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阵型、战术对球员发展的影响(13):前锋的转变及前景
【前锋的转变】
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前锋的职责就是进球,球队可以忍受前锋全场比赛都没什么跑动,但只要能够进球,其表现已经合格。至于逼抢、组织等工作,就交由队友处理。因此,前锋一直都是球场上的焦点人物。
90年代盛行双箭头阵型,出产了一批射术精湛的殿堂级射手:罗马里奥、罗纳尔多、巴蒂斯图塔、萨莫拉诺、克林斯曼、博格坎普、希勒、劳尔等,而截至00年代前,前锋仍然是球队争取进球的首选。
踏入00年代后,由于中场区域已成各队的必争之地,在阵型上的选择也偏向了单箭头,强调其余进攻球员的后上能力,而前锋的功能也出现了转变,不再像以往只负责在前场等待队友供应。除了利用身体优势作为球队的进攻支点和冲击对方防线之外,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和策应能力,回撤中后场拉开对手防线,制造空间给队友后上切入,甚至连进球重责也交由边锋或后上进攻球员分担,也因而导致前锋的进球产量下降。久而久之,天生的门前触觉和反应也会随之退化。
而随着年龄增长,速度和对抗能力的减退,更难适应今天攻守转换速率越来越快的比赛,尤其是在顶级联赛或在豪门球队效力的传统前锋。于是,转型成了这一批前锋球员生涯晚年的必经之路。让位给年轻一代,导致现今前锋球员的球龄(只计算担任前锋位置)比以往短,若想继续担任前锋,很多球员都会选择转会到次一级的联赛,例如范佩西和波多尔斯基当时从英超转投土耳其联赛。
【前场压迫为高大中锋带来冲击】
本特克、杰克逊·马丁内斯、曼祖基奇等禁区杀手在现今主流战术下,他们的发展前景大不如前。
例如2012-2015这几年间发挥出色的禁区杀手本特克(阿斯顿维拉)和杰克逊·马丁内斯(波尔图),却不约而同地因为适应不了新球队(本特克转至利物浦,杰克逊·马丁内斯来到马竞)的战术而表现失色,前者沦为替补,后者甚至选择提前离队他投。
一般身材高大的中锋懂得利用身体优势,在前场背身护球后再分球给队友,然后接应两侧传中力压对手攻门,又或接应长传,利用健硕的身躯阻挡对方球员后,起脚射门。但由于上述两人的脚下技术一般且不善于与队友作短传配合,打法上又依赖队友的传送,加上克洛普和西蒙尼主张非常严谨的前场压迫战术,两者在新球队里无论攻守两方面都显得格格不入,换句话说,两人的打法皆非主帅的心头好。
撇除前场压迫战术,高普也曾经刻意在面对实力稍弱的对手时使用本特克,希望通过进球让他重新建立信心。只可惜,经过数次门前错失良机,加上不断受到伤患困扰,连球员本人也显得急躁,甚至失去信心,最后在赛季结束后便会被球队卖走。
马德里竞技自2011年由西蒙尼执教后,便成为一支以稳守突击见称的球队,很多比赛的攻门机会比主攻球队为少,支援前锋的队员也不多,非常考验前锋的把握能力。当卖走了“最理想”的中锋迭戈·科斯塔后,西蒙尼一直在寻找替代品,但曼祖基奇和杰克逊·马丁内斯的表现都未能让西蒙尼满意。
2012-13赛季,曼祖基奇在海因克斯麾下踢出精彩的一个赛季,于前场不惜体力地进行逼抢,进攻时里贝里和罗本在左右两侧传中呼应,曼祖基奇在前场得到了充足的供应和队友的支援,踢起来自然得心应手。但随后转会到马竞,虽然只效力了一个赛季,能够打进20球对球迷和球队来说并不算是失败之作,也应该是成功的收购。但问题是考虑到西蒙尼的超高强度压迫打法会导致体力消耗,影响进攻,久而久之更会因肌肉劳损而容易受伤,加上曼珠在前场很多时都是单打独斗,最终选择离队(阿达·图兰也是基于以上原因离队)。来到意甲尤文图斯,曼祖基奇的确减少了体力消耗,但在更讲究防守的意大利足球环境下,前锋的发挥空间始终有限,很多时都是作为前场的支点,为另一前锋迪巴拉“开路”,进球数量也大幅度减少。
至于打法上需要队友支援的杰克逊·马丁内斯则是因为适应不了马竞的稳守突击和前场压迫战术,也跟不上队友节奏,导致很多时候在场上迷失方向,与队友连接不上,昔日的门前触觉渐渐消失,最终更提早转会至竞技水相对较弱的中超联赛。本以为马丁内斯可以像埃尔克森一样,与高拉特、郜林、郑龙等人在前线以短传渗透组织攻势,但奈何广州恒大这一次判断错误,杰克逊·马丁内斯并不是这类型的球员。
