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在以前叫什么?中医是怎么治疗好这个病的呢?
“慢性乙型肝炎”为西医病名。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则根据其临床表现,把慢性乙型肝炎归属于中医的肝郁、胁痛、黄痘、癥积、疫毒等病证范畴。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是多方面的,综合古代文献,概括其病因为“毒邪”说、“杂气”说、“肝郁”说、“正虚”说、“瘀血说”等多种学说。
1、毒邪学说:湿热毒邪内侵是慢性肝炎的根本原因。湿热毒邪为患,壅滞于肝,则肝失疏泄,留阻于脾,则脾失健运。湿热较盛,则病毒复制活跃,ALT明显升高,甚至血清胆红素升高。
2、 “杂气”说:按照中医学的“三因致病”理论,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既不属于外感六淫,亦不符合内伤七情。乙型肝炎具有传染性、但无明显流行性,发病既不同于温热病的卫气营血的传变,亦不同于湿温病的上、中、下三焦的传变。但乙型肝炎的发病确实有由气及血、由阳及阴、由中焦到下焦,甚至耗血、动血的演变过程。可以说是属于广义的“温病”范畴。其病因符合吴又可《瘟疫论》中“杂气”致病的范畴。
3、肝郁学说:肝主疏泄,喜条达,肝郁则为病,肝气郁结是乙型肝炎的基本病机。肝郁而气有余,横溢脾土则为肝郁脾湿;肝气犯胃则肝胃不和。大多数乙型肝炎患者长期表现为肝区不适、乏力、纳差、嗳气腹胀,大便不爽、脉弦等肝脾胃病证。
4、正虚学说:正气虚衰,不足以抗御病邪,故而发病。正虚有三:一是脾虚,中土实则元气充,中土虚则肝木乘之,湿邪内阻,困扰脾阳则毒邪难除;二是肾虚,湿重伤阳,久病及肾,肾之精气亏损则免疫功能低下,元气不足则久病迁延;三是肝阴虚,肝藏血,体阴而用阳,邪毒外因肝脏,阴血暗耗,或肾虚精亏,肝体失养。
5、瘀血说:湿热壅遏,脉络阻滞;肝失疏泄,血行不畅;脾不统摄,血失常道;肾气亏损,不足以温煦推动血脉,皆可导致瘀血阻滞。乙型肝炎多存在微循环灌注不足,血细胞黏附聚集现象和肝纤维化改变,都是脉络瘀阻的基本特征。
其实,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不可拘泥于一端。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可概括为毒侵、正虚、气郁、血阻四个方面。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正气不扶则毒邪难去,毒邪不去则正气难扶;郁不解则血难通,血不行则气必滞。现代医学认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存在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免疫功能的紊乱或低下是发病的关键所在,微循环障碍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多因学说的观点与现代医学对乙型肝炎的认识是相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