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该怎么读?
题目下方那一大段话里其实给出了一些参考资料。
龟兹来自于龟兹语(印欧语系西支)Kutsi的音译,k是不送气清塞音,可以视为普通话的g(以下不带斜杠/**/的注音皆是比拟汉语拼音的读音),ts可以视为普通话的z/ts/,所以用普通话拟音的话,读“姑兹”。
现在一般认为的“qiu ci”读音来自唐代颜师古注解《汉书·地理志》时援引东汉应劭的注解:“音丘慈”。应劭跟班固写作《汉书》差了大概一百年,读音应该变化不大。丘和龟在当时确实读音接近,都属于幽部,主元音为*u(*表示拟音)。龟类似于gu,丘类似于ku,就是辅音送气强弱的区别。后世的韵书里反切如下:“【廣韻】居求切,音鳩”,也是不送气的g。“【集韻】【韻會】袪尤切【正韻】驅尤切,音丘。龜兹,漢縣名。”是送气的k,说明龟在汉代可能有送气k和不送气g两种声母,但是也有可能是【集韻】【韻會】【正韻】为了附会“丘慈”的注音特意用袪、驱作为反切上字。又或者是龟兹语里k介于强送气和弱送气之间,所以当时的人混用了龟(g)和丘(k)。
“ 龟” 和“ 丘” 在周秦时代是之部, 到了汉代, 已经转人幽部。这一点, 罗常培、周祖漠《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多次讲过, 证据十分充足。例如16页谈到之部字时指出:“ 两汉这一部大体和《诗经》音相同, 惟有尤韵一类里面‘ 牛’ ‘ 丘’ ‘ 久’‘ 疚’ ‘ 旧’ 几个字和脂韵一类的‘ 龟’ 字都归入幽部。‘ 牛’‘ 丘’ 两个字在两汉诗文里都和幽部字通押, 没有例外。” 17页说:“ 至于脂韵的‘ 龟’ 字, 《诗经》音是属于之部的, 在两汉诗文里就变到幽部里去了。” [1]后续读音演变途径大致是:三等音发展出i介音,所以丘(ku)就变成kiu,k后有i介音再腭化为q,就变成普通话的丘(qiu)。龟,本应是尤韵,但是口语中变到了脂韵。三等合口音,所以是giui/giuei,iui/iuei在官话中的发展趋势是丢失前面的介音i,所以g不腭化,变成普通话的gui。在吴语中,则是保留介音,丢掉韵尾(即支微入虞),g后有i介音再腭化为j,所以吴语里大多读ju。
另外,“丘慈”的“慈”在上古汉语拟音为全浊声母/dz/,全浊声母平声调普通话变为送气清声,所以是ci。
时至今日,完全没必要读“qiuci”,因为东汉时的“丘慈”跟今天的读音大不相同。譬如月氏、吐蕃、车师之类的地名读音皆是如此,原因主要是语委会制定普通话审音表时用古代经学家的注解拿来显摆文化人的见多识广,其实根本没必要。A读作B,时至今日,A读音变了,B读音也变了,结果语委会说我们不能读A的今音,必须读B的今音,岂不可笑。
至于库车,是清代根据突厥语或者维吾尔语kucha/Kuchar定名的。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库车、龟兹、姑师/车师、贵霜乃至月氏最终都是来源于同一个词。
从甘肃的姑藏(*Kuzan) 到新疆吐鲁番的古名“ 车师/ 姑师(*Kushi ) , 到龟兹(Kuci)/ 库车(Kucha)/ 曲先(Küsän ) (元代前后回鹘语的名称),乃至远至中亚费尔干(Fergana)的古都贵山(*Kusan)城,再到贵霜(Kushan)/ 大月氏帝国,这些地名发音上的近似决不是偶然的。这是否与月氏的古音*Kushi/* Kusi/* Kuti有关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