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眼了,没想到能火成这样
在2022年去看一场农村篮球赛,你肯定会忍不住地喊“哇塞”。
因为比赛开场前十分钟到来的你,会发现现场的人墙已经有几层楼的高度,夸父追日从这路过时也得被人墙绊上一跤。
别说篮球赛了,连个篮球架的筐都看不到。
当地戴着草帽遮阳的大妈云淡风轻,她提前两小时抵达篮球场边,已然占据了最佳位置。
你连忙请教她,这场比赛莫非是隐藏的CBA联赛?怎么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了?
而大妈只是不屑地指了指篮球场边的横幅——
“没有啊,横幅上不写着吗?这是我们村和隔壁村的篮球赛。”
via @陈小成1994
前几天贵州台盘乡的一场篮球赛,在互联网上爆火。
观众挤得里三层外三层,只看一眼就闻到了现场的人味儿与赛况的焦灼。
惊得网友们赶紧翻日历确认自己没有穿越,毕竟这架势看起来就像北京奥运会又办了一遍。
可以明确的是,这样的盛况不只是贵州乡村独有。
从小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或许对篮球的印象仅停留在校园比赛,与小区里常年被广场舞占领的场地。
令人有些许惊讶的是,在城市里多年来发展相对有限的篮球,却在中国农村找到了它最忠实的粉丝。
中国最好的篮球球员,或许签约的是NBA。
但中国最好的篮球场地,一定来自于CBA。
别误会,这儿说的不是中国篮球职业联赛,而是中国乡村篮球职业联赛:
Countryside Basketball Association
人称:村BA。
村BA或许没有优质的篮球场地或设备,有时竹竿上挂一个破底的电饭煲就是他们的篮筐。
但他们一定拥有全中国最优质的篮球观众。
风里雨里,撑伞看你;日里夜里,熬夜陪你。
via @陈小成1994
如果篮球场边有看台,看台能搭到多高,村民们火辣辣的热情程度就有多高。
当然了,如果场边没有看台,也不会拦住他们为每一次成功投篮高呼的激情。
基础操作是搬来板凳站在上头,一览众山小,同时也一览众头秃。
不是所有人都能安心地站在最高点,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于是他们开来卡车或叉车,站在车棚里惬意观看。
也有人过于看球心切,他们不满意于人群当中摩肩接踵的观球体验,愿为了篮球疯狂一次。
于是农村篮球场边上的大树上,总会长出那么一两个大爷大妈。
你问大爷大妈们什么是挂篮、什么是走步,他们只会茫然摇头。
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每一次进球时高声欢呼,送上最真诚、也最高的祝福。
偶尔也会发生乌龙,那就是比赛结束才知道,刚刚喊破喉咙为之加油的红队是隔壁村的,输掉的蓝队才是自己村的。
国外篮球比赛中场有啦啦队,这在农村不实际也不接地气。
大爷大妈们有锣鼓队,那丝毫不逊色。
唢呐一响铜锣一敲,源自中国大地的生命力源源不断地涌来,那时你会明白——今儿的罚球一定得进。
via @林三天
毕竟在中国,唢呐只有两个作用:迎你来和送你走。
今儿的罚球要是不进,七大姑八大姨立刻抄起锄头把你送走。
农村的篮球比赛大多是民间自发的,成为小范围内村与村、镇与镇之间的较量。
名义上往往很正经——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强身健体锻炼体魄。
但只要在农村待过就知道,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
《火影忍者》里早就预告过,有时你以为它只是村与村之间的竞赛,最后却会发展为世界大战。
都说农村的夜很宁静、夜生活很少,可如今这样的形容仅限于非篮球赛赛期的乡村。
因为比赛能从白天打到黑夜,凌晨三点、三更半夜也不停歇。
哪怕是太阳一下山就开始犯困的老奶奶,遇上这场面也要拄着拐杖、沉着脸站到场边。
看看是哪个不识趣的小崽子,敢丢我们村的脸。
在场的所有球员与村民都明白,这比的不是篮球,而是整个村子的面子与荣耀。
一旦输了,那可不只是输球,而是两村过去所有爱恨情仇的锅,都砸到了自己身上。
via小灰灰看篮球
于是你会看到,赛场上的年轻小伙与壮年大叔们无比拼命。
视死如归的程度,堪比被刘畊宏拽去直播健身的丈母娘。
正规比赛遇上下雨一定会取消比赛,村镇比赛反而不轻易放弃。
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地拍,滑溜溜的篮球在手里仓皇地传。
via @tony-yyyyyy
每一次张开双臂进行防守,球员们都觉得自己仿佛在上演中国版肖申克。
比赛结果将决定的。不只是自己成为全村英雄还是狗熊的命运,更是村子篮球场今后要不要改为晒谷场的抉择。
