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不可挡》笔记(一天一本书系列16).2022.2.17
《卡片笔记写作法》
相关书籍:
日本知名学者梅棹忠夫在《智识的生产技术》中提到的“京大
卡”
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在他的《选择的悖论》
主要内容:
“不写,就无法思考。”(卢曼1992,53)
卡片盒笔记法——关联的、分散的、自下而上的方法不仅比一些教育者们所推崇的线性的、自上而下的方法更为自然,而且衍生出了诸多写作及笔记记录工具
我写作时,手边会放着纸质的卡片。我一般会先在卡片上写下一些灵感,然后再用卡片写作软件将它们正式整合成文章。同样,在阅读时,我也会不断地使用纸质卡片盒与卡片写作软件写下读书心得
从认知科学角度来讲,卢曼的这种做法是极其聪明的。认知科学家将人的信息加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一阶操作,也就是“认知”本身,你感知的、你记忆的、你学习的、你思考的。第二类是二阶操作,称之为“元认知”,即对自己当前的认知进行监控:“我当前感知到了什么?我当前在记忆什么?我当前在学习什么?我当前在思考什么?”这就是元感知、元记忆、元学习、元思考等。“元认知”也就是认知的认知
卢曼卡片盒写作法的高明之处还不仅于此。更重要的是,他让卡片与卡片通过各种索引关联起来,从而提高了记忆提取的效率。
“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比如,我们的常识是应该在课堂上记笔记。但是必要难度原理建议,别在课堂上记笔记,边听老师讲课边记笔记,你会听得太明白,写入太容易,但大脑这块硬盘未来会不易提取出来。过些日子,多数内容会被遗忘。反之,如果我们略微增加写入难度,比如晚上回到宿舍或者第二天再写笔记,这样未来提取会更容易。即你有些困难地存入,会记得更好并真正学会。
第一类是主题索引。当某个主题的内容积累得足够丰富,卢曼就会做一张主题索引卡,对这个主题进行概览。主题索引卡上会汇集所有相关笔记的编码或链接,每条笔记会用一两个词或一个短句简要说明核心内容。这类索引,相当于给了你一个进入某一主题的入口
第二类与主题索引类似,只不过不是对某一主题的概览,而是针对盒子里相近位置的卡片所涉及的所有不同主题进行概览。
第三类是在当前卡片上做索引,标明这条笔记逻辑上的前一条是什么、后一条是什么(这些卡片在盒子里的位置可能并不挨着)。
第四类,也是最常用的索引形式,就是简单的“笔记-笔记”连接。两条笔记可能完全没有关系,把它们关联在一起,往往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新思路。
通过这些关联操作,我们能更好地对卡片内容进行组合、拼接、提取,从而产生更高质量的内容。
Zettelkasten
同样,我们在写作时,以大的单位很难记住,拆分成小的单位就更容易记住二是建立了一个“双向引用”关系。什么是“双向引用”?比如我在写当前文本组块的时候,输入一个相应关键词,就能自动搜索到有哪些文本组块引用过这个关键词;同样,在另一个文档中打开另一
个文本组块,我也能知道这个文本组块被谁引用
而使用这套系统,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一次升级——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
本书以卢曼卡片盒为核心的一整套记笔记流程,不仅可以让我们有效地记录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想法还可以汇聚成想法集群,在我们学习其他内容时帮助我们理解,在我们需要输出时可以引用已有的素材创作出满意的作品
学习时,我们需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又一层地解构书中的原理;而运用时,则需要像在故宫修漆器类文物一样,分多次、分层地复原书中的原理。
其实哪有什么惊人绝技,有的只是把简单有效的方法用到极致罢了。
记了永久笔记以后,能否像卢曼一样,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在笔记中漫游、思考和寻找可能的联系?这些读起来很容易,但做得到或做不到,结果却是云泥之差。
“惰性知识”
或者习惯性地用一句“一看就会、一做就废”来搪塞自己,那么可能忽视了学习心理学上关于成功模仿的四要素——观察、保持、复现和动机
书中提到了两种记忆方式,一种“提取强度”,采用Zettelkasten等工具,通过建立频繁的联系来增强记忆;另一种是“存储强度”,通过闪卡类工具,如译者长期在普及的Anki软件,通过间隔复习来增强记忆。只有先记住,让原理在头脑中保持住,才有下一步在实践中复现的可能性
这就是为什么良好的笔记是构建好的、有成效写作的基础。把已经写好的东西整理成另一篇书面作品,比把所有的东西都在脑海里组合起来,再从脑海里捞出来写在纸上,要容易得多。
事实上,在智力的各种因素中,起最大作用的不是智商,而是一个人具备怎样的自律或
自控力来处理手头的事务
其实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行动力。完成需要完成的任务,并以聪明的方式去完成,如无意外,你就一定能够成功
如果做一件事不是因为你有意志力,而是根本不需要使用意志力,那就意味着你离成功不远了。而组织写作和记笔记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第一章 绪论
关于写作,你需要知道的
如果把“写论文”这个无定式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而清晰的独立任务,你就可以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完成一件事之后,再做下一件事。安排得当,写作就会很顺利,在这种状态下,你会完全沉浸在写作的心流状态中,甚至会忘记时间,不停地写下去,似乎“得来全不费工夫”(Csikszentmihalyi,1975)。这可不是什么“文章偶天成”,而是写作流程使然
其实我们真正该做的是构建适合自己的工作流程,让洞见和新想法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驱动力。
但是,并非读得越多,思路越宽,特别是在开始的时候,会发现翻阅的资料越多,能展开工作的切入点反而少了,因为大部分论点已经被别人想到了
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一个系统来跟进不断增加的信息库,使人能够以一种聪明的方式将不同的想法聚合起来,然后产生新的想法
而优秀的学生会专注于尚未学到和掌握的东西,并因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标准。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接触到外部大量知识的高分者反而很可能会患上心理学家所说的“冒牌货综合征”,也就是说,他们感觉自己并不能真正胜任这份工作,尽管在所有的人中,自己是最有资格胜任的(Clance and Imes,1978;Brems et al.,1994)
好的解决方案往往简单且出人意料
你可以通过记卡片盒笔记的方法立即开始工作,并完善自己的想法
大多数人通过将笔记拆分成堆、成叠或放入单独的文件夹,还会按主题、子主题对笔记进行分类
降低我们发现笔记间潜在联系的可能性,造成笔记的可用性和实用性难以兼顾
