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满苑,晓窗勤读——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第五期线上读书会依约而至
明代于谦的《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汪莹的《示儿》也说:“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第五期线上读书会如期而来,在各个专业的同门的热烈讨论中,大家积极参与,拓宽自己的阅读面,也使得这学期我们最后一期读书会圆满收官。
01. 硕士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主题:红楼梦脂砚斋本的评本价值
主讲人:倪奕
读书之星:倪奕
倪奕同学分享的内容是《红楼梦》脂砚斋本的文学价值和文体价值,对小说的考证也逐渐由历史考证走向文学考证的方向。
主讲人倪奕首先先整体介绍了《红楼梦》脂砚斋本。《红楼梦》现存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带有脂砚斋评语的八十回脂评本系统。另一个是经过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缀的、不带评语的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系统。
明清小说发展到鼎盛时期,书评已经不仅仅作为一种评书人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文字的欣赏,而逐渐演变成对小说整体结构的补充和再创作,这一点从一代奇人金圣叹评点《水浒》和《西厢》假托古本之名腰斩小说并融入自己创作开始,后又有毛宗岗父子假托金圣叹外书之名修篡《三国演义》,张竹坡笔削《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也同样具有小说再创作的特点,在脂评中也曾有感叹金圣叹不复生的语句。
其次,整理了红楼梦脂砚斋本的各种版本,戚序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宁本、甲辰本、梦稿本、蒙府本、舒序本、郑藏本、靖藏本、列藏本。
再次,就脂砚斋本人的身份展开论述。脂砚斋是《红楼梦》抄本系统《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主要评点者。脂砚斋的批语在红学界称为“脂评”或“脂批”,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被称为“脂本”,脂评本是最贴合曹雪芹思想的《红楼梦》版本。但脂砚斋其人是谁,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什么关系,迄今未形成一致看法。红学界主要有这几种说法:一、作者说;二、妻子说;三、叔父说;四、堂兄弟说;五、密友说。
最后简单阐述了红楼梦脂砚斋本的研究现状。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主题:语言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主讲人:马松、郑紫梦
读书之星:李丹
马松同学以汉语“着”与彝语“ta³³/mu³³ta³³”的比较作为研究切入点,就彝语支语言涉及到的“时”和“体”两种语法范畴的助词进行比较分析。李丹同学论述了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建设作为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主讲人李丹以汉语“着”与彝语“ta³³/mu³³ta³³”的比较作为研究切入点,就彝语支语言涉及到的“时”和“体”两种语法范畴的助词进行比较分析,此类研究对于彝语支语言的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作者曾对彝语辅助词“mu³³/mu³³ta³³、ta³³”的功能进行过专门分析。文章写成后,发现把彝语翻译成汉语时,彝语的“ta³³/mu³³ta³³往对应于汉语的“着”,于是就产生了对它们进行进一步比较的兴趣。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建设作为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是帮助从业者从语言学习到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手段。文章在“一带一路”及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走出去”的背景下,简述了职业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和面临的挑战。