现代足球已经不再像以往,依靠高大中锋在禁区内冲顶作为进攻的主要手段,反之,利用中锋作为前场支点,为身后能传善射的灵活型进攻球员创造空间才是大势所趋。
【那么矮个子前锋的发展又如何?】
传统上,前锋未必是球队当中身体条件最好的一位,但只要射术了得、反应快、门前触觉敏锐,加上跑位灵活,便可以取得首发机会:莱因克尔、欧文、因扎吉,萨维奥拉。
现代足球盛行单箭头阵型,也对球员的个人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前锋必须具备背身控球的能力,然后等待队友后上接应。高大中锋当然是首选,但也有少数的矮个子球员能够站得住脚,例如特维斯和阿圭罗便经常利用敏捷的步伐,比对方防守球员快一步抢得先机,再利用扎实的下盘平衡身体,就算与中卫硬碰硬也未必处于下风。只不过,一些本来已经没有身体优势和个人技术一般的球员,在发展的路途上就比以往困难。
【小豌豆的等待】
短小精悍的小豌豆以跑位灵活和门前触觉敏锐见称,其看家本领就是接应两侧传中,在防守球员前一步撞射或冲顶攻门。另一方面,小豌豆的热血性格也深受球迷喜欢,就算是替补登场其表现也是充满激情。只可惜,小豌豆埃尔南德斯自弗格森将要退休起,到后来的莫耶斯时期和皇马的外借生涯,一直都只是替补之选,当中最大原因是身体条件不足以应付高强度的压迫。而在性格固执到极点,排阵极度执着,用人又充满偏见的范加尔手中,小豌豆更难得到认同。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转投崇尚进攻的德甲联赛后,小豌豆终于找回了状态。同样选用4-2-3-1阵型的勒沃库森,时任主帅施密特对于前锋的要求与范加尔有别,在小豌豆的周围布置多名进攻球员,为其提供充足的输,让小豌豆的精力集中在如何抢点进球。而当无球在脚的时候,单箭头球员则在前场不断跑动逼抢对手,寻找空间,为队友提供传球路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埃尔南德斯在当季打进了26个进球,为职业生涯最高纪录的一个赛季。
上述的三位高大中锋连同小豌豆埃尔南德斯,他们的经历正是现今足坛大部分前锋的写照:大球队未必再依赖传统禁区杀手作为进球的唯一武器。利物浦以踢法灵巧的伪9号菲尔米诺取代了本特克,拜仁以能够与队友打短传配合的全能中锋莱万多夫斯基取代曼祖基奇,马德里竞技以善于单打的格里兹曼取代杰克逊·马丁内斯。而且,前锋必须参与更多的逼抢工作和提升一对一个人能力,适者生存,否则只会被淘汰。
【传统前锋仍然有,但已不年轻】
伊布拉希莫维奇、本泽马、苏亚雷斯,算是较长时间能够在大球队站得住脚的射手,这与他们比较出众的射术有关。如果撇除“小动作”,迭戈·科斯塔是一位非常不错的、能够单打的中锋,控球后善于利用身位挡住对方,为自己创造空间突破,然后转身射门。吉鲁能够在球队有不错的上阵机会,主要得益于他懂得利用高大身躯卡位,为队友作二传支点。但这些前锋都已经超过30岁了,伊布甚至是奔四了。
【前锋的重要性被淡化已不是新鲜事】
50年代是前锋最受重视、最被依赖的年代,那时候的足球比赛会在前场放置多名前锋球员,实行“人多好办事”。60年代开始流行边卫后上助攻,更经常取得入球。70年代的全能足球,球员不再受位置局限,中后场球员在比赛过程中也能够以“前锋”身分出现。80年代出产了一批天才横溢的进攻中场,他们甚至是球队进球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普拉蒂尼在1984年欧洲杯以9个进球成为最佳射手,成为了一时佳话。90年代的双箭头阵型让前锋重新成为足坛焦点。00年代流行单箭头阵型,通过边锋内切增加进球分布点。
回顾足球历史,由其他位置球员争取进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重点是现代足球对于进球球员分布的重视程度比以往高,前锋不再是首选,因而形成进攻战术与以往有所不同。
前锋的重视程度被淡化,边锋能够担任前场多个位置的进攻多面手,于是成为现今足坛最受关注的一群,甚至是球队的核心人物,例如美斯(当然,梅西也常担任伪9号)、内马尔、C罗、阿扎尔、德布劳内、迪巴拉、罗伊斯……基于他们的活动范围并非主要在禁区内,因此并不归纳为传统前锋类别。
前锋,或许要等到下一场足球战术大改革才能重新成为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