我们可以用简化的结构搭建复杂的内容
1:简单的卢曼卡片盒技术
2:如果你不改变工具所涉及的日常工作,即使是最好的工具也不会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写作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我们常常要在不同的任务之间不断地切换。细化管理到那种程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说到底,工作的推进终究还是要靠洞见来指引方向。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尽管GTD在商场上非常成功,在自由职业者中也广受好评,但从未在学术界真正流行起来的原因。
即使是最好的工具,孤立使用它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只有把它们嵌入精心策划的工作流程
中,工具才能发挥出它们的优势
只有当信任系统,而且知道一切都可以处理好的时候,大脑才会放开,才能专注于手头的任务。
于是,他改变了记笔记的方式。他没有再将笔记添加到现有的类别或相应的文本中,而是将它们全部写在小纸片上,并在纸片的角上编号,然后将它们收集到卡片盒中
卢曼卡片盒
我的研究课题是社会理论,持续时间是30年,成本为零
当有人问他是否错过生命中的一些东西时,他有一个著名的回答:“如果说我想要什么,那就是更多的时间,但令人遗憾的是时间实在太少了”(Luhmann,Baecker,and Stanitzek,1987)。
德国社会学家约翰内斯·F.K.施密特(Johannes F.K.Schmidt)在对卢曼的工作流程做了大量研究后,得出结论:他的庞大产出只能用他独特的工作方法来解释(Schmidt,2013)。
早在1985年,别人问他如何能够实现高产的问题时,他都是这样回答:“当然,我并不是什么事都自己想。它们主要是在卡片盒里发生的”(Luhmann,Baecker,and Stanitzek,1987)。但很少有人仔细研究卢曼的卡片盒及其使用方法,人们只是把他的解释当作天才谦虚的说辞
而不愿意相信,我们只要简简单单地改变一下工作方式,就不仅可以使工作效率更高,而且工作会变得更有趣
保持掌控感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持控制
对成功人士的研究一再证明,成功不是源于强大的意志力和克服阻力的能力,而是源于高明的工作环境事先避免了阻力(Neal etal.,2012;Painter et al.,2002;Hearn et al.,1998)。高效率的人不会与不利的阻力作斗争,而是像柔道冠军一样转移阻力,这不仅要依靠正确的心态,也要依靠正确的工作流程。
“卢曼卡片盒”方法已经公开三十多年了,其中并没有什么技术秘密。那么,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在使用卡片盒,并能毫不费力地走向成功呢?
1:主要的误解源于人们对卢曼卡片盒的孤立关注,而忽视了它所嵌入的实际工作流程
2:第二,几乎所有关于这个系统的出版物都只有德语版本,只在专门研究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社会学家内部进行讨论
3:这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太简单
卡片盒使用手册
一类是文献卡片盒:文献内容简要说明
另一类是主卡片盒:所阅读的内容收集和产生的想法
当他读到值得记录的内容时,就会在卡片的一面写上书目信息,在另一面对内容做简要的笔记(Schmidt,2013)。这些笔记最终会被放入文献卡片盒里
卢曼并不只是照抄他所读过的文章中的观点或引文,而是将其从一个语境转化到另一个语境。
卢曼笔记的诀窍在于,他并不是按主题来组织他的笔记,而是以相当抽象的方式给它们编上数字
这些数字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为了永久地标识每条笔记。
如果一条新的笔记可以直接指向一条已经存在的笔记,比如评论、更正或补充,或与之相关,他就直接把新笔记加在已有笔记后面。如果现有笔记的编号是22,新笔记就会被编为23号;如果已经存在23号,他就把新笔记编号为22a。
每当卢曼添加一条笔记时,他都会检查他的卡片盒中是否有其他相关的笔记,以便在它们之间建立可能的联系。直接在一条笔记后面添加新笔记只是方法之一,另一种方法是在这条笔记和(或)其他笔记之间添加一个链接,另一条笔记可以在系统中的任何地方。当然,这非常类似于我们在互联网上使用超链接的方式。
卢曼笔记法是自下而上地开发主题,然后在卡片盒中不断地添加笔记,基于这个卡片盒,通过排序相关笔记的链接,来对一个主题进行整理。
卢曼笔记系统的最后一个元素是索引,他会从这个索引中引用一两条笔记,作为进入某个思路或主题的切入点。当然,带有分类收集链接的笔记是很好的切入点。
关于写作,你需要做的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文章并不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写起,而是已经有某个友好的精灵(或者是高薪聘请的助理——随便可以利用的人或工具)为你准备了论文初稿。这个初稿已经有一个完全成熟的论点,包括所有的参考资料、引文和一些非常高明的想法。唯一要做的就是修改这个初稿,然后把它寄出去。
因此,记笔记也不是最关键的工作,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笔记只是它们的具体成果。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手里随时都拿一支笔(或者手头有电子笔记)。在做最关键的工作的同时记笔记,如果做得好,二者能够相辅相成。写,无疑是我们思考、阅读、学习、理解和产生想法的最佳催化剂。
思考既要在自己的脑子里进行,也要在纸上进行。
如果有一件事是专家们一致同意的,那就是你必须将你的想法外显化,必须把它们写下
来
撰写论文的步骤
1.记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你手边需要随时有记笔记的工具,以捕捉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想法。不必多虑如何写或者写什么。这些都是闪念笔记,仅仅是你脑海中想法的备忘录,不用想太多其他东西。
2.记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文献笔记要非常简短,精心选择,并使用自己语言记
录,对引文要格外挑剔,不要只是抄写,而不去真正理解其含义
3.记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你可以为每一个想法准确地写下一条笔记,并像为别人写作一样,使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来源,提供参考资料,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
4.现在把你新写的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方法如下:
(1)把每一条笔记都归档在一个或多个相关的笔记后面。
(2)给相关笔记添加链接。
(3)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你以后能够找到这条笔记,可以从索引页链接到它,也可以在你用来作为某个讨论或话题的切入点的笔记上做一个链接。
