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就有了遥控技术,为什么开国大典用的还是有线电动升旗杆?
01祖国前夜陈凯歌联合管虎、张一白、徐峥、薛晓路、宁浩和文牧野共同导演的《我和我的祖国》上映了,庞大的架构和细节的捕捉彻底刷新了我对“献礼片”的固有印象,七个故事横跨了七个时期,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前夜》。
(《我和我的祖国》海报)第一个小故事《前夜》里,时任建设局技术负责人的林治远为了开国大典的升旗仪式可谓是操碎了心。那一年8月,第一届北平各界代表会议召开,北平市人民政府将开国大典上“升旗仪式”这部分内容交付给了建设局,为了升起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局长赵鹏飞不敢怠慢,深思熟虑后将升旗台的基座部分交给了建筑师钟汉雄,而旗杆的问题由技术员林治远负责解决。天安门城楼高34.7米,为了让升起的国旗达到最好的观赏水平,旗杆的高度至少需要三十米,这样的一个尺寸对于现在的中国而言那就是分分钟的事情,但1949年的中国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农业国,生产这样一个高度的旗杆几乎是不可能的,情急之下林治远跑到了北平市自来水公司,找了四根口径不一的水管,层层套接加焊,也只搞出了一根22.5米长的旗杆,而这根旗杆在天安门广场上一站就站了四十几年。02要电动的旗杆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升国旗怎么升成了新的问题。国庆工程指挥部的意见是最好让主席亲自升旗,但是主席也不能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完新中国诞生再吭哧吭哧下了城楼穿过长安街走到升旗台去升旗,于是一个新的创意就此诞生——来,我们做个电动的。林治远又开始忙了,电动机械并非他的强项,在召集了一帮机电技术员之后,总算也是将这个电动旗杆做出来了,之后趁着八月底九月初的时候长安街翻修,把电缆一路从升旗台铺到了天安门城楼底下,再顺着城楼往上,总算是把升旗的电动开关安在了城墙上,等开国大典时候主席一宣布“新中国成立了”,就可以走两步扭动开关升旗了。
(这根临时的近乎妥协才立起来的旗杆,一站就是四十三年)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细节,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去铺设电缆?明明早在1898年,尼古拉·特斯拉就已经发明了遥控技术,并制作出了遥控器,理论上来说,这样的东西用于五十年后的中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03裹足不前特斯拉发明了遥控器,并且也发明了无线电报,无线电报在之后的日子里大放异彩,但遥控技术却像掉进了历史的黑洞。因为在当时遥控器这一技术并没有其他的产品去配套,这导致遥控器既没有实用性也没有可用性。
(尼古拉·特斯拉)美国军方曾对特斯拉的遥控船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它的遥控距离只有十米——无线电放大器还没有被发明的时代,十米已经是极限了,于是军方放弃了将其应用于战场上的构想。而民用产品中也没有它的用武之地,甫一出场的遥控器就这样昙花一现,然后被立刻淘汰。1949年林治远和机电专家们讨论遥控方案的时候,有位留美归国的教授曾提出了“无线遥控”的方案,但得到的是在座所有人的一致摇头。没有通过的原因是所有人都仅仅是听说过,没见过,也不清楚无线遥控的原理和制造方法,最终的会议结果,还是决定使用有线控制。这才出现了电影中铺设电线的情节。04黑暗中摸索20世纪50年代,美国Zenith公司率先发明出了电视机的“有线遥控器”;1955年Zenith公司又发明出了无线遥控装置,然而这一装置最大的缺点是光路问题,如果不对得及其精准,就没办法准确控制;1956年罗伯特·艾德勒开发出了新的遥控装置,这一遥控装置是基于超声波进行控制,这使得它在使用中容易受到极大的干扰,而且由于装置发出的超声波频率较低,婴儿和小孩能听得到,导致经常有用户投诉一用遥控器家里的孩子就难受得不行。实用性差,可用性也差,遥控的时代终究还是在黑暗中继续独自等待。05终将来临1947年,贝尔实验室完成对半导体的研究,发明了晶体管;1958年,仙童和德州仪器分别发明了集成电路;1971年,Intel推出全世界第一个微型处理器——4004……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的出现让遥控装置小型化成为了可能,而随着半导体技术共同前进的红外遥控技术彻底终结了遥控装置可用性差的问题,无线遥控器终于开始在无数人的生活中大放异彩。有了遥控器,壁挂式空调成为了可能;有了遥控器,就不用再离开柔软的沙发才能换电视频道;有了遥控器,可以躺在浴缸中切换音箱里的歌曲……
(《开国大典》高清修复版)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遥控技术也即将结束它一对一的时代,进入下一个“手机控制所有电器”的物联网时代。看着高清修复版的《开国大典》,七十年的时间,城楼上的湖南话依然余音绕耳,七十年的时间,我们也日新月异,翻天覆地,我们也终于可以骄傲地告诉总理:“您看到了吗,我们的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了!”参考资料中共党史出版社《开国大典: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武国友《一九四九开国大典实录》王阳元《集成电路产业全书》夸克、瑟达《半导体制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