此标准的研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能力指标、教学大纲等各类资源,但其最终完成还有赖于职业领域专家和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专家的指导,并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优化。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的研制也应与职业中文教材的开发协同发展,在此过程中互相促进,最终形成可以指导实践的标准与操作性较强的资源库,进而促使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职业中文能力等级标准的研制需要多学科知识,其本质上是工具论与认识论彼此演进的渐变过程,亦体现从经验主义上升为理性主义的认知过程。
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主题:广播电视学
主讲人:纪真真、温桂倩
读书之星:温桂倩
温桂倩同学对当代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简要的梳理。纪真真同学介绍了广播电视文艺学的概念。
主讲人温桂倩首先是通过广播电视媒介欣赏文艺。它是文艺与先进的现代化传播手段的结合,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按照一定的社会目标,反映或直接组织社会艺术创作活动,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加以广播化或电视化的再创作,并最终以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表现形态播出。
其次对当代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将之分为五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十七年;2、文革十年;3、新时期;4、转型期:平等交流的广播文艺,关注广播文艺节目中主持人与听众之间的交流;5、发展期:商业化与艺术追求的博弈,新兴媒介的兴起对广播文艺节目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经济的发展和要求对广播节目的艺术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对当代广播电视文艺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电影录音剪辑,并且重点介绍了蒙太奇这一电影剪辑手法。在电影的制作中,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方式,就叫蒙太奇。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
主题 :略论“霍岺战役上”的成语
主讲人:旦知卓玛
读书之星:旦知卓玛
旦知卓玛同学从内容、意义、形式进行分析辩证。
主讲人旦知卓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
内容:1.形式上的谚语分类2.与常见的谚语比较3.谚语本身的意义特点4.谚语的形式特点
意义特点:1.具有民族性2.具有历史叙事性3.具有深刻的意义
形式特点:1.点间平衡2.奇偶般的韵律3.形式多种4.形象塑造生动
格萨尔史诗是活着的经典,从口耳相传的口头文本到经过记录整理的书面文本,通过文学史的书写,族际间的多元阐释,海内外的译介传播,逐步确立了其经典地位。
汉语言文字学
主题:认知视角下的词义演变“句法——语义”接口中词汇对句法的制约作用
主讲人:徐舒颖、刘桂虹
读书之星:刘桂虹
刘桂虹同学从分析语义出发,讨论句法与语义关系的几个问题。徐舒颖同学主要从认知视角出发,探讨隐喻与转喻在词义延伸中的关系与作用。
主讲人刘桂虹通过辨析“物”与“品”两个词,揭示二者在义素、语义范畴、语体等方面的不同,明确了语义的分析方法。而后对四个一价动词“走”“站”“跑”“坐”做详细语义分析,概括出每个词的范畴义征,在此基础上明确词的组合对象。接下来通过分析与这四个词有关的例句,说明了词汇语义对句法结构组合框架的内在制约作用。表明结构框架的不同主要是由词义本身的语义所决定。最后说明词汇语义在句子中对语义角色出现位置具有制约作用,说明非常规位置投射具有某种强调意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主题:路遥小说的民俗叙事研究
主讲人:贾文霞
读书之星:贾文霞
贾文霞同学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分析路遥的 《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作品,是一件有意义的尝试。