5.从系统内部自下而上发展主题、问题和研究课题。你对某件事情越感兴趣,就会阅读得越多,思考得越多,进而收集的笔记越多,最终越有可能从中提出问题和想法。它可能正是你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东西,但更有可能是你的兴趣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洞见的作用。
6.一段时间后,会积攒到足够多的想法去确定一个写作主题。思考一下这个主题的内在联系,收集所有与之相关的笔记(大部分的相关笔记已经有了一定顺序),把它们复制到大纲软件中[3],并把它们按顺序排列好
7.把你的笔记变成初稿。
8.编辑、校对你的稿子。拍拍自己的肩膀,然后开始写下一篇文稿
每一个想法都会增加群聚效应的临界量,最后你可以把一个个单纯的想法集合起来,变成一个想法生成器
因为偶然遇到的东西占了我们学习的大部分,所以多花一点时间把它们添加到笔记系统中是很有意义的
那就表明,现在能够拾起另一个想法,对稍后再回到先前的想法是有帮助的。保持这种灵活
性更为现实,而且不必担心中断后会重新开始
关于写作,你需要具备的能力
总之,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一个不受干扰而可以专心思考的大脑和一个可靠的笔记系统,其他都是多余的
工具箱
我们阅读和书写时,需要四种工具。
·书写工具(纸和笔亦可)。
·文献管理工具(如Zotero,Citavi,或者其他最适合的软件工具)。
·卡片盒(纸质或者应用程序形式)。
·编辑工具(Word,LaTex,或者其他最适合的工具)。
但是我强烈建议你使用像Obsidian或Roam Research这类支持反向链接的笔记工具,又或者是专门为这类笔记系统设计的其他工具
关于写作,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但是,对于像卡片盒笔记法这样的工具,我们有时会忘记使用方式和工具本身一样重要。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就去使用它,那么即使是最好的工具也不会对我们有太大的帮助。例如,卡片盒很可能会被用于笔记归档,或者更糟糕,成为思想的坟场(Hollier,2005)。
我认为只要记住几个基本原则,并了解文档系统背后的逻辑,任何人都可以复制卢曼的方法,从而取得学习、写作和研究上的成功。
第二章 有效写作的四个基本原则
写作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虽然写作似乎是最重要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花更多的时间写作而减少其他工作的投入。只有当我们把工作划分为不同的独立任务时,才会显得写作减少了我们花在其他任务上的时间。专注于写作,并不意味着要减少阅读量,因为它是写作材料的主要来源;专注于写作,并不意味着要少参加讲座或研讨会,因为它们不但能为你提供写作的思路和值得解答的问题,而且是了解研究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更不用说它为提出和讨论问题提供了平台;专注于写作也并不意味着要停止做演讲或寻找其他方式将自己的想法公之于众——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途径为你的想法提供反馈了。
简洁是最重要的
事例:麦克莱恩 集装箱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他们失败的原因:船东试图将集装箱融入他们的惯常工作方式中,却没有尝试改变基础设施和日常工作内容。他们想借用集装箱装船的便捷,但不愿放弃他们所习惯的作业方式
当优势显现后,二阶效应[1]就开始发挥作用,并进入一个自我强化的正反馈循环:能够处理集装箱的港口越多,需要建造的集装箱船就越多,集装箱船能够运输的货物种类将会不断增加,运输量也会越来越大,航运成本就越来越低,这也使得更大的集装箱船变得更加经济,进一步增加对港口设施的需求。这不仅是一种新的运输货物的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运营方式
传统的笔记系统中,主要问题是人们把某条笔记存放在了哪个主题下;
而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中,主要问题则是考虑想在哪个主题下再见到它。
而卡片盒是学术界的集装箱,不必将不同的想法分开存放,所有内容都被标准化成相同的格式后存到同一个卡片盒中。不需要关注中间的步骤,也不需要试图把画线法、摘抄法或其他阅读技巧发展成一门学问,所有的努力只为一个目的:发表有价值的观点。
只有当我们的目标是达到群聚效应的最佳点时,它才能发挥自身优势,而这个最佳点不仅取决于笔记的数量,还取决于笔记的质量和处理方式。
要达到群聚效应的最佳点,关键是要分清楚三类笔记。
1.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这类笔记只是对收集信息起提醒作用,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写,最后会在一两天内被扔进垃圾桶。
2.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这种笔记以一种永久可以理解的方式包含了必要的信息,并且永远不会被扔掉。它们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存放在同一个地方,或者是在文献管理系统中,或者按出版标准写好放在卡片盒中。
3.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它们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
所以,我朋友有一整书柜写满了精彩想法的笔记本,却没能利用它们发表一篇文章,也就不足为奇了。
很多勤奋的学生都会遵循“要像写科学杂志一样记笔记”的建议,这是一个典型的错误。
第二个典型的错误是只收集与特定项目有关的笔记
第三个典型的错误当然是把所有的笔记都当作闪念笔记
正是由于格式的标准化,笔记才能够在一个地方建立起群聚效应。这也是促进思考和写作的关键,因为它消除了不同格式和存放位置带来的所有不必要的复杂性或选择难度
没有人完全从零开始写作
“从一张白纸或者空白的屏幕开始写作,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误解。”(Nassehi,2015)
选定写作主题,规划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开始写作。有趣的是,这些路线图通常都会有一个让步,即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计划,而实际上很难顺利开展。
真正长久并广泛适用的建议是,我们必须拿着笔阅读,把思想的发展过程落实到纸上,并建立一个不断增长的外部思想库。我们不会被不可靠的大脑盲目编造的计划所引导,而是被我们的兴趣、好奇心和直觉所引导,这种直觉是在阅读、思考、讨论、写作和发展思想等实质工作中形成的,这是一种不断增长的能力,并从外部反映出我们的知识和理解。
而如果学生们没有学过如何将经年累月的阅读、讨论和研究变成真正能用于写作的材料,怎能怪他们对写作作业感到力不从心呢?
