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运动项目文化研究》丨中国式摔跤的起源与发展
《全运会运动项目文化研究》一书,由陕西省体育局主导编撰,于2021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全书用五十一万字的篇幅,对历届全运会概况和全运会三十七个竞技项目的历史起源、发展变迁、比赛规则、精神内涵、社会功能、比赛礼仪等进行研究介绍。内容新颖,可读性强。
该书是适应新时期体育发展新要求的一项创新,填补了全国范围内全运会运动项目文化研究的空白,对于推广普及项目文化,弘扬体育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书将在陕西省体育局官方媒体平台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运动项目:中国式摔跤的起源与发展
清朝用武力起家,入主中原,一直保持着尚武崇战的风气,加之清朝历代皇帝大力提倡摔跤运动,因而“布库”之戏得以广泛传播。清代设有善扑营,专门训练清朝贵族青年摔跤,他们常为王公贵族表演 ,或与蒙古族、回族摔跤手比赛,这叫官跤,摔跤手和教练员都是终身职业。华北等地民间摔跤叫私跤。总之,摔跤运动由于清代皇帝的大力提倡,满族、蒙古族和汉族跤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使摔跤技术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最终发展成近代中国式摔跤,所以说,中国式摔跤是我国各族跤手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辛亥革命后,摔跤运动日趋衰落,只是在民间流传,比较有名的如北京的宝善林、魏德海、陈德禄、张文山、沈友三、熊德山、张宝忠、单士俊;天津的张奎元、张连生、张洪玉、张大力、阎士凤、王海兆;沈阳的徐俊青;上海、南京的宋振埔、田玉荣;济南的佟顺禄及张家口的洪立厚等人。民国初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正式成立摔跤术科目,并确立摔跤二字为统一用词。自此国内摔跤好手得到良好的待遇与尊重,现今诸多中国地区流传的摔跤术好手,多与中央国术馆有渊源。民国时期在北京、天津等地有不少人以表演摔跤为职业。当时的武术组织中央国术馆和精武体育会也有摔跤科目,曾举行过几次全国性比赛。1936 年,还进行过女子摔跤比赛。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中国式摔跤又获得了新生。1953 年,中国式摔跤被列入国家体育运动竞赛项目,并在天津举办全国首届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将中国式摔跤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布了《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等级制》,1957 年颁布了《中国式摔跤规则》,1959 年被列为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国式摔跤专业队,民间摔跤者遍地开花,每年都举办全国比赛和民间比赛,中国式摔跤运动达到了历史巅峰,国内也出现了一大批摔跤高手。1993 年第七届全运会后,为了响应国家奥运战略的需要,国家取消了全运会中国式摔跤项目,各省市专业队也相继解散或者改练国际式摔跤,中国式摔跤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对低谷阶段。2016 年 1 月中国摔跤协会中国式摔跤委员会正式成立,专门负责中国式摔跤运动对外宣传和推广工作,积极开展中国式摔跤国际交流活动,这标志着中国式摔跤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来源:省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