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时,膝盖突然“软”一下,是咋回事
一、膝盖发软就是缺钙吗?
腿软的情况在生活中时有发生,致病原因也有很多,但是,大家好像习惯性认为腿软是因为缺钙导致的,除此之外,腿抽筋,关节疼痛等大家都认为是缺钙惹的祸,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缺钙是导致膝盖发软的原因之一,缺钙时腿部肌肉可能存在乏力现象,从而导致腿软,如若就医检查,显示钙离子缺乏,说明的确是因为缺钙引起腿软。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膝盖发软不一定完全是因为缺钙导致的,很有可能是疾病给你的信号。
二、膝盖“突然”发软?或是4种疾病“警报”信号
总是出现膝盖发软,不可主观判断病因,也不要盲目服用钙片。警惕或是疾病给你发出的信号。
半月板损伤:比较常见的就是半月板撕裂,多见于年轻人运动损伤导致。半月板出现损伤的患者走路会有明显的打软,还会出现关节痛、活动受限以及进行活动时发生弹响等。中老年人半月板损伤一般是关节退变导致的,由退变到撕裂的一个过程。
膝关节韧带损伤:膝关节是由骨和周围韧带形成的一个稳定关节,因为运动导致膝关节韧带损伤,会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出现关节打软和错动的感觉,而且还会肿。
关节慢性疾病 :经常登山或者是做蹲起比较频繁的30岁以上的人,长时间摩擦导致脂肪垫充血和肥厚,并导致炎症的发生,出现慢性滑膜炎滑膜皱襞,滑膜和滑膜皱襞在关节内被挤压,导致患者出现关节打软的症状,影响到正常的行动。
膝关节退行性改变:俗称骨质增生,医学叫做骨性关节炎,中老年女性中比较常见。剥脱的软骨产生游离体,退变因子刺激软组织,肌肉发生痉挛,导致出现关节发软的情况。
三、4个行为会悄悄伤害骨骼,有一个也要及时改掉
骨骼健康影响着身体健康,对于生活中各种伤害骨骼健康的行为,请及时改掉。
1.长时间蹲厕所、蹲着干活
现在很多人都有一种厕所情结,在厕所看手机,不知不觉腿就蹲麻了。长时间蹲厕所和蹲着干活,不但容易引发痔疮疾病,还会损伤关节。
平躺对关节的负重是最小的,几乎是0,站着和平地走路是1-2倍,跑步为4倍,但是蹲着和跪着却是8倍。所以,建议上厕所的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内,在干活的时候,搬个小板凳坐着也比蹲着强。
2.长期爬山、爬楼梯
对于年轻人来说,爬楼梯和爬山似乎是一件很轻而易举的事情了,但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却是一项不理想的运动。
如体重60kg的人,每上一层楼梯,股四头肌产生的拉力大概是200kg,而这个拉力,把髌骨的作用下,产生280kg的压力。
简单的来说,就是膝关节承受的重量越大,软关节磨损的压力也就越大。所以,偶尔爬山可以,不要天天爬,避免过量负重。
3.天冷穿裙子
人体骨骼和关节的抵抗力都和血液循环有一定的联系。穿裙子就会让下肢暴露在外,受冷空气的刺激,导致腿部出现血管痉挛,膝关节血液循环受阻,最终导致关节的抵抗力下降。
长年累月下去,风湿性关节的发生率就大大增加了。所以,千万不要为了美要风度不要温度,天冷加衣,保护好自己的关节。
4.减肥过度
脂肪通过生化作用转化成雌激素,促进钙吸收,形成骨骼,预防出现骨质疏松。有些人追求线条美,但是减掉脂肪的同时骨密度也会下降。
节食减肥的人群因为脂肪层和肌肉都很薄弱,如果发生扭伤、挤压和摔倒的时候,会比其他人更容易骨折。所以,想要减肥,要通过合理的运动方式,减肥的同时还不影响骨密度。
四、保护骨骼,做好3点很重要
骨骼受损,大大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所以,我们不要等到自己骨骼方面出现了问题才去想要保护它,平时要提高保护意识,才能保证关节不受伤害。
首先,调整生活方式。平时加强营养,均衡饮食,饮食要吃高钙食物,每天保证300ml牛奶的摄入量,低盐饮食,同时还要保证摄入适量的肉类食物。与此同时,要保证充足的阳光,适当进行运动,戒烟酒,少喝碳酸饮料等。
其次,适量补充钙剂、维生素D。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建议,成年人每天补充的钙为800mg,50岁以及以上人群的钙摄入量为1000-1200mg。
首先尽可能从饮食中获取足够的钙,饮食中如果无法摄取足够的钙,就额外补充钙剂。根据调查显示,居民每日从食物中摄取的钙含量为400mg,故需要额外补充500-700mg。
最后,遵医嘱服用药物。某一些骨质疏松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治疗可能需要服用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这个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如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患者,要在9-12月之内去医院进行复查,医生全面评估患者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风险,其中包括骨折史、疾病用药情况、身高变化、骨密度、血生化检查等。
保护骨骼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本,对于那些正受膝关节病痛的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身体健康。除此之外,患者也要保持良好的休息,避免二次伤害膝关节。
参考资料:
[1]《膝关节打软腿是缺钙吗?》.吉林市骨伤医院.2020-03-30
[2]《警惕!伤害骨骼的9个坏习惯,您中招了吗》.福州中德骨科医院.2021-09-27
[3]《骨质疏松靠补钙?只怕骨量被掏空!4个妙招提高骨骼强度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2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