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兰文艺复兴:伊拉斯谟的传说
尼德兰文艺复兴:伊拉斯谟的传说
关键词:意大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
前因
意大利文艺复兴:自14世纪起,意大利各城邦掀起了倡导人文主义思想的科学和艺术革命,并开始向欧洲其他地区传播。
▲ 文艺复兴
后果
宗教改革运动:人文主义者对天主教会的揭露和批判,对人性光辉的歌颂,最终引发了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
详细过程:
一、文艺复兴的扛鼎之作
1511年,尼德兰人文主义思想家、神学家伊拉斯谟的代表作《愚人颂》出版。书中,他以一个“愚人”的口吻对当时世态万象进行讽刺,成为尼德兰文艺复兴的扛鼎之作。
▲文艺复兴的心脏
14世纪开始在意大利半岛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诞生了一系列彪炳千秋的文学艺术家,但丁、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些巨匠的名字随着他们卓越的作品一同传遍欧洲大陆,点燃了文艺复兴运动的熊熊烈焰。
▲伊拉斯谟(1466年10月27日-1536年7月12日)
二、文艺复兴之风吹过尼德兰,诞生了一位身材矮小的思想巨人——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伊拉斯谟出生于鹿特丹的一个神父家庭。对于早年的经历,伊拉斯谟很少与人谈起,因为他将这看作是一种耻辱。究其原因,就在于伊拉斯谟的出生并非名正言顺,而是一位神父的私生子。伊拉斯谟一直担心自己会因此而受到惩罚。
父母早早去世后,伊拉斯谟被委托给亲戚抚养。自小,伊拉斯谟就在教会接受教育,后来进入修道院后更是如饥似渴地阅读丰富的藏书。经过勤奋的学习,伊拉斯谟精通拉丁语,尤其擅长古典文学,这让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大受欢迎。
▲伊拉斯谟作品
或许是因为修道院严苛的纪律和繁琐的规矩令伊拉斯谟感到厌烦,他早早的表现出一种洒脱、自由、不愿受人束缚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他劝诱主教将自己送到巴黎大学读书,以此逃离修道院。表现在思想上,则是他对修道院的偏执思想感到忍无可忍,也不愿被任何人的想法左右自我。
离开修道院的伊拉斯谟,就像重返蓝天的雄鹰,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对翱翔。他先后到了巴黎、伦敦、威尼斯、巴塞尔等地,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结交志同道合之人。他编写的《格言集》一经出版,就十分畅销,伊拉斯谟的也很快声名远扬。
▲1766年出版的《愚人颂》古书
三、认识到天主教
1509年,伊拉斯谟途经意大利,在此逗留期间真真切切地认识了天主教会。他看到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好战与暴戾,看到主教们过着极其奢靡享受的生活,看着王公贵族利欲熏心蝇营狗苟,而平民百姓则在这些人的压迫下过着极端贫穷的日子。
在意大利的经历触动了伊拉斯谟敏感的神经,也印证了他认为天主教会“生了病”的想法。返回英国后,他在好友托马斯·莫尔的寓所里,开始投入写作。
这本小册子与之前伊拉斯谟所有的著作都不同,里面既没有探讨深奥的神学问题,也没有严肃的道德说教,只有轻快简明的语言。借助于“愚夫人”之口,伊拉斯谟对世人的虚荣和虚伪极尽讽刺,揭露天主教会内部的腐败和堕落。
更加精妙的是,伊拉斯谟笔下的“愚夫人”时而胡言乱语,时而大道理连篇,真的如同精神错乱的疯子一般不知所云。如此一来,也就没有人可以指责伊拉斯谟出言不逊了,毕竟他连自己都说了,这些讽刺之言不过是一个愚蠢的人的胡言乱语罢了。
▲马丁·路德(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
四、广为传颂
伊拉斯谟给这本小册子起名叫《愚人颂》,并在1511年将它出版。《愚人颂》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妙语连珠的评论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欢迎,连教皇利奥十世也对他赞不绝口。此后,《愚人颂》多次再版和翻印,在欧洲各国广为传颂。
写完《愚人颂》之后,伊拉斯谟又投入到将《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为拉丁语的工作当中,这样做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直接读懂《圣经》,自己去思考信仰的意义,而不是盲目地听从教士的布道。
伊拉斯谟的思想主张对一位年轻的德国牧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这位德国人将伊拉斯谟想做却不敢真正去做的事情变为现实,在欧洲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他就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马丁·路德。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
结论:
伊拉斯谟借由《愚人颂》将自己对天主教的反思表达出来。书中对天主教会内部腐败、堕落的揭露,让同代人实实在在地认识到必须对教会内部进行一次彻底改革。在伊拉斯谟思想的影响下,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莱昂纳多·达·芬奇简介及作品欣赏》
《乔托·迪邦多纳简介及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