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羽毛球:运动的起源
羽毛球运动的起源
羽毛球运动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起源于日本
相传羽毛球最早出现于14~15世纪时的日本,球拍是木制的,球用樱桃核插上羽毛制成。这种球由于球托是樱桃核,太重,球飞行速度太快,使得球的羽毛极易损坏,加之球的造价太高,所以是该项运动时兴了一阵子就慢慢消失了。
出现在印度
大约至18世纪时,印度的普那出现了一种与早年日本的羽毛球极相似的游戏,球用直径约6厘米的圆形硬纸板,中间插羽毛球制成(类似我国的毽子),板是木质的,玩法是两人相对站着,手执木板来回击球。
诞生在英国
现代羽毛球运动诞生于英国,大约在1800年左右,由网球派生而来。
我们可以注意到现今的羽毛球场地和网球场地仍非常相似。1870年,出现了用羽毛、软木做的球和穿弦的球拍。1873年,英国公爵鲍弗特在格拉斯哥郡伯明顿镇的庄园里进行了一次羽毛球游戏表演。从此,羽毛球运动便逐渐开展起来,“伯明顿”即成了羽毛球的名字,英文的写法是“Badminton”。那时的活动场地是葫芦形,两头宽中间窄,窄处挂网,直至1901年才改作长方形。
起初,羽毛球运动并没有一致进行的形式,羽毛球游戏刚兴起时,没有人数、分数和场地的限制,练习者只需要互相对击,现代羽毛球从伯明顿庄园开始,有了一定的分数、场地、人数限制,直到1875年,第一本写羽毛球规则的书在英国问世。当时的规则很简单,规定了场地呈长方形,中间挂网的高度,双方对击的要求,并没有单打,双打的区别。随着人们观赏水平的提高及技术。战术的发展,规则也随之变化,出现了单、双打场地区别及发球区的规定,发球得分及发球得分后的换区等规则,为了使比赛激烈、精彩,又规定了双方打满13平、14平(女子单打打成9平、10平)时要进行加分比赛。国际羽联正在制定新的规则,特别是对决胜局的比赛时间加以限制,力求使羽毛球比赛更加紧张激烈、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