让工作推动你前进
只有当工作本身就是激励时,驱动力和奖励才能可持续动态循环,从而推动整个任务前进(DePasque andTricomi,2015)。
拥有成长的心态是至关重要的,但这只是一方面。同样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学习系统,以实际的方式实现反馈循环
比如,拿着笔阅读,就会迫使我们去思考读到的内容,检查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理解的内容是每一个写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并且只有借助这个过程意识到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我们才能变得在这方面更擅长,做笔记也就变得更快更容易,并进一步增加学习经验。
卡片盒笔记不是简单的笔记集合。使用卡片盒,与其说是为了提取具体的笔记,不如说是为了指向相关的论据,并通过让思想交融而产生洞见
但是,如果知识既不是被孤立地保存,也不是被孤立地学习,而是聚集在一个思想网络中,或者说是“思维模型的网格”中(M unger,1994),那么理解新的信息就变得更容易了。这不仅使学习和记忆变得更容易,而且提取信息及其可用之处变得更容易了。
第三章 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
明确区分独立而又相关联的任务
全神贯注于每一项任务
根据一项引用量很大的研究,频繁出现的电子邮件和短信所造成的不断干扰,会使我们的工作效率降低40%,并使我们的智商至少降低10%。
不要一心多用
当我们认为自己在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我们真正做的其实是在两件甚至多件事情之间快速转移注意力,每一次转移注意力都会消耗我们的转移能力,并会延长我们再次集中注意力所需要的时间。总的来说,一心多用会让人疲惫不堪,也会降低我们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
好消息是,如果我们能避免同时处理多项任务,尽可能将不同类型的任务分开,使它们不会相互干扰,并排除可能的其他干扰,我们就能训练自己在更长时间内专注于一件事的能力。
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关注度
要想在批评家和作者的角色之间进行转换,就需要将两项任务明确分开,而随着经验的积累,这会变得更加容易。
与独立批评家的角色不同,如果我们一边写作,一边进行自我批评,并不会有多大用处
另一方面,似乎分析和应用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答案是有创造力的人需要以上两种能力,创造力的关键是能够在开放、活泼的思维和传统的分析框架之间灵活地切换
做专家,不做计划制订者
而专家已经内化了必要的知识,所以他们不需要主动记住规则,也不需要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选择。
写下来为大脑减负
蔡格尼克效应
即未完成的任务往往会占据我们的短期记忆,直到它们被完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未完成任务的想法所干扰,而不管这些想法的重要性如何
拥有“平静如水的大脑”的秘诀是把所有的琐事从我们的短期记忆中清除出去,既然不可能立刻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一个可靠的外部系统,把所有关于烦人的待办事项想法都保存进去,并相信它们不会丢失。
减少做决定
我们的大脑除了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的注意力,和一次最多只能容纳七件事的短期记忆,第三种有限的资源就是驱动力或意志力。对此,工作流程的外界环境设计至关重要,为什么说用好卡片盒要远胜于任何周密的计划,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意志力被比作肌肉,是一种消耗得快而恢复得慢的有限资源,通过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需要时间和努力。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自我损耗”
处理这种限制时,最聪明的方法是“欺骗”。
在不需要运用太多意志力的情况下完成需要完成的工作,这需要一种技巧,或者说是一种诡计。
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可靠的、标准化的工作环境对我们的注意力、专注力和意志力的
消耗都比较小
比尔·盖茨(只穿深蓝色或深灰色两种颜色的西装)
在组织研究和写作的方式上,我们也可以大大减少需要做出的决定。
如果总是用同样的笔记本做闪念笔记;总是以同样的方式从文本中提取主要观点,并且总是将它们变成同样格式的永久笔记,就可以大大减少工作期间的决策数量。让我们有更多的心力去做更有用的任务,比如试着去处理待解决的问题
因为我们可以放心休息,而不用担心自己会忘记之后从哪里重新开始。休息不仅有助于恢
复精力,也对学习至关重要,休息可以让大脑处理信息并将其移入长期记忆,从而可以接受新信息(Doyle and Zakrajsek,2013)
阅读和理解
“我建议你在阅读时手里拿支笔,在小本子上记下你觉得常见的或可能有用的简短提示,因为这将是把这种痕迹印在你的记忆中的最好方法。”
——本杰明·富兰克林[11]
阅读时要手中有笔
要想写好论文,你只需要对一篇好的草稿加以修改;要想写出好草稿,你只需要把一系列的笔记变成连贯的文字;为了获得连贯的文字,你只需要重新整理卡片盒里已有的笔记;所以,你真正要做的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手里有一支笔。
如果你理解了你所读到的东西,并把它融入自己的思维系统,再做成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你就已经把别人的发现和思想转化为属于自己的新想法了。
你们可以一起把以前分离的甚至是孤立的事实,变成大量相互联系的想法
要想将这些观点融入我们自己的思维体系,并放到卡片盒里,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话对其进行转述
同样地,即使是复制引文而不改变其用词,其含义也会因为上下文的剥离而发生改变。这是初学者常常犯的错误,最终只能带来拼凑的想法,永远无法形成连贯的思路。
卢曼对这一步骤的描述如下:“我手边总是有一张卡片,我在上面记下看过某些内容后的想法,在卡片的背面写下书目信息。看完书后,我就会翻阅我的笔记,并思考这些笔记与卡片盒里已经写好的笔记有什么关联。这意味着我在阅读时总是想着卡片盒中可能存在的联系。”(Luhmann et al.,1987)
有时候,只给句子画线,在空白处写评论,这几乎等于没有做笔记;而更多的时候,读书的同时并没有做笔记,对于写作而言,这几乎相当于根本没有读过这本书。
文献笔记是为了最终写成卡片盒中的永久笔记,因此它只是一个过程,不必在这上面分散太多的注意力,而永久笔记才是真正增加卡片盒价值的地方
文献笔记应当简短而有助于写永久笔记
你可以用Zotero软件记录文献笔记,这样笔记和书目细节能一起保存起来,不过你也可以手写记笔记
但无论你是否手写,都要记住,做笔记的根本目的是理解它,并为下一步做准备,也就是将想法转移到卡片盒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中
保持开放的心态
当我们设定一个假设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动进入搜索模式,扫描周围的支持数据,这既不是好的学习方法,也不是好的研究方法。更糟糕的是,我们通常甚至没有意识到这种确认偏差(或自我偏差[13])在潜移默化地干预我们的生活
