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的“病因”不是懒
综合编译 赵婷婷
“为什么一提到工作或学习就犯困?”“为什么各项任务总是一拖再拖?”“为什么我这么懒?”许多人经常陷入拖延、自责的循环,想治疗拖延症,却无从下手。
拖延症的危害不容小觑。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临床心理学家弗雷德·约翰森及其团队在研究了3500多名大学生后发现,拖延症会导致进度落后、个人目标无法实现,还会危害身心健康,使人心理状态不佳、作息混乱、孤独感增加等。这项研究成果于2月初发表在美国《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版上。
“了解自己为何拖延,并学会应对拖延,是改变自身行为的唯一方法。”美国心理学家琳达·萨帕丁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说。
完美主义者和患得患失者
“拖延症患者通常是完美主义者。”美国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精神病学临床助理教授珍妮·依普告诉CNN,“完美主义者希望把所有事情都做到一丝不苟,如果没有好的计划,他们就会不知所措。”
患得患失者往往优柔寡断,希望在行动前得到他人的建议或保证。他们抵触变化,偏爱已知的有安全感的工作方式。
“无论是哪种类型,都可能因为害怕失败或被批评而迟迟不能开始。”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伊塔马·沙茨对CNN说。
沙茨建议,这类人要逐渐认识到“完美”是不现实的,可以尝试用“足够好”来代替,允许自己犯错误。然后,给自己规定完成任务的截止时间,并坚持下去。
梦想家
萨帕丁在《如何在数字时代打败拖延症》一书中介绍称,“梦想家”型拖延者经常有一些有趣且新颖的想法,但他们不愿意面对把想法变为现实过程中的琐事和难题。
或许这些“梦想家”认为“命运会安排好一切”,觉得积极主动、提高效率是没有必要的。
依普称,梦想家和完美主义者有相似之处,总是想要达到更好的目标。针对此类人群,她给出的建议是“训练自己区分梦想和目标”。首先,可以用6个问题把目标具体化:什么、何时、何地、谁、为什么、如何。其次,将“很快”或“某一天”这类模糊的词语改为具体时间。把计划写成时间表,具体说明每一步。最后,严格按照时间表执行。
悲观主义者
CNN称,一些人倾向于按照他人的期望或要求看待生活。这种悲观主义削弱了他们完成任务的动力。
“如果你有这种心态,就要找到积极的方法控制情绪。”沙茨说,“主动采取行动而不只是做出反应,尝试与团队或主管合作而不是对抗。”
依普分析,很多人不觉得自己有能力与“权威人物”对话,或是不相信进行这些对话会带来任何好处或积极的结果。她建议,“如果有什么事让你觉得不舒服,与其消极地对待它,不如承认什么是有效的或无效的,然后与给你布置任务的人沟通。”
治愈拖延症并非易事。“他们(拖延症患者)的自我意识非常脆弱,一想到做某件事会失败就会认为自己毫无价值。”纽约市心理治疗师肖恩·格罗弗告诉CNN。
沙茨建议,如果遇到这类问题,人们可以尝试向心理学家寻求帮助。
“把你的工作可视化。”依普表示,“如果你能在头脑中描绘出自己完成(一项任务)的场景,它就会变得更容易实现。因为你知道自己可以克服拖延,完成它。”
“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取决于自己的信念。”依普说,“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你就可以。如果怀疑自己,就会面临失败。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