主讲人贾文霞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分析路遥的 《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作品,是一件有意义的尝试。我们知道,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民俗对作家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鲁迅先生曾说,故乡的一切民俗都曾是使他思乡的蛊惑。对故乡的深情会推动作家的创作,故乡的风土人情也成了创作的情感和素材的来源。对于民俗风情的描写和人物心理的刻画即是民俗文化的内涵,也是文学创作的内容,这使得文学和民俗之间有了沟通的桥梁,同时也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活力。
路遥小说中对民俗仪式、民间歌谣、陕北方言的书写,描写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悲欢喜乐,他的作品叙述方式质朴无华,表现手法也透着朴拙。然而,用辩证的观点来看,质朴到极处便是华丽,朴拙到极点亦可以是巧智。他的作品拥有一种类似于杜甫诗歌一般的沉雄顿挫,艺术表现力不弱反强,蕴含的情感十分深沉,形成一股博大的力量。还蕴藏着一种穿越历史时空而来的民俗文化的内在精神力量,包含着一种绵绵不绝、持久永恒的传统文化张力。
通过对路遥小说的分析,我们会看到民俗和文学具有天然的联系。文学再现了人类的生活,折射着社会的发展历史,而民俗恰恰是人类生活以及社会发展历史中最深层、最隐蔽,也是最稳固的部分。因此,作家应当走进生活、走进民俗、走进人们心灵的深入,自觉地把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画像作为小说创作的艺术土壤。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
主题:《西昌市彝文语言景观调查研究》
《民族语言中“文化局限词”的翻译》
主讲人:黄君平、汪青拉姆
读书之星:黄君平
黄君平同学从语言景观、调查设计、调查结果、总结这四个方面分享了西昌市彝文语言景观的调查分析。
汪青拉姆同学从民族语言中的“文化局限词”内涵、“文化局限词”的研究现状、民族语言中“文化局限词”的翻译要点这三方面分享了观点。
主讲人黄君平语言景观在近十几年成为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学者大都将目光聚焦在东部大城市及港澳地区的语言景观设置上,仅有个别学者关注民族地区中小城市的语言景观现状。文化局限词是文化信息及文化意象的载体,承担着跨文化交际的任务。当前学者关注点集中于汉语、英语、日语等一些研究比较成熟的语言中,而民族语言中“文化局限词”的研究甚少。因此,选择本次主题,对于扩展研究方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学
主题:藏伊文化的重要性研究
主讲人:索南才让、那么甲
读书之星 :那么甲
索南才让、那么甲同学分享的内容是藏伊文化的重要性研究。主要从拉伊传承意义、现状、特征、艺术等方面进行分享。
主讲人那么甲围绕读书会主题,分享的内容是藏伊文化的重要性研究。主要从拉伊传承意义、现状、特征、艺术等方面进行分享。通过拉伊的文化内容分析,拉伊所反映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文化遗产和生活方式等包罗万象。拉伊流传在青藏高原,对勤劳的藏族人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精神财富。拉伊不仅是传统民间歌曲,而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拉伊的传承是最好的保护。拉伊的文学和音乐特征包括:引歌、问候歌、想念歌、相爱歌、相违歌、相思歌等具有系统性的歌曲。目前拉伊的传承存在重大的危机,年轻人不会唱,会唱的多数老年人进入高年龄。学术界对拉伊研究逐渐减少,拉伊文化所面临着危机。
中国古代文学
主题:《饮中八仙歌》细度:醉着的仙人和清醒的杜甫
主讲人:潘泳锦
读书之星 :潘泳锦
潘泳锦同学探索杜甫作《饮中八仙歌》的精神内核。
主讲人潘泳锦通过杜甫诗歌,来展现历来各家都关注到其开头结尾的妙处,“无首无尾,章法突兀”。正如一首歌甫一出场便是高潮,随后异彩纷呈,依次叙述八位饮中仙人可掬醉态,醉态之颠狂一步步上升,至于李白则到达顶点,面见天子而自称仙人,岂非疏狂之极乎?后又步步下降,末尾则又以焦遂之醉作结。全诗摒弃起承转合,八人各领一节,风骚独具,因而后世遂以为效仿柏梁联句之体。杜甫天宝五载(746年)入长安,诗歌所提及的这些人中,有入京前早已去世者(苏、贺),有入京时去世者(李),有入京后投效者(汝),他们的共同点是酒,但放浪背后的则是当年大唐兴盛时的盛世风采。然而盛世之下的种种阴影,则又令人扼腕。全诗思想感情,我以为当是对此时现实生活之反思。杜甫此诗,表面上写八人之醉,实则为借八人之醉态衬托未醉的人的清醒。醉乡固然沉湎,但是现实生活必然叫人不忍直视,故而只好逃于酒。在此之后,杜甫的诗全面转向现实主义,最终成为一代诗圣。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彝语言文学)