“我曾经在许多年里都遵循着这样一条金科玉律,即每当我遇到与自己的结论相反的已发表的事实、新的观察或思想时,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立即把它们记下来。因为我根据经验发现,这种事实和思想比我喜欢的那些更容易从记忆中溜走
如果有一个好的系统,我们就可以完全依靠工作流程来促使我们做得更完美,而不需要我们自身变得完美。
解决确认偏差的问题需要分两步:首先,把整个写作过程颠倒过来;其次,把动机从寻找证实性的事实转变为收集所有相关信息,而不去管它支持什么论点。
许多学习指南都建议人们从确定假设或主题开始线性地进行写作,这必然会导致更多的确认偏差
先集中精力于让卡片盒实现群聚效应的积累,而不要立刻决定具体要写什么,也不要一直想着自己的预设立场。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确认是否已将任务分解,并专注于理解我们所阅读的文本;
·确保我们已经准确地为所阅读的内容做好笔记;
·找到笔记之间的关联性,并建立联系。
卡片盒使得我们在阅读和记笔记时更有选择性,而唯一的选择标准是它们能否对卡片盒中的讨论构成补充,即它们是否与已有的笔记存在联系,或者可能在将来产生某种联系
卡片盒里的内容差异越大,就越能把我们的思想带得更远——前提是我们事先没有决定方向
培养抓住要点的能力
提取一篇文章或一种思想的要点,并以书面形式加以说明,这对于学者来说,就像钢琴家每天练习弹琴一样。这绝不是单纯的练习,而是每天要重复多次的刻意练习。我们练习得越多,越专注,就越卓越。
想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必须有意识、有选择性地阅读,只能靠自己去判断内容是否重要
那该如何掌握这样的能力呢?最好的方法可能不是摘录,而是做笔记,就是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浓缩重写。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重写,能够自动地训练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文本的框架、模式和类别中来,或者是转移到文本的条件或假设上面,注意到这些以后,你的表述就会变得与之前不同。
你在这方面做得越好,记笔记的速度就越快。卢曼的笔记就非常言简意赅(Schmidt 2015)。这种表达能力能够通过练习得到提高,使你能够找到合适的词语、以最好的方式,简洁而不删减原意地表达某件事情
辨别模式、质疑所用框架,并发现不同作品间差异的能力,是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审视文本或谈话背后观点的先决条件。能够对问题、论断和信息进行重新构架,甚至比拥有广博的学识更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就无法将知识用于实践
写下来有助于真正理解
重复阅读是特别危险的,这是因为存在曝光效应(mere-exposure effect):当我们熟悉某事物的时候,会开始相信自己已经理解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还会对其越发喜欢(Bornstein,1989)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尝试验证自己的理解,我们就会愉快地享受着变得更聪明、更博学的错觉,而实际上自己一直和以前一样笨。当我们试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读到的东西写出来时,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很快就会消失,我们突然就能看出问题了。试图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一个论点,毫不留情地面对我们理解上的所有偏差,这当然感觉不太好,但它是我们提高理解力、学习和进步的唯一机会,这也是一种刻意练习
只有实际尝试在大脑中提取信息,我们才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曝光效应在这里也会欺骗我们:看到我们以前见过的东西,会给我们一种好像能从记忆中提取到它的错觉。
这就是为什么要选择一个外在系统,用它能够迫使我们进行刻意练习,并尽可能使我们面对不理解或尚未学会的信息。我们需要做的是一次有意识的选择,一个明智的选择
在阅读过程中学习
相反,如果教师在上课中改变话题,在大家还没来得及真正理解第一个章节时就进入下一个章节,过一会儿再回到上一个话题。这样也相当于经常对学生进行测试,而且有一半时间测试的是没讲过的内容。不过,尽管这样做可能会让学生们很烦,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老师把材料整整齐齐地摆在他们面前,但这样做会迫使他们把遇到的问题弄明白——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学会
正如泰利·道尔和托德·扎克拉伊舍克(Todd Zakrajsek)所说的那样:“如果你的目标是学习,那么死记硬背就不是明智之举。”(Doyle andZakrajsek,2013)[14]
与其反复读一篇文章,你还不如去打一局乒乓球。事实上,这很可能对你的帮助更大,因为运动有助于将信息转移到长期记忆中(Ratey,2008)。另外,运动可以减少压力,这是好事,因为压力会让我们的大脑产生抑制学习过程的激素(Baram et al.,2008)。
如果嫌记笔记并把笔记整理到卡片盒里太浪费时间,这样的目光就太短浅了。如果我们不愿花时间去阐释,就不能从阅读中学习到东西,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浪费时间
记卡片盒笔记
优秀的读者能做的是发现某种方法的局限性,看到文本中没有提到的东西。
罗卡提到的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更进一步说,如果我们不能设法超越给定的语境进行思考,而只关注给我们的信息,那么显然是不可能进行科学性思考的(Bruner,1973)。
坚持每天记几条笔记
把工作分解成可管理和可衡量的步骤确实是有意义的,但是当你还要阅读、研究和思考的时候,每天写几页的工作方式并不能像一个个独立单元那样有效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卡片盒,卢曼卡片盒就像是复利投资,而特罗洛普的技术就像是储蓄罐。特罗洛普就像是一个勤奋的储蓄者,每天存一点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钱就会积少成多,最后加起来就非常了不起。比方说,每天存3美元,也就是一杯外卖咖啡的钱,一年下来就能存1000多美元,够一个小假期的费用了。而如果一直存到退休,就够支付一套公寓的定金了。[16]然而,把钞票放进卢曼卡片盒里,就像投资一样,收获的是复利的回报,在上面的例子里几乎能够买下一整套公寓了。
同样,卢曼卡片盒中内容的总价值也比盒中所有笔记的单个价值总和更有价值。更多的笔记可能意味着更多的联系、更多的想法、更多不同项目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而意味着更高的效率
在大脑之外思考
同时,把想法写出来也是让我们的思路变得井然有序的最好方法。这里的写,不是复制,而是转化,是从一个语境到另一个语境、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化。没有任何作品是通过复制脑海中的想法而产生的。
大脑能记住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能将不相关的情节与令人信服的叙述联系起来,并填补不完
