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伊拉莫斯硕士交换项目是什么体验?
我13年到15年读的 伊拉斯谟全球研究 Erasmus Mundus Global Studies
仅代表个人对该项目说一些想法吧 不具有普遍性 仅供参考
该项目是一个比较跨学科的人文硕士项目(注意跟国内大学交换去伊拉斯谟有所差别)
可以分别于第一二学年选择就读于以下两所欧洲大学(申请仅作参考,最终须服从组委会调剂):
-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United Kingdom)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 Roskilde University (Denmark)
丹麦罗斯基勒大学
- University of Leipzig (Germany)
德国莱比锡大学
-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
- University of Wroclaw (Poland)
波兰弗洛茨瓦夫大学
此外,可以申请(尤其推荐欧洲学生)去欧洲外的项目合作大学读第三学期,具体有:
Dalhousie University, Halifax, Canada
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中国复旦大学
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 New-Delhi, India
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
Macquarie University, Sydney, Austral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USA
Stellenbosch University, South Africa
南非斯塔伦布什大学
Addis Ababa University, Ethiopia
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2012年起新增)
University of Yaoundé, Cameroon
喀麦隆雅温德大学(2012年起新增)
University of Otago, Dunedin, New Zealand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2012年起新增)
另外:2015年起新增
Ghent University,Belgium
我所就读的13-15年那一届一共招收了来自3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81名学生
当然为了平衡,这81名学生不会同时在同个大学就读,但是会在第一学年的夏令营和冬令营聚首,夏令营和冬令营在欧洲大陆的那几个大学所在国家轮流进行(英国被排除在外的原因估计是因为非申根区签证比较麻烦,另外费用较之欧洲大陆会贵很多)
可以看得出来,Erasmus Mundus Global Studies是一个相当国际化的项目。
就读这个项目的学生最怕被问到的问题就是“什么是Global Studies?你们究竟学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回答,因为它的范围实在是太广泛了,几乎完全取决于你对自己兴趣的定位和所选择的大学路径(mobility track),因为各个不同大学系部对同一项目的侧重点也不同。
具体可以看这里:
http://gesi.sozphil.uni-leipzig.de/joint-projects/emgs/study-programme/我读的是莱比锡大学和维也纳大学。
先说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就读体验吧
作为中国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人感觉总体在学术上确实跟欧洲学生差距不小,德国大学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很高。
而文科项目的阅读材料和论文尤其多,所以经常阅读课前材料到深夜,找重点,做总结etc。对于中国学生而言,语言上(跟英美/大多欧洲学生相比)已经没有优势了,所以稍显辛苦。
但最后结果是好的,几乎重塑了自己治学的态度和方式。
据同学间了解,课业任务的繁重只是在第一学年就读莱比锡大学如此,其他的大学听说没有那么辛苦。
而在维也纳大学
跟莱比锡大学相比,第二学年的阅读量和课业任务轻松了不少。
而选课自由,更是基本上可以自己定制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了。
Global Studies的学生在维也纳大学可以从各个人文社科类系部选择自己感兴趣且(多少)相关的课程,自由度非常大
总结一下我在这两个大学学习所涉及到的学科:历史(全球史理论)、政治(国际政治/地区安全和冲突)、宗教、文化史(现代中东欧文化史)、地理(地图分析)、社会学(移民研究)、法学(国际人道主义法)等等等等。若选择其他大学,侧重点可能有显著不同。
这当中自然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不专。我们常自己开玩笑说Global studies is everything and nothing. 所学学科很广泛,但是不会很透彻(当然也取决于你自己的侧重点和选课安排)。不过,这从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多维度的思考模式。而在众多国籍宗教民族文化背景的同学们之间课内课外的“冲撞”交流也很可能对学生的三观进行“重塑”。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去这个项目之前,从来没有机会面对面的跟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同学讨论两岸的事宜,听取和交换不同的意见,学会换位思考。
这类似的小事,还有很多很多,最终对个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也是一辈子的影响。
此外,伊拉斯谟是有奖学金的,据说只有一成的学生能拿全奖,其他的都要自费。我是自费的。
全奖竞争特别激烈,要知道你是跟全世界的优秀学生竞争。如果拿到全奖,学费生活费就不用担心了。一个月有1000欧(听同学说的,具体可能在这个范围有所浮动)的样子,在欧洲大陆国家,这笔钱对学生而言,生活社交小小旅游一把绰绰有余了。
我们项目同比学费不算高(去英国的大学例外),还可以申请学费减半,基本都能拿到。而且如果不挂科表现OK,第二学年还给发一定的助学金(大多数二年级学生都能拿到,分所在国家地区,助学金标准稍微不同)。
在欧洲读伊拉斯谟全球研究的两年,应该是我迄今最开心的两年,最难忘的两年,一生的回忆和财富。交了全世界很多不同国家的朋友,若说现在各个大洲我都有朋友/校友这一点也不夸张(南极洲除外啊),然后顺便玩了很多国家很多地方,认识了很多会一生都珍惜的朋友。
但是最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学业上它并不是一个保证饭碗适合就业的专业(其实最对口的是国际/非政府组织等,这个项目去联合国欧盟实习的校友和同学还不少),但是这整个学习的过程,留欧的经历,对我个人起到了一个“重塑”重生的作用,不仅仅是学术上,更多的是人生态度,世界观,国际视野的培养,多维度思考的能力,跨文化沟通的能力等方面。
去读这个项目,应该算我迄今做得最对的决定。
对了,最开心和难忘的是我27岁生日那天,在德国的莱比锡,来自各个国家各种肤色宗教信仰的同学/朋友们齐聚寒舍一起给我开生日派对一起嗨的那一天,芬兰姑娘亲手给我做了生日蛋糕,还在上面用奶油画了我最爱的德国乐队的Logo,我记得我很开心很开心的喝得烂醉,然后一个斯洛文尼亚的朋友和其他朋友把我扶上床。知道我第二天还要去柏林看演出,把我的车票/演出门票找出来放在桌上,第二天一早还打电话把我叫醒。这样温暖的global moment在那两年实在是太多太多,满满的甜蜜而幸福的回忆。
(还是发张图吧,当然没有真相,哈哈,sorry)
据说这栋学生宿舍是当年默克尔还在莱比锡大学读书的时候住过的,可是14年夏我搬走后就暂不住人了。
2013-2014学年在莱比锡大学就读的全体EMGSers(我们内部对伊拉斯谟全球研究校友的简称)在系部教学楼合影,此中各种藏龙卧虎啊,哈哈哈
以上个人之谈,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伊拉斯谟项目或留学欧洲的中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