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具起源和发展,带来走进中式家具
家具,即家庭中供人们休息等一切日常所需的器具。家具种类很多,包括炊具、餐具、茶具、酒具、灯具、卧具、坐具、现今的电器等,非常庞杂。从功能上讲,包括休息睡眠使用的席、床、榻;供坐时使用的椅、凳、墩;供储藏物品用的箱、柜、橱;供陈放物品用的案、桌、几、多宝格;供防寒和分隔空间用的屏风;供照明用的灯具;供洗漱、梳妆用的盆架、梳妆台等。
家具的诞生与人类生存密不可分。人类生存离不开三大要素,即饮食、劳动、休息睡眠,且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没有食物,人类就失去了原动力,就失去了新陈代谢,就失去了生命。原始人的食物主要是捕获的动物和采集的植物及植物果实、根茎等,这些食物的获得要靠体力与脑力劳动。
当先民对狩猎的动物进行加工处理时,在地上加工既不干净又不方便,于是找一块较平整的石块,在上面收拾食物,这自然地启发了先民用木料制作桌、案的实践;劳动累了需要休息,坐在地上时间长了,转而坐在石头上或倒卧的树干上,这自然地启发了先民用木料制作凳椅;先民最初在毛草、枝叶、兽皮上面睡觉,后来学会将芦苇编制加工成席。这就是家具的起源。
家具的诞生、制作不仅需要工具,需要资源,它还与家庭的诞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与建筑的诞生也密不可分。人类有了建筑房屋,有了家庭,才会有家具,才会有家具这个名称。当人类处于蒙昧阶段,居住在天然洞穴或巢居在树上时,很难有家具的实体与家具的概念。
人类历史最少有三百多万年,经历过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其中旧石器时代最长。从公元前4000-5000年至公元前21世纪,我国已由母系社会进入了父系社会,开始有了家庭,这是家具生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家具的风格样式取决于地理条件、气候条件、资源条件、生产力水平、民风民俗等诸多因素。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而改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变化而变化。家具的最原始功能只是满足人类生活的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工艺的进步、物质水平的提高,便有了审美功能的需求,家具便成为它的载体。家具的发展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由结构不合理到科学合理,由低级到高级,由种类少到种类多,由实用性到兼有审美性,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家具具有时代性、地方性、民族性、艺术性。它是时代的产物,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它是人类生活水平的一把尺子,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它是人类美学意识的一面镜子,从中能看出人类美学意识的发展变化。
我国家具发展分为两个大的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席地而坐矮型家具时期,这个时期历史很长,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直到宋代才算结束。第二个时期是垂足而坐高型家具时期,自魏晋南北朝开始,直到宋代才算取得统治地位。
公元前16世纪的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已有‘席’的象形字出现。商周墓葬还出土了木质、铜质、石质的‘俎’、‘禁’与‘甗’的明器实物。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保存下来很不容易,所以对这一时期所掌握的家具相关资料比较有限。
到了汉代,我国建筑业有了长足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家具的进步与繁荣。我国古代流行‘侍死如侍生’的厚葬习俗,它为研究古代家具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到目前为止,我国古墓发掘家具资料,汉代占据首位,汉墓出土的文物最多。从汉墓出土的家具实物、汉明器、汉墓壁画、汉画像砖及画像石上的家具形象来看,这时家具品种增多,制作工艺大大提高,髹漆家具达到了巅峰。可以说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家具的第一个繁荣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文化与佛教文化传入我国,高型坐具开始出现,席地而坐习俗开始受到冲击,垂足而坐习俗逐渐流行。西域传来的胡床及佛教文化中的椅、凳、墩开始出现,但高型家具仅限于上层社会,为数较少。自此开始了矮型家具与高型家具并存的局面。
唐代席地而坐与垂足而坐习俗仍同时存在。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家具的第二个繁荣期,此时的家具造型出现新风貌,装饰、雕饰兴起,并向着肥壮、华丽方向发展,同时又有新的家具形式出现,月牙椅、月牙凳、玫瑰椅为典型代表。
自宋代起,垂足而坐习俗基本成为社会主流,家具结构、造型有了新的发展。此时的高兴家具品种增多,并一改唐代的浑厚、富丽风格,向挺秀、简洁的方向发展,成为明代家具的前奏。
明代是我国家具的成熟期,品种完备,形式多样,结构合理,风格鲜明突出,遗世作品丰富,不仅在我国,即使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清代康熙前期家具风格基本承袭明式风格。雍正、乾隆至嘉庆初年,家具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改明式的简洁、挺秀风格,向宽厚、敦实、富丽、豪华的方向发展,形成特有的清代家具风格。嘉庆至清末,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封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西方文化侵入中国,传统的家具业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