整的图像。大脑随处都能发现模式和意义,即使是在最具有随机性的事情中也是如此(Byrne,2008)。
大脑是“一台能跳跃式得出结论的机器”
卢曼很明确地指出:不写作,就不可能系统性地进行思考(Luhmann,1992)。而大多数人仍然认为思考是一个纯粹的内部过程,认为笔的唯一功能是把完成的想法写在纸上。
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真正的思考需要某种外显化,尤其是以写作的形式进行外显化
仅仅是写下这些问题,并明确可能存在的联系,就已经属于对概念和理论的研究了
告别死记硬背的学习
我们在前述中已经看到,记卡片盒文献笔记,更可能让我们长期记住所读内容,但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将这些想法转移到我们自己的思想网络中,也就是卡片盒中的理论、概念和思维模式的网格中。
将想法转移到外部记忆中,我们就可以放心地忘记它们。尽管这听起来很矛盾,但实际上遗忘有利于长期学习
事例:舍列舍夫斯基(超强记忆)
虽然他非常善于记忆事实,但几乎无法掌握某件事情的要旨,无法掌握细节背后的概念,无法将相关的事实与次要的细节区分开来。
如此看来,遗忘并不是记忆的丧失,而是在我们的自主意识与长期记忆之间竖起了一道思维屏风,心理学家称这种机制为主动抑制(MacLeod,2007)。
这样做的好处也很容易理解,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彻底的过滤器,我们的大脑会不断地被记忆所淹没,也就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围的事情上了
但是,将注意力从存储强度转移到提取强度是很有意义的。学习不是像保存在硬盘上那样保存信息,而是在信息碎片之间建立连接和桥梁,在合适的时刻绕过抑制机制。提取强度就是使用特定的“线索”触发特定的记忆,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策略性的思考回想起最有用的信息。
如果我们转而关注“提取强度”,马上就会开始策略性地思考什么样的线索能够触发我们对记忆的提取。线索不是固定的,每一条信息都可以成为另一条信息的触发器
(环境提示法)
对于真正的、有用的学习来说真正有帮助的是将一条信息与尽可能多的有意义的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像我们将卡片盒中的笔记相互联系起来的做法一样。刻意地建立这些联系意味着建立了一个由相互联系的想法和事实组成的自我支持的网络,这些思想和事实互为线索,相互提示。
这些高手的记忆诀窍当然不是像艾宾浩斯认为的那样把信息塞进脑子里。他们会给需要记住的信息赋予一定的含义,并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其与已有的知识网络相连。一条信息可以成为另一条信息的线索,进而建立起线索串或线索网络
最近几项研究都支持这样一个假设,如果一个人用某种方法掌握一条信息后,他能以更独
特的方式把记忆中的这条信息阐述出来,那么这种方式就能增强他对该信息的记忆。”(Stein et al.,1984)
由此可见,与按主题分类相比,详细阐释笔记的异同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建立合理的分类方式。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笔记,就是增加了大脑的思考)
将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
写完永久笔记后,下一步工作就是将其添加到卡片盒中。
1. 在卡片盒中添加笔记,可以添加到你在该笔记中直接提及的笔记后面。如果没有所提及的笔记,也可以将其添加到最后一条笔记后面。之后,为添加完的笔记编上连续的号码。如果有必要再另立分支,借助一个软件系统,你可以随时在其他笔记“后面”续写其他笔记,因为每条笔记也都可以跟随在其他不同的笔记之后并因此成为不同笔记序列的一部分。
2. 将笔记链接添加到其他已有笔记上,或者反过来,将已有笔记链接到新笔记上。
3. 确保可以从索引中找到新添加的笔记,必要时在索引中添加一个条目,或者从与索引相连的笔记中引用索引。
4. 构建心理模型的网格结构。
发展想法
“每条笔记都是引用和反向引用系统网络中的一个元素,笔记的质量就取决于这个网格。”(Luhmann,1992)
理想的情况是,在编写新的笔记时,能明确参考已有的笔记。显然,在卡片盒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时候,很难做到这一点,但随着笔记的积累,情况很快就会有所好转。然后,你就可以直接把新笔记放在现有的相关笔记“后面”。
卢曼用纸笔工作时,会把一张卡片放在现有卡片后面,并给它编上相应的号码,如果现有的卡片上有数字21,他就把新卡片编号为22;如果已经存在22号卡片,他仍会把它加在21
号卡片后面,但编号为21a;通过交替使用数字和字母,他能够在内部分支出无限多的序列和子序列,而且没有层级顺序。
因为卡片盒的目的不是要成为一部百科全书,而只是用于思考的工具,所以我们不需要担心它当前是否完整。只有在它对我们自己的思考有帮助时才需要写;而不必为了弥补笔记序列中的空白而写下什么。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最终文稿中的论证是否存在缺失,但这些缺失只有在我们进行下一步时才会显现,也就是当我们把一个论点的相关笔记从卡片盒的网络中取出来,按照线性顺序整理成初稿时,才会发现这些缺失的部分。
相反,我们最好尽早接受这样的事实:即不可能对卡片盒进行概述,就像我们在思考时,也不可能对自己的思维有一个概述一样。作为我们记忆的延伸,卡片盒是我们思考的媒介,而不是思考的对象。笔记的集合会从复杂逐渐变得有秩序,我们一直从来源不同的线性文本中提取信息,并将其混合起来,直到出现新的模式。最后,我们把这些模式组合成新的线性文本。
(其实就是不用去分类的,你就按照顺序去排好了,不用分类的,先乱起来,然后在自己的大脑里构建出有序来)
构建主题
在卡片盒中添加笔记后,我们需要确保它可以再次被找到。这就是建索引的作用
卡片盒能做的远远不止是提供我们想要的东西,它还会提醒我们忘记已久的想法,并触发意想不到的新想法
当需要考虑将笔记存储到哪里,或如何提取之前的笔记时,档案管理员会问:“哪个关键词最合适?”而写作者会问:“如果以后我已经忘记它了,我会在什么情况下偶然发现这条笔记?”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
选择关键词时,一定要着眼于自己正在研究或感兴趣的课题,千万不要孤立地看笔记
建立智能链接
Zettelkasten软件
1.第一类链接是那些给你提供一个主题概述的笔记上的链接。
2.第二种链接和第一种链接类似,但重要性略有降低,它用于记录卡片盒中相邻笔记所构成集群的概述
3.还有一种链接,用来指向当前笔记在逻辑上的前一条和后一条,尽管他们在物理上并没挨着,而这也只是纸质笔记才需要的。
4.最常见的引用形式是普通的笔记到笔记的链接。
这些链接可以帮助我们在看似不相关的主题之间找到惊人的联系和相似之处。其中的模式可能不会立即被发现,但当两个主题之间建立了多条链接以后,新的模式可能就会显现了。
(我突然发现,卢曼的这个模式识别,有点像是识别思维模型)
当我们在建立这些联系的时候,卡片盒的内部结构也就建立起来了,这是我们通过思考塑造出来的。虽然这个结构是在外部建立起来的,独立于我们有限的记忆;但反过来,它也会塑造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以更有条理的方式进行思考。我们的想法将根植于一个由事实、深思熟虑的想法和可证实的参考资料组成的网络。卡片盒就像一个知识渊博但又脚踏实地的沟通伙伴,让我们也能够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或研究。如果我们试图给它灌输一些高大上的想法,它就会逼着我们先去核实依据是什么?这与已有的事实和想法有什么联系?
