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如何构成第二“自我”?“元图像”为你开拓深层认知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鸭兔图”是一个很经典的视觉悖论,图片左侧的凸出部分既可以被看作鸭子的嘴,也可以被解读为兔子的耳朵。这类图像根据“观看角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样态,被当代最重要的图像理论家之一、芝加哥大学教授W. J. T. 米切尔称为“多稳态图像”。图像之间的层叠和嵌套,凸显了在观看图像的“观者”的主体地位。
《鸭兔图》,原载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图像到底是什么?它们与语言的关系怎样?它们如何被创造、生产、复制?又如何影响观者?在这个图像占据注意力中心的时代,在我们逐渐被图像焦虑所淹没的当下,读一读像米切尔这样的专业学者的深度研究著作,能帮助拓展、提升我们的认知。
由世纪文景最新引进出版的米切尔新作《元图像:图像及其理论话语》,跨越多个学科的著作,集纳了作者三十年研究精华,全面解读“元图像”理论的发源和应用,关涉从人类学到艺术史,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正如同元图像一样,在探索模糊不定的边界的同时,试图捕捉历史瞬间的某种本质。这本书也被称为作者近三十年来对那些能够审思自身存在的图像之追索的高潮。
多年来,米切尔一直在不懈力证,为何图像与语言一样是“人类境况之根本”。米切尔以当下为出发点,回瞻过去、展望未来,重新评估了图像理论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同时探索了关于当代社会中图像之力量的全新研究方法。面孔、地球飞船以及我们在手机上创造的有关自身的图像,这些对象都是米切尔引人深思的分析的一部分。
在图像学3.0的框架背景下,米切尔以人类经验中最具表现力、最具力量却也是最小的图像单元——面孔——为研究对象。这些讨论不光涉及图像如何成为一种“偶像”“图腾”甚至是物恋对象,更涵盖了图像如何作用于历史,作用于我们。
自从1997年克隆羊“多利”诞生以来,对克隆技术的讨论和争议,伴随着人类度过了20世纪的最后时光。米切尔认为,克隆体是最纯粹意义上的元图像,是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在基因技术时代的翻版,而信息技术时代的克隆体可能就是栖息在电子产品中的数据替身——由我们上传的个人信息、社交媒体信息构成的第二个“自我”。
全书还发掘吸纳当代社会现象和公共事件中案例,也纵向挖掘其图像及媒介理论源头,辐射统筹诸如哲学、语言学、政治学、美学所提供的解释路径。著名艺术史学家巫鸿和包华石、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都对这本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本书对自身与现实、语言、观者、图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了反思,提供了庄子式的新见地。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