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高分美剧让我明白,人死了也逃不过被割韭菜
天下网商记者 黄天然
最近有部美剧大火,豆瓣评分高达8.5分,名叫《上载新生(Upload)》。
和《黑镜》、《西部世界》一样,《上载新生(Upload)》仍在回应一个永恒的话题——人有没有可能获得永生?
而且,获得永生,是否意味着人们获取了生命的意义,这项技术又会对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而在美剧热炒“永生”主题的背后,超级富豪投资的抗衰老公司,连接组学的顶尖科学家们,确实正在努力破解人类大脑的秘密,意识上传(也称为思维上传)或全脑仿真(WBE)的设想,也早有人在努力实践。
这项研究有什么意义?我们离永生还有多远?
永生的未来不一定幸福
《上载新生》的故事发生在2033年,人类已经掌握了部分永生技术,只要在肉身死亡之前,将意识上传到云端,就能在虚构世界中一直活下去。
六大科技公司垄断了这一革命性技术,其中湖景公司是顶尖云端虚拟世界开发商,仅靠消费者“氪金”,一年就能营收6000亿美元。
面对永生诱惑,人们夙兴夜寐拼命攒钱,只为在虚拟世界赢得来生。
这天,27岁的程序员内森带着女友英格丽特回家见父母。
内森家境普通,他老爸没钱上载意识,打算先把意识放在储存卡里,以待哪天科技公司良心发现推出免费版云端。
英格丽特却是白富美,她家早就在湖景购买了三代无限流量,身后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最豪华的赫莱禅湖景庄园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当晚内森遭遇车祸生命垂危,在女友软磨硬泡下上载了意识。
一睁开眼,内森发现已身处赫莱禅湖景庄园,他开始探索一段新的人生。
虚拟世界里,内森可以放心享用枫糖浆培根甜甜圈和巧克力松饼,完全不用担心发胖。
窗外景色也能一键切换,从夏天调到冬天,就像更换手机壁纸一样方便。
然而,内森很快发现,这里的幸福生活只属于“氪金玩家”。
他打开冰箱想吃零食,会跳出提示需要花费2.9美元“应用内购买”,想打高尔夫球,先得花300美元买一根高尔夫球杆……
内森的邻居认为不生病的世界不够真实,于是按分钟付费体验了一次感冒,打一个喷嚏,就要付1.99美元。
与此同时,赫莱禅湖景庄园的底层,却住着一群2G居民。
这些人没有丰盛的食物、华美的衣服,也看不到窗外湖景,更不能随意切换季节,甚至连看书,也只能免费试读前5页,他们的意识只能在一个白色的简陋房间里苟延残喘。
2G居民一个月只能用2G流量,用完之后身体就会被冻结到下一个月。
然而,在虚拟世界里思考、说话、行动,都需要耗费流量,2G流量根本是杯水车薪。
内森的账户来自女友英格丽特,所以从来不用为流量发愁,也可以随心所欲“氪金”。
然而,他渐渐发现英格丽特控制欲极强,就连穿什么颜色西装都得由女友做主,拌嘴之后,还会被威胁“一键删除”。
失去选择权,失去了自由意志,内森日复一日过着提线木偶的人生。
然而,现实中的人权组织却在发动示威,抗议科技企业为永生设置门槛,疾呼上载应是一项基本人权……
《上载新生》揭示的一角未来,显示科技并未弥合现实社会的阶层撕裂,反而在资本助推下将不平等延续到了虚拟世界,把上载意识变成了割死人韭菜的工具。
富豪们都在努力追求永生
这部美剧的剧情,也符合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的猜想,他相信人类有望在21世纪获得类似永生的增强人类技术,但富人将先人一步,长寿、永生甚至成神,穷人甚至永远没有机会运用这样的技术。
尤瓦尔·赫拉利
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将上升到新高度,不再是身份、阶层、财富、权力的不平等,而是生物意义上的不平等。
社会可能分裂为两个截然对立的阶层:一边是“经过升级的精英”,一边是“百无一用的普罗众”。
“如果这项科学宣告获胜,将会引发激烈的政治冲突。历史上所有战争冲突的规模,很可能远不及接下来的这场争斗:争夺永恒的青春。”赫拉利说。
这是一种务实的猜想,永生的代价必然昂贵。
看看正在投资抗衰老公司的人就知道了,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都是真正的超级富豪。
蒂尔曾在2014年说:“我认为可能有三种接近死亡的方式,您可以接受,可以否认,也可以与死亡作斗争。我更愿意与之抗争。”
俄罗斯亿万富翁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在2011年便发起了“2045计划”,俄罗斯顶级科学家组成研究中心,专注于机器人技术、控制论与人机融合的技术突破。
2045计划小组希望,有朝一日,能用电脑完美映射大脑的复杂结构,将人的意识上传到电脑之中,借助机器人或全息图像永生。
这个计划将分四个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人类利用脑电波控制机器人,实现分身。第二阶段,将人脑转接到机器人上,以延续生命。第三阶段,人脑衰老后,用电脑提取人脑的记忆和思想,把人变成机器人。第四阶段,实现全息影像版的永生人,人类彻底超越生命限制,可以瞬间抵达任意通信网络到达之处,甚至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星际旅行。
听上去,是不是很疯狂?