当你使用卡片盒一段时间后,一定会有一个深刻的发现:你想要添加到卡片盒里的伟大的新想法原来已经在里面了,更糟糕的是,这个想法可能不是你的,而是别人的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个令人气馁的事实,因为他们没有一个系统来记录自己已经思考过的想法
大脑非常善于联想,发现看似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也非常善于发现看似相似事物之间的差异,但这需要将事物客观地、外在地呈现出来。比起通过单纯的思考,外在的呈现方式更容易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异同点
卡片盒不仅有助于我们面对预设论点之外的信息,还有助于实现所谓的特征存在效应(the feature positive effect)。这种现象是指,我们倾向于高估(在心理上)容易获得的信息的重要性,并使我们的思维向最近获得的事实倾斜,而不一定是最相关的事实
将卡片盒作为思考的工具箱
通过使用卡片盒,我们可以不定期地提取先前的想法和事实,并将它们与其他信息联系起来,这正是专家们推荐的学习方式(Bjork,2011;Kornell and Bjork,2008),也是“闪卡”(flashcard)背后的理念。
而一些理论或理论模型的通用性之广令人惊讶,这就是为什么有必要构建一个有用的思
维模型的工具箱(Manktelow and Craik,2004),来帮助我们应对日常的挑战,并使我们学习和遇到的事情有意义
然而,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则是一个好得多的方法,尤其是当他人的经验经过反思,已被转化为可以在不同情况下使用的多功能“思维模型”时。
这种方法的妙处在于,我们在与卡片盒共同发展:当我们在卡片盒中有意识地发展这些联系时,我们在大脑中也建立了同样的联系,
并且由于有了一个可以依附的网络,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记住这些事实。如果我们的学习不是作为纯粹的知识积累,而是试图建立一个可以收纳信息的理论模型和思维模型框架,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学习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
我们知道的信息越多,就有更多的信息钩子来连接新的信息,就越容易形成长期记忆,学习也会变得越有趣。
你当然更愿意进入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所以要想记住你所学的知识,你需要建立有效
的长期记忆结构。”(Sachs,2013)
他的学习建议读起来就像卡片盒的说明书:
1.关注你想记住的东西。
2.对要保存的信息进行适当的编码(其中包括考虑合适的提示)。
3.练习回忆。(Sachs,2013)
正是通过这样做,我们混合了上下文,打乱了笔记,并以随机的间隔检索信息。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刻意提取的信息又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将卡片盒作为创意机器
“创造力只是将事物联系起来。当你向有创造力的人询问他们是如何做某件事时,他们会感到有点内疚,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真的在创造性地做事,只是看到了一些东西而已。”(史蒂夫·乔布斯)
而我们对这些故事的迷恋却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所有好的想法都需要时间去积累,即使是突如其来的突破,通常也在之前有一个漫长而紧张的准备过程
大多数情况下,创新并不是突然间实现的结果,而是循序渐进优化的结果
大脑在扫描的时候比在专注的时候更容易注意到细节。”(Zull,2002)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把所要思考的事物放在眼前时,思考就会更有效的原因之一。这是我们的天性
在卡片盒内思考
比较、区分和连接笔记是写好学术文章的基础,但琢磨和推敲想法才是产生洞见和卓越文章的关键
抽象也不仅仅适用于理论性学术的洞察过程,我们日常生活也都需要从具体情况中抽象出来。只有通过抽象和再具体化,我们才能将想法应用于独特的且总是不同的现实世界(Loewenstein,2010)
一个工程师对具体问题进行抽象化的能力越好,他的解决方案就会越好、越实用(Gassmann and Zeschky,2008)。抽象也是分析和比较概念、进行类比和组合想法的关键,尤其是涉及跨学科的工作时(Goldstone andWilensky,2008)
高效思考者的另一个习惯是他们能够专注于细节背后的主要思想,并抓住事情的要点。这也是卡片盒推动我们去做的事情
事实上,真正看清眼前的事物往往是高手的一项特征。而这也很好解释,我们的感知往往不是按照先看到再理解的顺序,而是同时做这两件事:我们总是把看见的“某物”当作“某物”,即我们的理解是瞬间发生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容易陷入视觉错觉:(三维图)(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军飞机弹孔)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技巧来帮助我们发现那些没有看到的东西
如果我们试图提出有效的新想法,就必须要知道那些已经被证明不起作用的东西。
很少有问题可以被直接解决。大多数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其进行重新定义,然后采用现有的解决方案。实际上,我们应该先关注问题本身:用这种特定的方式问问题,你能期望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呢?还缺少哪些答案呢?
