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的起源与迁徙
王姓的起源与迁徙
——《周原笔记》之四十七
李西岐
据最新的统计资料载,王姓以九千三百万人列为百家姓之二。
我在撰写《大周原》第六十章时,对源自姬姓之王姓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做了梳理:一是为毕公高的后裔;二是为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魏晋南北朝时最为显赫,是天下王氏最主要的支派;三是为周平王太孙赤的后裔。
近日,我获得三秦出版社出版成仁才、李兴林主编的《琅琊王氏族谱发现与研究》一书,可以说是对笔者上述结论的肯定。
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声名显赫的家族之一,他作为汉唐时期的名门望族,肇端于西汉,发展于三国魏及西晋,鼎盛于东晋和南朝,延续至唐末五代。近七百年岁月里,在政治军事及书法艺术层面,井喷似的涌现出了一批光耀华夏的杰出人才。
琅琊王姓传承的历史比较清晰,其脉源自东周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姬晋因直言被贬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人称“王家”,遂以“王”作为姓氏,世代相传有序,并尊太子姬晋为王氏始祖,其子姬宗敬为受姓之祖。战国末期,姬宗敬的第十五、十六代裔中,王翦、王贲两位秦朝开国元勋,父子俩双双封侯。
琅琊王氏第一个居于此地的祖先是秦将王离的长子王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元避秦乱,迁于琅琊后徙临沂。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议大夫,始家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所谓皋虞,即今山东即墨市温泉街道皋虞村也;所谓仁里,即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孝友村也。显然,王元成为临沂王氏之始祖矣。
王元为西汉宣帝朝廷之谏议大夫,又是经学名家。其四世孙王吉子王俊、孙王崇,皆登三公之位,有“累世之美”尊称,并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之先河耶。所以,汉魏之后的此一脉王氏,均以“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为荣耀矣。
东汉末年,王吉的后裔王仁升任青州刺史。王仁生四子,王谊、王叡、王典、王融。王谊的后裔多仕显职,其中王戎、王衍为西晋大臣,位列三公;王融任荆州刺史,其后裔英才辈出。王融则为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王览之父。曹魏两晋之际,琅琊王氏家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王祥位居西晋三公,王戎、王衍先后官至司徒、太尉,王氏家族随之声名鹊起,从而跻身于豪门望族之列,东晋时几乎与皇室“共天下”之巅峰矣。而二十四史有明确记载的琅琊王氏做到宰相或者相当级别的高官,大约数十人之多。
名高望重的琅琊王氏一脉中,人才济济,闻名遐迩,王戎、王衍、
王祥、王览、王敦、王导、王羲之、王献之基本上都是生活中这一时期,他们不但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声名显赫,而且在史学、文学、书法、绘画诸多领域里,亦是风生四起,如日中天。如南朝宋文学家王微、王僧达,南朝齐文学家王俭、王融,南朝梁文学家王籍、王筠,北周文学家王褒;南朝宋史学家王韶之,南朝齐史学家王逡之、王珪之,南朝梁史学家王规等;东晋书画家、音韵学家王义,书法家王羲之、王凝之、王献之、王珣、王珉;南朝宋、齐书法家王僧虔及子王志、王彬,南朝书法家王暕等。东晋王彪之
及曾孙王准之研究江左旧事,称之为“王氏青箱学”,南朝宋太保王弘撰“王太保家法”。据文
献记载,两晋南北朝时期,琅琊临沂王氏家族著作颇丰,有五十四人之多。南朝梁文坛领袖沈约评价道“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而王羲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隋唐两朝,琅琊王氏经历中兴,其后裔中凭借家学传承,多以科举入仕,依然为显赫之望族
。唐代官至宰相者有王方庆、王璿、王屿、王抟四人。随着统治阶级有意识地打击门阀制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曾经显赫的琅琊王氏家族亦是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了。刘禹锡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既是对曾经不可一世的豪门望族之哀叹,又是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琅琊王氏家族之衰落。
五代之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琅琊王氏与其他名门望族一样,彻底地丧失了原有的门第与地位,无可奈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宋代琅琊王氏后裔中的王韶,于嘉佑二年进士及第,在仕三朝,辅佐二帝,戎边拓地,降降伏氐,功绩显著。而
辗转甘肃东南部的一支,正是王韶奉命镇守秦州之时,途径两当遂将四子王深留在了太阳寺的西岔沟,成为王氏家族定居两当的始祖。
20世纪90年代初,在与陕西凤县毗邻的甘肃两当县北部深山老林里的太阳乡村民王文信家中,意外发现了保存完整的《王氏家谱》一部14册,详细地记载了周朝至明代四十五世王氏族人各分支成员,是一部研究琅琊王氏举世无双的珍贵历史资料,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显而易见,正是由于这部家谱的意外发现,继而理清了琅琊王氏家族流传有序的珍贵历
史。
琅琊王氏随后不断迁徙,其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原作者:李西岐
原链接:https://blog.sina.com.cn/s/blog_4a95af090102wcrt.html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