尽管每一场篮球比赛的上空都会悬挂横幅,写着耳熟能详的八个大字“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但估计大伙的心里话都是:
麻烦你选友谊,我选比赛,谢谢。
大多数村BA都是本地人参赛、本地人对抗,图个热闹。
而在一些广东福建等省份的发达村镇,当地大老板会为自己的村子高价请来外援。
这几乎成了一种传说模板——“知道吗?我们村可请过湖人的球员来打球。”
只是在单方有外援的情况下,篮球比赛的观看性可能会大大降低。
在场的其他队友与对手直接丧失斗志,干脆原地放弃。
当看到身高快两米的黑人兄弟手一伸就摸到篮筐时,对手村庄里村长的心也凉凉滴。
via @不懂球的粉龙酱
只是外籍球员到底水土不服,很可能无法理解这场比赛之于村子的重要性。
面对输比赛后群情激奋的对手,只能懵懂地张开双臂、拦在两队之间。
回国后别人问他有没有学会一两句中文,说不定他开口就是“不要打架”。
好在大老板不止一位,村镇之间有时也会势均力敌。
据说最荒谬的时候,两个中国本土乡村的篮球赛场上,曾出现十名外籍选手。
坊间开玩笑称:
村子之间打篮球赛,请詹姆斯当外援。
结果詹姆斯听说是中国村BA,忙拒绝说“你们村的对抗太强我受不了”。
不过我的一位东莞朋友介绍,这两年来村BA里不太请外援了。
就算请了也会单独举办一个邀请赛,仅供大老板们展示财力彼此较量,大家看看热闹,依旧是普通人代表村子出战。
朋友说他老家周边甚至隐隐有了“请外援可耻”的风气,我以为是因为大家对篮球的喜爱又多了一些。
他想了想说有这部分原因,父辈们主要是在意:
“如果村子派不出能干后生,说明村里的素质教育输了。”
已经无法再去追溯,到底是哪位智慧的前辈说“要有篮球”,于是村里多了篮球架与比赛。
但如今可以确定的是,它的确是个妙哉的选择。
在国民度相对高的那些运动里,足球场不是每个村都有,羽毛球、乒乓球没有身体直接对抗、观赏性下降,最后还就是篮球最适合集体普及。
篮球有门槛,但它有的是没门槛的玩法。
空地上放个篮球架就行,尽管这块空地要和苞米与车子共享。
没有球衣与紧身裤,那就穿着本命年的红秋衣上阵,成为球场上最亮的星。
玩的人不会太较真,反正只是图个乐呵,篮球在地上滚、被抱在怀里跑、被当成排球抛向天空的情况比比皆是。
via@不懂球的粉龙酱
如果为这些比赛配备解说员,那解说的台词大概是: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接下来为您带来一场非常精彩的篮球比……额现在是足球比赛。”
“好的我们看到一号球员顺利抢球,接下来……好的现场变成了橄榄球比赛。”
“现在看起来又有点像排球,不确定,我再看看。”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中国的篮球足球等运动一直以来缺少社群氛围,从下到上的选拔机制薄弱。
之前主流舆论普遍认为,体育运动的社群氛围更适合在基础设置更好的城市中培养,因为那有更规范的篮球场地、更多的专业教练。
可到最后,篮球偏偏是先在乡村火爆万分。
凤凰网体育曾采访台盘乡篮球赛的组织者,询问当地的篮球传统从何而来。
当地村民表示,几十年前乡里就已经有人在零散举办比赛,条件简陋。
后来打着打着、规模慢慢大了起来,还和当地“六月六”的传统节日结合,成了节日赛事。
你看,社区氛围不就是这么慢慢起来的吗?
对国人来说,城市的联系是疏离的。
那些小区之间、街道之间举行的比赛,除了工作人员、球员与球员家属,基本上没什么人会专门怀着集体荣誉感跑去观看。
浓厚的情感连接反而在乡村被保存,甭管看不看得懂篮球,先冲上去喊一句加油再说。
或许围观的大爷大妈们,并不在乎中国篮球的未来与发展。
但好像,这一切也没那么重要。
via@街角的童话
去打球吧,去打不被定义的篮球。
谁说标准比赛必须10人参赛,大叔大爷们兴奋起来了,直接“虎村十八将”集体上阵。
网友拍到村里十多人一起打篮球
去投篮吧,去投不被定义的篮。
拜托,用高压锅制造、挂在屋顶的篮筐超酷的好吗?
via @廖家东
去对抗吧,去防守不被定义的对手。
村里的篮球场上一切皆有可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孩坚持加入,他或许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头还没有篮球的一半大。
也有头顶隐隐透露出稀疏光亮的中年人,无奈的臣服于个头没自己腿高的少年手下。
via @Paco11
最后去看不被定义的村BA。
放鞭炮是开场仪式,敲锣打鼓是中场表演,锦旗与大红花是获奖奖品。
就这人山人海、红旗招展的氛围,谁看了不迷糊?
via @开哥牛X我心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