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别人“舒服”,是一个人顶级的修养
01
古人云:“君子如玉,触手也温。”
人与人交往,最难得的是“舒服”二字,若不然,再好的关系,也会弄丢。毕竟,没有人愿意和一只刺猬紧紧相依。
每个人都有个性、习惯、认知。愚者强求别人苟同于自己,智者尊重别人的一切。
让别人舒服,不是极力阿谀奉承,而是一个人顶级的修养。
02
有修养的人,会照顾别人的面子。
面子是一个人的头等大事,若是丢了面子,就好像脸被人抽了一下,火辣辣地疼。
人生有输赢,但是面子需要一直“赢”。若不然,那些输了人生的人,就不会强词夺理了。
悟透了面子,然后给人留面子,人际关系就输了。你就让别人,有一种“虽败犹荣”的体面吧。
《人性的弱点》里有一个故事。
土耳其决心把希腊人赶出去。穆斯塔法·凯墨尔鼓励士兵们,要一直进攻,目的就是地中海。
经过日夜奋战,土耳其胜利了,希腊的两位将军迪利科皮斯和迪欧尼斯向穆斯塔法·凯墨尔提交投降书。
大家都在欢呼,穆斯塔法·凯墨尔却异常安静,非常礼貌地对两位将军说:“请坐,一定走累了吧。”
他还向两位将军握手,又说:“战争有许多偶然的因素,有时最优秀的军人也会打败仗的。”
对话和战场不一样。如果言语里充满了火药味,谁都不服气,再好的关系,也会闹掰;再好的机遇,也会弄丢。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就算是乞丐,也会想办法保留一点点尊严——士可杀,不可辱。
平时,当着很多人的面训斥孩子、上司当众责骂下属、故意给对方挑刺、粗暴地干涉别人、炫耀自己的财富、挖苦别人的痛处......都是掉面子的事情。
也许,别人处于弱小的状态,不和你对抗,但难免在他崛起之后,给你狠狠地回击。
温和一点,照顾到对方的情绪,就算自己克制到难受,也没有关系。毕竟,好看的脸色,会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为日后的人生,留下伏笔。
03
有修养的人,让别人有抬头的机会。
俗话说:“智者,人抬人。”
把别人捧得高高的,自己就少了出风头的机会。很多人是不愿意的,毕竟,人的骨子里,有表现欲。
因而,能够抬人的人,真的不简单,内心的修为,一看便知。
在演艺界,有一个叫熊欣欣的男演员,很长时间在柳州担任武术教练。有人邀请他演戏,但大多数时候,是以替身出现。
徐克在拍摄《黄飞鸿》时,李连杰扮演黄飞鸿,熊欣欣做武打替身。
干着主角的活,拿着替身的钱,还得“隐姓埋名”。滋味不好受。徐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当拍摄《黄飞鸿:男儿当自强》时,徐克对熊欣欣说:“这次我可以还清你的人情债了!”之后,给了熊欣欣一个“九宫真人”的角色。
在《狮王争霸》中,熊欣欣饰演鬼脚七,一举成名。
让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从幕后走到台前,不仅成就了一位演员,更体现了徐克的人格魅力。
有平台如此评价徐克:“作品已经是公认的经典,他不仅是拥有旺盛的创作力,并且他大胆的创新意识也让很多同行望尘莫及。”
古人说过:“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一个人要成大器,就必须找人合作。而合作的最好对象,就是那些被你推到台前的人。他们会感激你的“提携”,然后想办法回报你。
简单来说,你做了别人的贵人,自己也会遇到贵人。
04
有修养的人,把“好处”分给别人。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道理很简单,但人的骨子里,有“自私”的一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利最多,还希望别人混得比自己更差一些。
而修养很好的人,会把好处送给需要的人。通过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的方式,体现人间真情。
晋朝时,有一个叫阮光禄的人,他在剡县做父母官时,做了一辆很结实的马车,但凡有人来借车,他都会同意。
有一天,本地一个百姓要安葬父母,打算借车,但是不好意思开口。毕竟,红喜事,大家都愿意捧场,白喜事,就不太一样了。
阮光禄知道这件事之后,把马车烧了,感慨地说:“我有车,但是别人不敢来借,又有什么用呢?”
虽然他的举动有些难以理解,但是他这样做,确实可以让自己更加亲民。让本地的人都知道,这位官员,在想尽办法服务百姓,如果百姓有困难,却不去找他,反而会让他难过。
有句话说得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不管你有一个什么位置,其根本就是为大家服务。位置越高,服务的人群越大。如果你没有位置,是一个普通百姓,那么你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左邻右舍,出门的时候,能够有举手之劳。
05
如何让别人舒服?你要学会一些小技巧。
其一,管好嘴,言有温度。
“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嘴巴可以捧人,也能贬低人;可以骂人,也可以表达友好。
如果你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能给别人一些正能量,说明你的嘴上功夫了得。
其二,管好脸,面带微笑。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但是你要克制情绪,千万别把情绪挂在脸上。
和颜悦色的样子,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也会让别人敢于说真话,从而实现“交心”的目的。
其三,管好心,装满阳光。
凡事都往好处想,让人不舒服的暴风雨、霜雪,就不见了。就算是风雨中,也能够发现坚强走路的人,雪花深处,也有春天的气息。
只要你足够善良,那么你的人生,自有善意。
要相信,你对别人的柔情,又会回到你身上。
作者:布衣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