大脑像宇宙一样浩瀚无际
这种疯狂的想法,理论上完全行得通。
霍金生前公开说过,自己笃信人类大脑可以不依附于人体而独立存在,思维像储存在大脑中的一段程序,可以被硬件复制。
人类只需攻克三关,就可以实现人脑到电脑的复制粘贴。
第一关,逆向绘制完整脑图;第二关,创建大脑功能模型;第三关,将模型移植到电脑。
连接组学,就是通过分析神经元连接和组织方式,来探索大脑运行机制的一门学科。
目前为止,连接组学最大的一项成就,是花数十年之功绘制出了第一个完整的动物神经系统接线图。
这种动物叫秀丽隐杆线虫,雌性秀丽隐杆线虫有302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有7000个连接。
作为对比,人类大脑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和100万亿-1000万亿个突触,我们所有思想和行动,正是来自这些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交流。
要像绘制线虫神经接线图一样绘制人类脑图,必须借助纳米级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可是对于电子显微镜来说,人类的大脑就像宇宙一样浩瀚无际。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弗朗西斯·柯林斯认为,绘制人类完整脑图,以今天的技术需要“一百万个电子显微镜并行运行十年”。
2013年4月,在柯林斯等人的推动下,美国推出为期10年的“脑计划”,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治疗各种脑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癫痫和创伤性脑损伤)所需的工具和知识。
时任总统奥巴马当时说:“我们可以探索数光年外的宇宙,但对我们两耳之间3磅重的大脑知之甚少。”
就算我们用一百万个电子显微镜并行运行十年,绘制出了人类完整脑图,可能也会面临无处存放的尴尬。
线虫302个神经元的连接组建模完成,需要12TB的存储空间,而一个描述物理结构的人类完整脑图,保守估计也需要200万兆字节以上的存储空间。
只绘制神经元和突触或许仍有欠缺,因为人类大脑中还有1万亿到5万亿个神经胶质细胞,每个神经元有100亿个蛋白质、各种细胞外分子……它们可能也发挥着重要的计算作用。
人脑1秒抵超级计算机2天半
古人总说难于登天,可对现代人类来说,意识上传的第一关,就远比登天还难。
获取完整脑图,只是获得了迈向永生的一个起点。
当人类从事复杂的思考、说话和行为时,要搞清楚大脑活动发生在什么部位,并区分每个区域的功能,还需要实时追踪活体神经元和突触的反映,也就是实时制图。
如果用纳米级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追踪这一活动,1立方毫米的脑组织就可以产生超过1000TB的数据。
因此,研究人员目前只能用磁共振成像来实现实时追踪,而磁共振成像的分辨率大概在3mm,这样大小的一个像素内包含了百万数量级的神经元,十亿百亿级的突触……
这种研究,好比是雾里看花。
好在,大脑神经元是模块化组织,相近神经元会组团协作完成相似功能,因此,研究人员还是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追踪抑郁症、焦虑症等脑疾病如何破坏健康的大脑功能,这些成果也才是连接组学现阶段最大的意义。
至于第三关,科学家们曾调用过日本超级计算机“京”的82944个处理器和1PB内存,进行了一次模拟人脑活动的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推算出的结论是——模拟人类整个大脑1秒钟的运作,“京”需要耗时2.5天。
研究人员倾向于“大脑是不可计算的。”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脑研究所的成员沃伦·布朗认为,“意识可能是世界上一种特殊的组织,在非生物系统中是无法复制的。”
霍金同样表示,他的想法是现有技术水平达不到的,“复制思维,远远超出了我们目前的能力。”
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
蓬莱仙山就在眼前,而不再是口口相传的海市蜃楼,然而人类翻遍了几次技术革命积攒下的宝藏,却找不出一件能载人渡海的工具,唯有困守在岸望洋兴叹。
数字人类会是好生意吗
去年,78岁的美国人安德鲁·卡普兰选择成为全球第一个“数字人类”。
卡普兰离世后,科技公司会借助他留下的视频、照片、录音等数据,通过AI技术、VR技术和惟妙惟肖的3D建模,打造出一个和惟妙惟肖的数字人类。
惟妙惟肖,意味着从面貌、表情、动作、声音、语言风格甚至口头禅,都可以做到足够逼真,这已是现有技术能做到的极限,每个数字人类都可以具备独一无二的个人烙印。
卡普兰的子孙后代,可以通过每月付费订阅模式,借助语音助手等工具与卡普兰互动,听他讲述一生的故事,并向他汲取人生建议。
科普兰说,他不追求永生,只是为了让亲密的家庭纽带延续下去。
相比信件、照片、视频,数字人类实现了对逝者的完美复刻,然而这根本不是真正的永生,只是借助数字拓印复制出一个逼真虚像。
最具争议的是,和湖景公司的上载意识业务一样,“数字人类”同样需要生者按月付费。
考虑到大部分生者在亲人去世后都会存在妄念,“数字人类”一定会有广泛的市场。
问题在于,把死去的亲人按月卖给悲伤的家人,真会是一种好的商业模式吗?
如果生者无力继续订阅服务呢?是不是只能面对逝者的“二次死亡”?
时间一步步将人带向死亡。死亡让人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和脆弱,也让人珍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人类是否能够永生,也许要等待几十年上百年后才能得到答案。
在那之前,你应该将人生视为一份珍贵的礼物,向内深入了解你已拥有的一切——家人、健康、工作、兴趣、价值观……这些才是你立身于世的意义。
一旦失去这些意义,就算拥有了永生,也不过是拥有了永久的荒谬。
参考资料
The Guardian:Human behaviour: is it all in the brain – or the mind?
YouTube:How Neurons Communicate
YouTube:Neurons or nerve cells - Structure function and types of neurons | Human Anatomy | 3D Biology
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About the BRAIN Initiative
2045.com:Dmitry Itskov: Want to be immortal? Act!
Chinadaily:The world’s first “digital human” exposure! Kaplan will be incarnate and AndyBot, consciousness will live forever in the clou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