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康-养” 上海健康医学院打造全生命周期健康科普链
在健康互动实践中心,通过沉浸式体验领略全生命周期健康促进理念;在基础医学器官系统互动学习中心,深入探索生命孕育、数字人体、健康与未来;在现代医学教育博物馆,纵观中国医学发展历程……在上海健康医学院,5千余平方米的十余个国家和上海市级公共实训基地每年开放300余天,年接待量达到一万人次;近50名校内外科研专家团队带领学生,活跃于科普展厅、社区学校,将科学的医学知识和健康理念向公众传递。
近年来,上海健康医学院以“健康促进”为使命,以“防、治、康、养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链”为科普理念,打造“健康科普”文化品牌,于2021年底成功入选中科协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怀着促进人民健康的初心,科普的使命根植师生心中,大学也担当起服务社会的责任,成为增强公民医学科学素养的能量池。
释放大学知识能量
提升居民科学素养
校园里,科普氛围浓郁。成立科普师资团围绕妇幼保健、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慢性病防治等主题,引导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设健康互动实践中心、基础医学器官系统互动学习中心、现代医学教育博物馆等科普展馆群,功能齐全、内容丰富、设施先进,为医疗实践、智慧医疗科技、医学人文的展示提供了窗口和平台,不仅承担医学生的培养功能,更是能够邀请市民走进医学科学。去年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唐红梅荣获2021年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管理优秀奖”一等奖。
专业教师积极发挥学科优势,带头通过科普项目将健康知识送到老百姓面前,已连续3年获得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资助。今年,医学技术学院李婷婷副教授“甜蜜的负担——妊娠期糖尿病食疗与健康管理科普微电影”和医疗器械学院刘巧红副教授“‘人工智能助力健康医疗’中小学科普教育课程开发”再次通过评审获得资助。
学校青年志愿者品牌“健康小橘子”通过打造“健康丁米”等健康科普项目形成了以医疗卫生、健康防疫为特色的志愿服务集群。如“健康丁米”儿童生命教育科普志愿者团队通过生动形象的学习体验,让孩子们具体认识人体构造、培养性别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等,带领孩子们探索生命本质,学会敬畏、守护和热爱生命。团队荣获2021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优秀科普志愿者(团队)”三等奖)、“奉献杯”第二届上海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和上海市“知行杯”30佳孵化项目等。
近年来,以叙事医学打造《人民健康》公开课,开展“影响市民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社会调查,为农村老年运动者设置《健身设备使用方法》科普视频,编撰《图解家庭呼吸康复指南》,翻译《世卫组织指南:降低认知衰退和痴呆的风险》,通过暑期社会实践连续4年为喀什地区贫困村民送上健康知识……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科普作品,师生接力走出校园,走进中小学、走进社区和乡村,主动开展课程、宣讲等活动。
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都有健康医学院团队无处不在的身影,师生常年在中国康复医学会官网、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表近100篇科普微文和微视频作品,每年近10余项获奖科普作品。
智慧技术赋能医学
引领未来康养理念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主体,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率先于2019年获批中国康复医学会科普示范基地,学校正以康复作为整合医学的突破点,展现未来健康中国理念。在健康互动实践中心专设的常见疾病康复科普展区,定期进行慢病康复科普活动更新市民康养观念;今年“全国科技周”,学院设立疫情健康科普、人工智能康复技术、慢病康复、认知障碍康复4场分论坛汇集顶尖专家分享前沿研究和先进理念。
针对新冠患者,今年康复学院院长郭琪团队经过深入追踪研究,及时汇编《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自我康复防治手册》,从运动锻炼、饮食营养、肺功能训练、咳嗽训练和心理调试等个体化非药物综合管理措施助力患者实现主动健康行为。郭琪团队的《图解家庭呼吸康复指南》还获得2022上海康复医学科技奖(康复科普类)二等奖。
目前上海健康医学院正打造上海市首家5G+智慧医疗创新实验室,计划围绕急诊救治、远程诊疗等8个重点方向,基于区块链隐私计算、实现临床数据安全共享、可视化深度分析,定制化动态康复治疗方案。康复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红指出,大众理解的康复其实比较狭隘,今天的康复涵盖防、治、康、养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链,“我们希望大家看到国际先进的康复理念和无障碍的生活环境——身体的不便可以通过个性化的辅具和智能化的环境改造来创设舒适、便利的空间。”这一实验室不仅将成为新技术赋能医学的创新空间,更将通过一系列菜单式的康养技术、产品和服务,展现未来科技服务健康的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