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袁隆平,是一个时代中国精英的缩影
伟大的科学家有两种。
一种是解决最难的问题。
比如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他们解决的问题也许50年,100年后才能看到价值,但会一直创造价值,他们的贡献是人类文明的精华部分。
一种是解决最大的问题。
比如袁隆平,他在杂交水稻育种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解决了很多人吃饭的问题。没有他们的贡献人类会陷入无穷无尽的资源竞争,恐怕一直生活在野蛮人时代,很难进化出高级的文明。
人类之所以闪闪发光,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科学家存在。
袁隆平院士的去世,让这么多人痛心,就是因为他一辈子在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
中国上下五千年,最大的政治问题其实一直是解决不让中国人饿肚子的问题,解决不了,就会民变,带来王朝更替。
今天的中国拥有最大的人口规模,反而吃饭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至少绝大部分人不会感受吃不饱饭,这件事不得不承认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买早点还需要粮票,凭票供应的,吃饭从来就是一个大问题。
绝大部分中国人能吃饱饭,很多人还能越吃越好,也就是最近40年的事情。这其中当然离不开科学家的贡献,袁隆平就是其中的代表。
客观来说,在杂交水稻推广过程中,袁隆平是中国科研人员的杰出代表,研究杂交水稻从来就不是一个个人行为,他能成功,也是时势造英雄。
袁院士是作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代表被广泛报道和宣传,他代表了三代科学工作者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努力,我们感谢袁院士,也是感谢这些科学工作者们。
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大学毕业。在毕业分配志愿书上他只写了两句话:“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话今天的年轻人看起来很官方,但是对袁院士这样的人来说,他是真的用一生践行这句话。
我们要相信有的人真的是有大梦想的,当然我们也要接受绝大部分人只想过更好一点的生活。但正是有前者的存在,才让我们普通人的愿望能更好得以实现。
袁院士能让无数中国人产生好感,和他的个性化一面分不开。
朴实的面貌,即便是90岁高龄也亲自去田头做研究,这样的科学家形象在中国特别受欢迎,科学家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科,热爱自己的研究,把自己的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而不是搞出一堆学阀圈子,学术欺诈的负面新闻。
如果像袁院士这样的科学家多一些,我相信我们这个国家会更好。
袁隆平有一个爱好,拉小提琴,他当年之所以一下子被记住,和这一个爱好很有关系。
在水稻田里拉小提琴的科学家,特别有记忆点。
在80年代那个思想刚刚开始解放的时代,给人们带来的冲击可想而知,所以袁隆平先生不仅仅是在科研上做了伟大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他也告诉每一个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和工作。
我觉得这一点也非常非常重要。
我相信一个好的时代,一定是让人有更多选择的时代。
当然更多选择的时代,一定要先解决让人吃饱饭的问题。
袁隆平院士仙逝了,但是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让中国人能吃得更好的问题依然是一个大问题,粮食安全今天依然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撑点,依然是我们国家的软肋之一。
不仅仅是半导体,还有粮食安全,在很多领域我们这个国家依然需要更多的袁隆平。
这几天还有很多院士老先生离开了我们,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精英人物,未来的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多报道这样的人物,鼓励今天的年轻人中间涌现出这样的英雄人物。
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英雄,我相信未来的中国,会继续有解决最大的问题科学家,也会有解决最难的问题科学家。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