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希良:汾阳太和桥街的起源和发展
原标题:王希良:汾阳太和桥街的起源和发展
汾州古城咏叹调之太和桥
文/王希良
1914年的汾州府太和桥市场太和桥,在万历年间的汾州府志上就有记载,而且它确是一座桥。桥而在城内,肯定不会庞大,但太和二字却大,非皇帝不能专用,我们所说的金銮殿,也叫太和殿。这就有些来历了。
县城的东北角紧靠城墙的地方,即现在省二监一带明初为 汾州署衙 。永乐元年,成祖朱棣夺取了王位,遂册封晋王四子朱济炫为庆成王于汾州。永乐十一年 汾州署 迁于课税局即今市政府院内,原址改建为 庆成王府 。一时大兴土木,一座富丽堂皇的王府便堀起在这里。临街有三座木牌门楼,中门由明成祖钦赐“太和门”额匾,门外正中南北向筑大理石桥一座,这就是太和桥了,长也不过三丈有余。此桥当然不是寻常百姓可以漫步的,王府与京城圣旨往来频繁,这里是钦差专道,王府庆典时四品以上官员才可从桥上走过。
庆城王府、太和桥、太和桥街的位置 本图片来自Hynuza有桥就应当有水,水是从那里来的呢?原来,旧城街道之下即筑有水道,水源引自县北峪道河的 马跑神泉 ,环城外护城河后入城,通过庆成王府,注入海子边。
清初,原明国子监司业朱之俊等首倡,文人集资买下荒废的王府,于顺治十七年改建为 汾州府学 ,即 府文庙 。太和门也改称棂星门。那股泉水就被引到大成殿前的泮池中。
1914年的汾州府文庙门口从太和桥往南到县城东大街一段街道,人们就叫太和桥了。
太和桥街长不过一里,却是汾阳城自古以来最繁华的地段,汾阳人说起太和桥,犹如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太原的柳巷。明时王府宗室的香车玉辇,金瓜银钺,锦旗仪仗,浩浩荡荡。清时改为文庙,祭祀隆重,香烟袅袅,学子如潮,书声朗朗。近百年来,这里又发展成汾阳的商业中心。清末,仅粮油店即十几座,东家则是汾阳城乡有名的富商绅士如雷冠五、孔昭来等。民国时 晋裕汾酒有限公司 在东岳庙巷北口设店,董事长、总经理则为汾孝名士张文福、杨得龄。
晋裕汾酒街中新建广场清末民初为“ 日中为市 ”的集贸市场,城镇乡村,各行各业在这里设摊买卖,盛极一时。其他染坊、饭店、肉铺、货栈、百货商店、教会办的铭义小学、西北医院……而街南端西侧,则是原州府衙门之旁门。
建国初,这里更成了汾阳商业区,百货、日杂、蔬菜、粮油门店、饭店、货栈一应俱全,后来,省监狱、武警中队、县商业局、县供销社、县农机公司、县蔬菜公司、金盾宾馆等单位相继立脚,汾阳最著盛名的 北大照相馆 小二楼,则于民国初年就列于太和桥迎面,为太和桥的繁华又加一景……
曾经的北大照相馆 后改为饭店 摄影师汾阳有老虎汾阳农村的农民说起进城,不到太和桥逛逛是不算进过城的。以致民国年间出版的《山西实业志》将太和桥的“ 人稠密,路为之堵 ”记录在案。太和桥的繁华一直延续到现在。
由于拆迁改造,现在的市区只剩西北与东南两个角落了。
太和桥街南口 2000年左右的太和桥饭店 摄影师一粒文水沙文章节录自王希良《古城咏叹调》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
作者简介:
王希良王希良,1947年生于山西汾阳,中共党员,出版系列副编审。历任汾阳县(市)志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汾阳县志》主编、总纂。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老年学会理事、郭氏研究会副会长。
多年来,主编(含与他人合编)出版发行的主要著述有《汾阳县志》、《汾阳煤炭志》、《汾阳交通志》、《汾阳棉麻公司志》、《汾阳环保志》、《汾阳医院志》、《汾中百年》、《汾州府志点校》、《汾阳金石类编点校》、《算学宝鉴校注》、《汾州史话》、《汾酒史话》、《汾阳历史》、《汾阳地理》、《汾阳人学普通话》、《找回失落的珍珠》、《马叔玉》、《山村教育的先行》、《永远的宝山》、《袁德良诗文选》、《历代咏汾诗选》等三十余部,各种文章数百篇,诗歌数百首。有《王希良小说散文集》和长篇纪实小说《老八路李树枝》问世。《汾阳县志》于2000年荣获山西省政府颁发的山西省优秀志书一等奖(含主编奖)。
个人由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荣记一等功,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二等功。 近年担任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市民俗学会、市老年学学会、市国学研究会等副会长,《汾州乡情》、《汾州民俗》、《国学园地》、《老年学研究》、《桑榆文学》、《民俗研究》等执行主编。并编纂出版了《靳屯村志》、《汾中百年录》《汾医故事集》《汾酒简志》等十余部。2015年中共汾阳市委市政府授予“汾阳人民作家”称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