主题:浅析彝族作家阿蕾作品《嫂子》
主讲人:龙杨明佳
读书之星:龙杨明佳
龙杨明佳同学以当时的封建传统制度为背景,从女性地位方面、女性生存空间以及女性思想局限及后期的启蒙觉醒等角度来分析阿类所写的这篇《嫂子》。
主讲人龙杨明佳通过阿蕾的《嫂子》以“我”的视角讲述了善良美丽的嫂子嫁到“我”家后勤劳能干、独自养家,最后却与姐夫的殉情的故事。文章凸显本土民族特色、赞颂彝族女性的同时也体现了社会性别中女性地位低下,生存空间狭窄的现状,用现实书写去唤醒,启蒙女性意识。
“嫂子”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悲剧。阿蕾以“我”一个小孩子为叙述视角,目睹了凉山彝民族在封建婚姻制度下产生的一系列悲剧。
“嫂子”是整个故事悲剧的主角,而嫂子之后又是一大群人的悲剧。比如嫂子的“小老公”克惹,他何尝又不是一个大悲的人呐。他从小失去父母,家里有几个妹妹需要照顾,八九岁本应该还在享受幸福的童年,他却成为了一个“丈夫”的角色,拥有着“母亲”般的妻子。小时候他没有被当做一个小孩对待,长大后,又没有人告诉他如何成为一个男人,甚至所有人都在嘲笑他无法做一个正常的男人。嫂子的离去对他来说既是丧妻也是丧母,他也是一个可伶的人。
从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彝族女性特点,再到故事发生的根源,最后讲到彝族女性生存的空间局限,以及女性思想的觉醒,总结提炼出小说《嫂子》的艺术特色与思想价值,而明佳作为女性,这无疑是切身体会的话题,值得注意与思考的现实话题。
02.博士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主题:谢振天《译介学》经典研读
主讲人:博一全体同学
博二部分同学
盛佳贞同学讲述译介学研究与传统翻译研究,丁佳蓓同学讲述译介学与传播,谢小丰同学解释学视域下的译介学,严淑宏同学讲述比较文学视野下“创造性叛逆”的概念演进。
主讲人盛佳贞讨论了译介学研究与传统翻译研究。何为译介学?译介是一种媒介活动,是翻译和评介,译介的概念比比较文学概念大。而在谢天振教授的定义中,认为译介学不同于一种翻译研究,是一种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关注的核心是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译介学和传统翻译研究的区别。传统翻译研究研究内容大致关于翻译技巧、理论范畴(前两类是一种偏重于语言层面的研究)和翻译史范畴上的翻译研究,以翻译实践为导向的传统翻译研究模式追求的是一种文本信息的对等;在新的语言学和翻译转向的基础上,翻译性质已经开始有了新的认识——现在翻译已经成了一种国家话语传播的新路径。谢天振在《译入与译出——谢天振学术论文暨序跋选》中也提出了对翻译的新论述——翻译仍是作为一种学术话语权的一种建立方式。目前学界也出现了不同的翻译的新转向。但仍认为译介学的实质是一种文学研究或文化研究。
古代文学
主题:明清巴蜀杜诗学文献论述
主讲人:谭诗瑶
读书之星:谭诗瑶
谭诗瑶同学介绍了明清时期巴蜀地区蜀籍文人所著的十二部杜诗学文献的基本情况。从这十二部文献中挑选出两部不同时期较具代表性的杜诗注本。探讨了明清时期巴蜀杜诗学中值得注意的两个现象。
主讲人谭诗瑶首先介绍了第一部分,综合《杜集叙录》、《杜集书录》、《清代杜诗学史》等多部杜集书目,我们共搜集出明清巴蜀文人所著的十二部杜集。
第二部分是通过对两部杜集杨慎《杜诗选》、李蕃《读杜》作个案分析,以小见大,进一步认识明清巴蜀杜诗学在不同时期的研杜特点。
从杜集选诗体裁来看,明清巴蜀现存的八部杜诗学文献,有五部是属于杜诗评点类,分别是杨慎《杜诗选》,李长祥《杜诗编年》,李蕃《读杜》,赵熙《批杜诗三种》,林思近《清寂翁手批杜诗镜铨》。杜诗评点肇始于宋末元初的刘辰翁,到明代更是蔚然成风。沿至清代,杜诗评点也始终在杜诗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有异于明代偏简明风格的评点范式,清代的杜诗评点更为繁杂,并逐渐具备集大成的性质。
第三部分是,明清巴蜀学者研杜的两个特征分析。
其一,我们从李杜合编、“杜诗白文本”、“杜诗批点本”三种治杜范式来考察,发现明清的巴蜀学者在注杜始终与杜诗学主流风向保持一致。
其二,是相对恶劣的历史社会环境不足以为蜀地人才的培育及其发展提供优良的土壤。
汉语言文字学
主题:教材语言研究的内容
主讲人:薛涛
读书之星:薛涛
薛涛同学探讨了语文课的重要,到底是哪些因素在里面起着作用,对这些因素该做怎样的离析提取等问题。
