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一个磨坊主的戏剧人生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屈爽 小人物的研究并非完全与大时代割裂,对传统时代议题的体察与探究,仍然是微观史研究的关键所在。换言之,凭借猎人的眼睛洞察小人物与时代洪流之间的裂缝与矛盾,在看似同质的历史材料中找出其异质性的因素,甚至其特意经营之可能,才能深入微观史研究的问题中心。一种好的微观史研究,不应该仅仅专注于小人物的生活日常——演绎其所思所想不过是微观史研究的门槛,借由小人物与时代主流的认知差,以寻找两种叙事谱系中不可弥合的裂缝,才是做深微观史研究的路数。 从问题的生发到史料的演绎,金茨堡走的是以小见大的讨论路径,这完美体现在这本《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以下简称《奶酪与蛆虫》)中。这样做文章的好处当然是容易下手,但坏处是并不容易遇到能支撑起小题大做的人物。作为中世纪的一个微不足道但充满戏剧性的人物,多梅尼科·斯坎代拉身上所承担的绝非偶然性重量。他能读会写,看过《圣经》和《十日谈》,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这块“奶酪”里生出的“最强大、最有智慧”的“蛆虫”,并先后将这种危险的想法对乡邻、神父、法官大谈特谈,直至最后被视为异端烧死,他与主流认知形成很强烈的对话关系,他的审判档案之留存即是自身存在与建构性的证明。金茨堡从多梅尼科庭审档案中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现场,也即他所强调的“滤网”。他不断动用自身的材料阐释及想象能力,为多梅尼科的身影塑形,最终窥见中世纪宗教思想与读物渗透到大众层面可能会产生的结果。 金茨堡的研究当然需要后来者借镜。他对研究对象选取的精准度值得我们推敲。只有具备猎人的眼睛同时又高瞻远瞩,锁定研究对象的同时锁定对象的容量及范围,才能称之为一个好的研究。一个好的研究,对象与材料与纵深度缺一不可。尤其他借由审判档案这一“滤网”游走于精英和底层之间,我们能感受到多梅尼科那种以微末撬动宏大叙事的张力。尽管我们并不能从中建立线条分明的观察机制,但是可以想象,磨坊主这种处于民众生活要塞上的职业,“在一个极其封闭而静态的世界中,磨坊是人们相互接触、各种社会关系交叉汇合的场所”,在与各色人物建立联系的前提下,成为“捕风”的切口,通过观察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找到时代的“底色”。正是将多梅尼科放置在显微镜下,金茨堡毫不规避每一种历史因素(阅读史、口头文化),并且不带偏见地去质疑和反思,观察活的历史细胞,才能调动“非虚构”的感官,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氛围。 想要借由普通人的观察视角窥探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并不容易。正如张爱玲在《谈看书》中所说,“普通人不比历史人物有左一本右一本的书,从不同角度写他们,因而有立体的真实性。尤其中下层阶级以下,不论过去现在,都是大家知道最少的人,最容易概念化”。但宏大的历史叙事往往最需要小人物视角的助力。因为尽管那些已经稳定下来的甚至内嵌于我们知识结构的主流认知式的宏大叙事似乎总是顺畅的,但这种顺畅的背后,则是研究者对形形色色的历史行动者不同的个性、立场、眼光、诉求的忽视。这种顺畅的概括往往是漏洞百出的,正如《奶酪与蛆虫》的卷首语所言:“一切有趣之事皆发生于黑暗之中……我们对人类的真实历史一无所知。”尤其是中世纪,往往被认为是一个“无知和迷信的时代”,乃至“宗教的言论置于个人经验和理性活动之上”。在这样的叙述模式下,时代的氛围往往被认为自上而下地贯穿于每一个分子,尤其是平民大众的认知当中,尽管我们不能忽略精英阶层和底层阶级之间的认知鸿沟,但在印刷工业兴起的当时,这种知识的传播并非完全呈现“主动输出——被动接受”的局势。相反,我们应该关心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通人,他们是如何结合自己的阅读与时代感受形成关于宗教和世界的认知的。多梅尼科的思考,在他所在的乡镇中,一开始并没有被视为“异端学说”,足以瞥见底层阶级对于宗教的认知状况。 将多梅尼科这种异质性的声音带入历史写作中,能让我们思考许多过去未必重视的问题。我们所看到的历史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历史力量根据他们不同的立场和行动逻辑互相抗衡和沟通的结果。尽管有些“力量”是微弱的,甚至是隐形的,但只有用“知识考古”的方法,还原历史的复杂样态,才能尽可能接近历史的真实。正如陶孟和所说,“所谓中国的问题本来不是简单的,但是人向来都把它看作简单的,却将它复杂的、纠纷的情形忽略了”。金茨堡不无遗憾地表示:“关于那些生前死后都没能留下一丝痕迹的不计其数的人类个体,我们一无所知。这种存在于历史证据与历史现实之间的巨大的、不可避免的不相称状况,是不应当被遗忘的——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历史学家的读者。” 当然,这本《奶酪与蛆虫》仍有不足之处。或许因为材料的不足,金茨堡的很多论述都依靠想象或逻辑的推演来完成,而且大多针对多梅尼科个人生发。其实,作为一个磨坊主,多梅尼科与真正的大众阶层,不论是生活水平还是宗教认知层面,都还有不小的缝隙。另外,一个好的研究,不应该满足于对材料简单地铺排、罗列或叙述,以致把本该精妙的研究降格为抄材料和讲故事的模式化写作。只有将“滤网”视为多梅尼科、法官、时代氛围等多重历史性力量的“共时”状态进行分析,而非直接认定为多梅尼科的所思所想,才能尽可能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 [意]卡洛·金茨堡 著 鲁伊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