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一代文宗伊拉斯谟
巴塞尔市位于瑞士西北部,地处法国与德国交界处,莱茵河穿流而过,将全城一分为二,右岸为小巴塞尔,左岸为大巴塞尔。
五百年前,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锋,尼德兰贤哲伊拉斯谟于1521年来巴塞尔居住,晚年在此专心著述。他承继西塞罗和彼特拉克的传统,传播反对封建经院哲学的思想,使这座河湾城市成为欧洲人文主义的摇篮。在赫尔德西亚古城邦中心,离莱茵河堤岸几步之遥处,巴塞尔圣母院的双箭矢尖塔耸立冲天,院内一大理石柱下安葬着伊拉斯谟。
伊拉斯谟被后人誉为“人文主义泰斗”。巴塞尔是他最眷恋的城邦,直到辞世都不肯离开。他曾在老城小巷里漫步,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赭石色的圣母修道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让人见了感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氛围。向左到勃姆伦加斯街,就到了“伊拉斯谟之家”。
伊拉斯谟留给后世最重要的名著是《愚人颂》,出版于1511年。伊拉斯谟年轻时受英国人文主义熏陶,后专事学术研究。1499年他首次抵达英伦三岛,结识圣保罗的议事修士约翰·葛莱和闻名遐迩的人文主义大师托马斯·莫尔,深受二人精神启迪;前者还留有记述二人过往的《致伊拉斯谟书简》。伊拉斯谟于1509年再次到英国拜会托马斯·莫尔,二人用拉丁文合译出希腊哲学家琉善的《对话录》。旅英期间,他写出了自己的代表作《愚人颂》,两年后以巴塞尔著名印刷师约翰·弗洛邦精美的“弗洛邦版”首次在巴黎出版,并附有小汉斯·荷尔拜因所绘的伊拉斯谟肖像。
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在他撰写的《伊拉斯谟传略》里强调他尊崇的尼德兰人文主义哲学家所追求的是“宇宙范畴的基督教民族”,相信一种谦卑的人类之爱能够造福于世界。伊拉斯谟希图发展以拉丁文为基础的泛欧洲文化,用希腊文、拉丁文和希伯来文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伊拉斯谟终生奋斗不息,成为欧洲象征的先驱。伊拉斯谟的塑像竖立在鹿特丹的圣罗朗教堂前,鹿特丹大学以他命名,欧盟特地设立“伊拉斯谟奖学金”,旨在促进欧洲与世界各地青年的文化教育交流。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沈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