主讲人薛涛分析了教育教材语言研究的最大目的就是要揭示它的性质、构成、分布及功能。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建立在教材语言数据库的量化分析上。论述了教育教材语言具有的基础性与功能性、有限性与有序性、通用性与专业性,将对教育教材语言的探求概括为五个问题:“教什么不教什么”“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怎么教”“效果怎样”“如何评测’。在具体研究中,重点放在第一、二、四个问题上。报告以《60-70年代基础教育语文教材语言研究》《90-90年代基础教育语文教材语言研究》为汇报内容,主要从教材语言与课程大纲、教材版本、教材内容(选篇)的关系,并重点介绍了教材语言中用字与词汇的部分。在对教材语言分析时,要处理好其与教材内容与课文内容的紧密关系,不然教材语言分析就与一般的统计语言学别无二致了。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彝族文学方向)
主题:彝族史诗文本的口头程式研究--以创世纪史诗《勒俄阿嫫》为中心
主讲人:达边布
读书之星:达边布
边拉布同学对其研究对象——由四川盐源县语委搜集整理的彝族民间口传史诗《勒俄阿嫫》进行了简介。
主讲人边拉布首先对其研究对象——由四川盐源县语委搜集整理的彝族民间口传史诗《勒俄阿嫫》进行了简介。他介绍到,史诗《勒俄阿嫫》主要使用在婚嫁的场合,主要讲述的内容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其中包括了婚姻的起源、媒人“夫嘎”的起源等,包罗万象。他认为史诗《勒俄阿嫫》是一部包含了彝族先民对人类自身起源的探寻与解答,对世间万物来源进行追问和解释的创世史诗。随后,他就该文本中的语词程式、传统句法程式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西南少数民族文学
主题:生命的守望与自我的超越--从《务虚笔记》探赜史铁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主讲人:魏哲
读书之星:魏哲
魏哲同学对史铁生难能可贵的文学精神不断深掘。
主讲人魏哲辨析了在人道主义在西方的历史演进中,为不同阶段意识形态的剧烈变革积蓄着思想武装的力量,并担当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观念引导使命。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承载着现代性文明语意中人的内在觉醒与时代精神的实现。但就其在文学领域质的规定性而言,普世情怀的追求是文学主体实践中的必然命题。当代作家史铁生——一个长年与疾病周旋而豁然的斗士,一个在写作中寻找生命终极价值的智者,一个用爱愿的通达精神感化人间的哲人。目前学界已可见对其主体创作精神的多角度探研,特别是胡山林教授长期致力于史铁生专题研究并曾经与史铁生有过几番通信往来。在他的《极地之思 史铁生作品解读》中专辟一章对史铁生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行了初步解读。
文章通过对史铁生人道主义精神的生成,如何进行书写以及具有的独特价值,呈现了史铁生在亢奋的乌托邦理想的绝对意志操持之下,荒诞处境的本性同情中萌发着他的人道主义情怀。史铁生凭着知识分子的先觉自省意识,笔耕不辍地守望生命、超越自我。血肉体悟支撑起的写作因超越时代而不失现代性的精神力量。在网络快餐文学速成的今天,更显史铁生文学精神的弥足珍贵。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主题:藏文古籍《语合二卷》版本对比研究
主讲人:道吉扎西
读书之星:道吉扎西
道吉扎西同学分析对比了《语合二卷》各版本之间的差异。
主讲人道吉扎西讨论了藏文古籍文献《 语合二卷》是什么。《语合二卷》是公元814年厘定的藏族第一部重要的梵藏翻译理论文献,其序言中记载了梵藏翻译的标准、翻译方法、翻译的过程、新词术语翻译法等翻译理论内容,对藏文佛经翻译的规范性起到了重要的理论价值。
版本介绍。敦煌藏文写本p.t843和p.t845,写于十一世纪前,有第三次藏文文字改革前的标记,是残卷。《北京丹珠尔》木刻本。时间:1724-1738 蓝本:第司·桑杰嘉措于公元1687年主持缮写的写本《丹珠尔》而刊刻。《那塘丹珠尔》木刻本。时间:公元1741-1742 蓝本:参照第司·桑杰嘉措主持缮写的《丹珠尔》写本而刊刻的。《卓尼丹珠尔》木刻本。时间:1753-1772年) 蓝本:以德格版《丹珠尔》为蓝本而刊刻的。卓尼版《丹珠尔》中除有些函部比德格版《丹珠尔》少, 有些字刻错之外, 其余编排顺序等方面与德格版相同。《德格丹珠尔》木刻本。时间:1737 -1744蓝本:大元帝师八思巴之弟子噶 · 阿尼胆巴之侄主持缮写的《丹珠尔》、 司徒·却吉穷乃主持缮写的《丹珠尔》、 几代噶玛巴活佛供奉的赠给德格土司的写本《丹珠尔》和土司本人主持用银汁书写的《丹珠尔》等刊刻的。德格版《丹珠尔》共计二百零八函,64512叶。
投票环节
运 营:赵庆丹
文 案:倪 奕
校 对:唐春燕
排 版:徐 佳
图 片:朱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