我们可以养成这样的习惯,在写下自己的想法时,总是想一想是否缺了什么;也可以做一种练习,在把笔记整理到纸盒里,并将它们与其他笔记联系起来时,提出一些好的问题。
通过设限来促进创造力
即使软件没有了像卡片那样的篇幅限制,我还是建议大家像在纸卡上写笔记一样精简
内容。有了格式的约束,我们就会限制自己在每张卡片上只记录一个想法,让自己尽可能做到精确和简洁
采用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减少选择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还可以增加我们的自由,甚至让我们更容易融入当下、享受当下(Schwartz,2007)。
大量研究认为,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可以在受限的条件下更为活跃(Stokes,2001;Rheinberger,1997)。
因此,对创造力和科学进步最大的威胁并不是结构和限制,而是缺乏结构和限制
分享你的洞见
然后,你可以把这些笔记放在桌面上,勾勒出论点,并建立初步的段落和章节的结构。通
过这样处理,有些不清楚的地方会变得清楚了,同时也能发现论点之间有待衔接的地方,以及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继续修改和进一步研究。
从头脑风暴到卡片盒风暴
“记住这个教训:‘一个想法或事实并不仅仅因为你很容易得到它而更有价值’。”(查理·芒格)
在选择话题时,我们想找的是那些重要的、有趣的、能利用现有素材的话题,但实际上大脑却会优先考虑当前容易获得的想法。这是因为大脑提取信息的方式并不符合脑力活动的最佳要求,大脑更偏爱最近遇到的、有情感附加的、生动具体的,或者是押韵的想法(Schacter,2001;Schacter,Chiao and Mitchell,2003),而那些抽象的、模糊的、没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或者是听起来不顺耳的想法都会被我们置之脑后
个显性发展的想法集群会吸引更多的想法,并提供更多可能的联系,这反过来又会影响我们对阅读和进一步思考内容的选择
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
如果说通过计划进行写作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那么通过卡片盒来提出问题、发展主题、进行写作的过程就是自下而上进行的
然而,一个人要想成为最棒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仅仅有开放的心态还不够。杰里米·迪安(Jeremy Dean)写了很多关于常规和习惯的优秀文章,他认为应该把旧的思维方式看作常规思维,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常规思维,就不能奢望去打破它了(Dean,2013)。
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任务
与通过坚持计划来控制环境的做法不同,我们可以适时地改变工作方向,这样也可以让我们避免失去对工作的兴趣
组织工作任务,引导项目向最有前景的方向发展,不仅可以让我们专注的时间更长,事实上还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乐趣(Gilbert,2006)。[24]
完稿和修订
第一个关键点:确保文本具有结构化和灵活性。
第二个关键点:尝试同时写多个项目的手稿,这样才能发挥出卡片盒的真正威力。
记住,卢曼对于他如何能够如此高产的回答是,他从不强迫自己做任何事情,而只做那些对他来说容易做到的事情。“每当我思路卡顿的时候,我就会离开它,转头去做别的事情。”有人问他当被某个项目困住时会做什么其他的事情,他回答道,“嗯,写其他的书。我总是在同时创作不同的稿件。用这种同时进行不同项目的方法,我从来不会遇到任何心理障碍。”(Luhmann,Baecker,andStanitzek,1987)这就像武术,如果我们遇到阻力或攻击,要懂得借
力打力使之促成另一个目标。卡片盒就是如此,永远能为我们提供多种可能性。
放弃做计划才能成为专家
我们从体育运动中知道,当运动员把自己想象成比赛的胜利者时,对实际比赛并没有什么帮助;但如果他们能想象出为了能够赢得比赛而必须进行的所有训练,结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脑海里有一个更现实的想法,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表现,还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Singer et al.,2001)。现在我们知道,这不仅对运动员如此,对任何需要努力和耐力的工作也是如此(Pham and Taylor,1999)。而写作绝对属于这类工作。
反复修改
在修改草稿的过程中,最难的任务是删除那些对论点没用的东西,就像“杀死你的挚爱”一样痛苦[27]。如果不想那么痛苦,可以把那些不适用的内容转移到另一个文档中,并告诉自己以后再用它们。
养成习惯
培养新习惯的诀窍在于,不要试图与旧习惯决裂,也不要指望通过意志力逼迫自己去做,而是要有策略地建立新习惯,并逐步取代旧习惯。
(这句话我非常的认同,就像是做笔记一样,之前,我都是黏贴在书面上的,一下子让我更改,我还真的受不鸟呢!)
读完这本书以后,希望能够养成新的记笔记的习惯。每当我们阅读时,就拿起纸和笔,把最重要、最有趣的内容记下来。有了这个习惯以后,我们就能在卡片盒里将这些发现转化为永久笔记,并与卡片盒里的其他笔记联系起来。只要我们养成了这种新习惯,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凭直觉做事,借助卡片盒这个外部大脑进行思考。当别人看书就只是在一些句子下画线,或者做一些不系统的笔记,最后这些笔记没有派上用场,在掌握了卡片笔记写作法以后,就
会替这些人难过。
后记
关于创新方法的讨论也有很多,但如果不改变实际的工作流程,这些就都是空谈。一些看似创新的想法,由于仍然忽视外部工具对思考的促进作用,往往也是弊大于利,比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法。
如果我们只是想存储信息,就没有必要使用卡片盒。而要想从中受益,就需要改变自己的工作流程。前提是要理解卡片盒如何发挥作用,为什么能发挥作用,以及写作的各个步骤与各部分之间的配合机制。这也正是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而不只是创作一个实用手册来介绍卢曼卡片盒背后的原理和理念。
不过,好消息是,学会使用卡片笔记写作法并不难。你不需要从零开始,只要在阅读时拿着笔,按照书中的建议,做好卡片笔记,并在笔记之间建立联系,越来越多的想法就会自动涌现出来,你的写作任务也会自然而然地得以推进。阅读、思考、写作,这些是你无论如何都要做的事,只需要在这期间做好笔记,正确放入卡片盒,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