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的高尔夫哲旅——球杆
90年代刚触球时,初学者用杆跟现在大不一样,球具市场也跟现在的格局完全不同。
那时国内市场上的一线品牌是马基高MacGregor、Wilson、TaylorMade和Titleist,常见的还有Spalding、PING、Mizuno、Cobra、Dunlop、s-yard等等,那时NIKE借老虎伍兹威名刚开始做高尔夫球杆不久。高端市场差不多就只有HONMA,HONMA应该是碳素杆身的鼻祖,动辄数十万。TAYLORMADE是金属木杆头的鼻祖,也是新科技应用的急先锋。
在我的印象里,像Callaway是推出了HawkEye和GBB系列价格相对亲民但采用了碳素杆身、大杆面和大幅度offset的铁杆,以及钛合金大体积杆头、碳素杆身的木杆而冒出来的,风靡一时。XXIO还再往后几年,感觉差不多是同样的套路。此二者代表了新科技、新材料吧。
我初学阶段用的是XH高尔夫练习场批量备货的Dunlop入门款。铁杆杆头以现在的标准看至少是CB,offset非常少、不锈钢的竹节杆身,杆身重量起码110g朝上;3、4号铁杆是标配,有些职业还在用1号铁。而另外一端短铁则没有A和G,只有P和S,因为P杆至少46度,甚至48度,与54或56的S杆之间没有那么大的Gap。木杆也是不锈钢的杆身,杆头有的是木头的,没错,木的,也有金属的,但肯定不是钛合金的,尺寸只有300cc左右。那种杆打扎实了是“叭叭”响的。
那时在几个去了中山温泉培训过的教练稍作指点下就开始狂挥了,用的全是上半身和手臂的劲。那些教练打得好的也就小8。动作稳定下来后,我的P杆也能打140码,中短杆不会乱飞,长铁打不了,球道木偶尔失误,轮远了有个220,但一号木一直打大右曲和左直,说白了是外下杆且用力很猛,尝试了很多调整方式、请了职业指点了好一阵,还是不行。那时下场,大部分时间打三轮车。这也是我没持续的主要原因之一吧。100杆左右,这是全球高尔夫球爱好者的平均水平,关于这个数据我打算以后还要细说。
练习场上的DUNLOP伴随着我最早期的下场,后来朋友那里拿了一套CALLAWAY 鹰眼打了几年。2005年之后基本没有摸过球杆。
2017年底重新开始打球,朋友把他2007年前后买的但绝大多数杆子连膜都没撕的HONMA MG801铁杆和MG711木杆给了我,我的成绩还是平均100不到一点。半年后,我换了EPON AF302+KBS TOUR V 铁杆组,再从美国带回一套SROXON z745杆头+Steelfiber 110s铁杆组。这两套是主力,还玩过YURURI PDG、JPX900 TOUR、MP-18 MMC、 MIURA CB2007、CALLAWAY X FORGED 2013、HONMA 737v…这段时间我仍然是个周末球手,平均成绩先回落到105左右,然后稳定地提升,一年时间里从三轮车,到大9-小九-大8-小8-破8。现在用的主力铁杆回到了JPX900 TOUR,配了MODUS 120s杆身。
现在回想起来,高尔夫球其实门槛很低、但门道太深,谁都可以指点别人几句,谈点心得。我大言不惭,说说自己的选杆经历有几点值得总结之处。
一是男子以稍重一点的杆入门是正确的选择。太轻的杆上手很快,但导致大部分肌肉都过于放松,尤其是大腿、臀部和双臂夹紧的肌肉群,松了就上不紧发条、没有距离,更重要的是没有了稳如磐石的挥杆核心。太轻的杆子也容易用手发力。因此别绝对地认同以碳素和轻作为初学选杆的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起点。
二是大部分针对中高差点球友的球杆的改进都聚焦提升易打性和距离。
易打性的关键在于轻重量、轻挥重、低重心、大甜点,这些性能的提升有什么问题呢?
优点显而易见,球能轻松起飞了,可以很快就下场。问题呢?问题就在于起点太低了。也就是说,用错误的方式把球打起来更容易了,会让人在错误的方向上一直走下去。以前很多球场限制太差的球员下场(一般来说要求差点36以内,也就是说108杆以内,国外很多球场都有这规定,甚至要求提供差点证明),大家会想办法练习场上练好了再下。现在很多人只要球能飞起来了就下场了,左飞飞、右飞飞,大部分时间在找球,遭人白眼,乐趣何在?成绩水平靠状态和手感,但天花板一直无法突破。
很少有人痛定思痛,反思自己、从头开始,重塑挥杆体系。我做了,做到了。
球杆的击球距离提升怎么实现?更长更轻更软更弹的杆身、更小更有攻击性的杆面角度…以前的R杆身现在可能是XS了吧?以前7号铁杆头角度大多34~36,现在呢?针对初学者的球杆大多28~31,甚至27!结果是什么,用了一支30度的7号铁(相当于以前的6号铁)以错误的挥杆方式打了150码,而以正确的挥杆方式只需要用42度的9号铁就可以。中铁与短铁比,精准度哪个高可想而知。加上轻飘柔软的杆身离散性高,攻果岭的精准度和稳定性一定不会只是差一点。当然力量特别小或老人除外。
因此,在选杆上,个人认为选能挥得动的较重的铁杆身球杆不论对初学者还是提升型的球友都是值得尝试和优先考虑的。其次,别迷信厂家、专业网站和置业球员对新上市球杆的评价,新科技在球杆上应用能带给我们的好处远没有他们宣传的那么大。个人倾向于选择上市有一段时间、证实了其性能,且的确适合自己的球杆(而且要特别关注杆身)。
还想说的是,圣安德鲁斯向来保守,若非美国PGA成为共同的高尔夫球规则制定者,可能新科技的应用会更慢一点;但新的事物一定会影响着这个世界所有人类行为的细节。就像一号木的确越开越远,但球道也会越来越长,彼长此消。
永远的王道是学且思、知行合一,通过提升自己肩膀上的这颗脑袋意识和发挥身体核心力量的能力、提高情绪控制与球场哲理的认识,最终提升球技与成绩。圣安德鲁斯可能也是这么认为的吧,毕竟拿杮木杆头时代BEN HOGAN的平均310码与现在老虎伍兹或小麦的310码根本不具可比性。也许正因对传统的怀念和球技本身的执着雕琢吧,英国有许多人还在玩杮木杆,在未加长过的球场组织用传统球杆的比赛。那可不是现在的高差点球友玩的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