作为第一次经历高考的学生来说,面对着那么多大学的名字,确实很容易犯错。今天我们就根据各大高校的投档线情况,总结一下大家报考时候容易陷入的三大误区。
1.误区一:认为录取分数线全国统一不变
每年的这个时候,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同学肯定是同届考生中最瞩目的存在。同学们可能都认为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人,肯定都是700+的顶级学霸,这个其实就是今天要谈的第一个误区—录取分数线。
在这个录取分数线上大家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全国统一的,其实不然。大学的这个录取分数线,其实是有地区差异的,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的省份,录取分数线都是不一样的。
这种差异主要是为了兼顾各地区间教学水平的差异,这也是考生们可以利用的规则之一。正是由于大学在不同省份的投档线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众多省份的投档线之间必定有一个高,有一个低。
举一个例子吧,清华、北大、交大这三所大学的投档线在河北省、山西省之间相差近30分。报考同一所大学,居然有如此巨大的分数差距,所以考生们一定不要错过这样的机会。一定要好好利用自己地域上的优势,选择一个合适的省份,尽量去选择一个好一点的大学,让自己得到每一分都发挥最大的作用。
2.误区二:忽略了录取分数线的波动影响
每年被录取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并没有被自己报考的第一志愿的学校录取,从而被调剂到了自己不怎么感兴趣的学校。
有这种遭遇的考生是普遍存在的,他们往往是觉得自己的分数高于第一志愿大学往年的投档线,觉得自己肯定能被录取,可结果往往是落选了。等到查阅录取分数线的时候才发现,这所大学的今年的录取分数线涨了不少。
这就是忽视录取分数线波动的危害,往年的录取分数线仅仅可以作为参考,绝对不能当作参照,否则只会让你错失报考心仪大学的机会。这种错误每年都会有很多考生犯,但是由于录取分数线的波动很难预测,所以很容易就被考生们忽略。
关于每年的录取分数线,其实是根据当年的报考人数和学校招生计划来划分确定的,所以只有在高考结束后才能知道各大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情况。每年都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所以考生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有人可能会问:“那我们成绩出来之后,发的那些报考分数的资料到底有什么用啊?”其实,那些资料是往年报考的分数线的记录总汇,是来帮助我们参考和借鉴的,让我们通过往年的录取趋势,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分数,来进行一个预判。
对于今年各校各个专业未知的录取分数线,那我们如何通过往年的趋势,来进行一个稳妥的选择呢?
首先对于那些在各省投档分数线稳定的学校,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估着分数去报考。
就比如说,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几个大学来说,录取线就比较稳定,自己分数差不多的话,可以估分去报考,因为波动小,所以这一类学校可以优先考虑,误差不会太大。
然后,对于那些历年来分数线都不稳定的学校要谨慎报考,千万不要因为某年的分数线低于自己今年的分数就直接报考了,这样报考存在很大的风险。
一旦没被录取,最好的结果也是被调剂到其他专业,而且这种事是完全不可控的,上什么专业只能看自己的运气。所以说,如果对自己的分数没有十足的把握,对待分数线波动大的学校,能避则避。
3.误区三:用惯性思维看待院校
有些人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很谨慎,避开了前面讲到的那些误区。但是这样就安全了吗,也不尽然。
现如今,国内的高校竞争激烈,各家大学都在提高自己的实力,就为了能吸引更好的生源。各方面的政府也开始重视引进人才,拼命扶持本地的高校发展,所以每年各地区都会出现一些“黑马”大学,这些学校虽然没有老牌大学的名气,但是潜力巨大,发展势头良好。
比如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都冲进了投档线排名前五的位置,再比如刚刚建校没几年的哈工大深圳校区,近年来排名上升速度最快。有很多考生只重视那些久负盛名的大学,而忽视这些刚刚崛起的“黑马”大学。
如果总是用老眼光去看问题,就会吃亏。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大学的发展也是如此,我们与时俱进的去看待这些大学。
所以考生在选择大学的时候,不但要看大学当前的状况如何,还是关注这个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去评判,然后做出选择,才会更周全一些。
最后,在讨论完这些报考志愿的一些小误区后,我还想补充一点,
大家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关注高校的排名,排名衡量的是综合实力,而你选择的只是某个专业。参考大学的投档线比单纯的比较高校排名更有指导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考的每一分,让自己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以及喜爱的专业。
陆北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儿师,大学心理教师,宝妈一枚;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最直白的讲述,让父母了解最深奥的育儿知识,陪孩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