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走路也能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师示范使用康复机器人
一些脑疾的患者,由于脑部曾经受到损伤,受脑部支配的运动功能协调也会受到影响。在成功手术后需要进行一段长时间的康复训练,而此时,康复治疗师就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引入的康复机器人可减轻康复治疗师的工作量并统一康复治疗的标准,是针对脊髓损伤、颅脑外伤、脑瘫等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病后的康复辅助设备。
指导专家
陈卓铭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出诊时间:周一、周五上午,周三下午
出诊地点: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西613号
指导专家
卢建亮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初级康复治疗师
记 者 朱志安 通讯员 张灿城
康复机器人让你轻松练走路
康复机器人的设计,让治疗师可以轻松帮助患者穿好减重悬吊衣,利用升降平台调节高度,使用滑板将患者安全转移到平台,调节好机器人下肢长度,系好纽扣,调节步行模式如,训练时间、强度、左右侧、站立高度等。耳畔是患者喜欢的音乐,眼前的大显示器,可以展示在公路上行走的场景,或是海边散步的浪漫,或是乡间小路……“在康复机器人的帮助下,患者可以轻松愉快地就像正常人走路一样练习步行。”陈卓铭表示。
康复机器人在超早期步行训练,对于处于急性期,病情稳定的患者,不需要等下肢肌力恢复就可以进行减重下的步行训练。患者就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正确的步态训练,恢复效果更好。
康复机器人可以提供三种模式训练,被动,辅助主动和主动抗阻的运动模式,更加科学地进行步态的矫正和训练。康复机器人也能帮助其每天完成大量的标准动作,让患者“想起来”该怎么走路。在训练过程中,与机器人虚拟交流的屏幕会显示沙滩、森林等等运动环境,同时画面内有与患者步行相同的人物在步行。与此同时,康复机器人会实时记录每一次训练和每次训练过程中的用力情况。康复机器人可以实时地通过传感器反馈患者下肢肌肉力量情况,同时显示在屏幕上,时刻矫正患者步行模式。
适合老年人的康复训练
卢建亮表示,老年人的康复中,除了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颅脑损伤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都能运用到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
但在康复机器人的使用中,因为硬件设备的限制,对于患者个体选择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如下就不适合:身高低于150cm或高于190cm,体重大于100公斤,生命体征不稳定,骨不连或骨折,脊柱不稳定骨折,下肢或躯干皮肤损伤,严重感染,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严重认知障碍,精神病史,严重下肢血管疾病,下肢僵硬。
普及后或进入家庭
康复机器人越来越有优势,不但可以减轻康复治疗师的劳动负担,而且比人工进行康复训练更有效、精准并大大缩短康复周期。以步行康复训练为例,传统的康复方式要将步行训练分解成好几个动作,而且需要专业治疗师在一旁指导,而智能机器人则可以让患者“一气呵成”进行训练,它提供的正确步态模式的感觉是所有康复训练不可替代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也会越来越普及,医疗用的机器人更加精密,训练更加具有针对性。也会出现家庭用的机器人,更加方便患者使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原标题:被动走路也能进行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