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期 荷兰文艺复兴的“呐喊者”:伊拉斯谟
图片
明末著名散文家张宗子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癖好,那就不可以和他交往,因为他没有深情。如果一个人没有缺点,那也不可以与他交往,因为他不够真实诚恳,对他人有所隐瞒。由此可见,人活于世,要有所亲近,有所取舍。
文艺复兴时期荷兰人文主义思想家和神学家伊拉斯谟,是一个清醒又犀利的察世者。他试图使古代的经文复兴,恢复基于《圣经》的朴素的基督教信仰,对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有限的生命中,伊拉斯谟保持着高度的热情,整理翻译了《圣经·新约全书》新拉丁文版和希腊文版,创作的作品包括《愚人颂》、《论儿童的教养》和《基督教战士手册》等,多涉及宗教信仰、灵魂解放等要义。
在《愚人颂》这部作品中,伊拉斯谟主要以“愚人”的口吻评论当时的世态世象,以独到锐利的眼光审视当时的达官贵人,并毫无留情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他很俏皮地称法学家、哲学家之类不讨自己喜欢的人为“贤人”,对以罗马教廷为代表的宗教权威和以君主制度为代表的世俗权威极尽讽刺与批判。
与此同时,伊拉斯谟把普通人称为“愚人”,以同情、许可的笔调,对寻常人身上所具备的美德、优点予以了肯定和赞扬。除此之外,本书还选收了伊拉斯谟的其他文章、书信,以及后世学者们的评论,以此让读者对伊拉斯谟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批判所谓的“贤人”,赞扬寻常的“愚人”,恰恰体现了伊拉斯谟对于普通人的怜悯和关照。在贵族横行霸道、宗教高高在上的大环境中,小民都在艰难求生,几乎没有什么自主权,总是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境况之中。伊拉斯谟能够对他们的生活进行关注、对他们的高尚品德予以弘扬,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念渗透之深入与细致。
当然,书中不乏对人们在道德评判标准、道德修养提升等方面的讨论。对于信任与欺骗、卑微与高贵、演剧主角及演员本人、人性内在精神与外在表现等,伊拉斯谟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在影响人的心灵成长的诸因素中,作者既揭示了有益于心灵发展饱满的促进性因素,也批判了阻碍心灵成熟的因素。关注“愚人”的蜕变,成为了书中的一大主线索。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可是人们都说,受骗是不幸的。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不受骗才是糟透了的。谁认为一个人的幸福要看实事如何而定,他们可就错到底了;幸福与否全看他本人的看法如何而定。因为世间人事十分复杂,模糊不清,难以确切知晓,正如那些最不自以为是的柏拉图学派的哲学家所说的那样。反之,要是人们对任何事能知道得一清二楚,这种事多半是对生活乐趣发生干扰的东西。”
“愚人”与“贤人”相比,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愚人”也许人微言轻,不会说很多漂亮话,生活没有那么富足,但是不用为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内心比较单纯和安定。“贤人”虽然头脑聪慧,日理万机,却常常苦于应付各种关系,内心疲惫不安。如果给你一次机会,你会选择成为“贤人”还是“愚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