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考城管,浙大医学硕士卖面包,他们的书是不是白读了
现在当一名城管,能有多难(卷)?
前段时间,北京市朝阳区公布了2022年公考拟录用人员名单。在这份名单中,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硕士,也有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海归,甚至还有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博士报考城市管理执法岗
全社会对所谓「高学历,低就业」现象的讨论一直不曾停歇。远到北大陆步轩卖猪肉,近到清北硕士做房产中介,985、211毕业生去卷烟厂做操作工。不少人认为,这种“错配”是对人才以及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当下文凭贬值、学历内卷的缩影。
但在很多名校生自己看来,事实并非如此。
北大中文系硕士毕业的98年女生慌慌,在初入职场五个月后,选择了裸辞去寺庙里上班。在接受三联生活实验室采访时,她为自己的决定起了个很酷的名字:从今以后,我的老板是法师。
从「佛系青年」到「佛的青年」
当慌慌告诉妈妈自己要去寺庙里上班的决定时,家里人并没有反对,只是问她去寺庙里能做什么工作。
慌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某头部新媒体平台任内容策划。本以为一份专业对口且喜欢的工作,应该会有不错的发展和体验,但现实却给她好好上了一课。
对于这份工作,慌慌如此总结:
慌慌对作品有自己的追求和坚持,但这种坚持格外脆弱。在甲方面前,她只能任凭差遣,指哪打哪。每天不知所以的忙碌,大量无意义的加班,很快让慌慌陷入迷茫。熬了不到半年,慌慌终于决定“提笔跑路”。
类似的情况,是不少年轻人正在面对的困境。他们对工作的诉求不只是维持生存,他们还试图从工作中获得价值感、成就感,而现实往往给不了年轻人他们想要的。在内心理想和残酷现实的挤压中,年轻人不断挣扎,试图为自己找一条出路。
在告别聚会后的第二天,慌慌踏上列车前往下一站——寺庙,正式从「佛系青年」变成了「佛的青年」,负责寺庙里的杂志编辑工作,杂志每三个月出一刊,不对外发行。
拥有最大程度的创作自由,不用被迫熬夜加班,生活也不再被工作占满,这份新工作让慌慌感到满意,“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
慌慌说,接下来她想在这里好好调整下个人状态,希望进入一种比较持续的写作状态。
基层不代表底层,普通不意味平庸
不论是慌慌,还是报考城管的北大原子核物理博士,只要类似的新闻出现,总会有一部分人表示“惋惜”,认为“以他们的才华,完全可以找到也应该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还有一部分人则会“指责”,觉得浪费了教育资源。
大材小用,是高学历名校生选择普通工作最易受到诟病的点。但此时,我们不禁要问:基层就代表底层,普通工作就代表低价值吗?
前段时间,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的美术老师赵涛,在社交平台上火了一把。起因是有网友翻出了他去年发布的一则课堂上自我介绍的视频。
视频内容可谓是全程高能:高考状元、会装修设计、出版过字帖,办过个人画展、斯诺克教练、旅游达人、羽毛球冠军、夹娃娃机高手、擅长各种绘画、书法、雕塑、印章 …
很多人被这位浑身上下每个毛孔都是技能的美术老师圈粉了,纷纷表示这才是真正的人类高质量男性。
2003年,来自甘肃张掖的赵涛以专业课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大学。因小时候父母对他说过“你适合当老师”的话,于是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做一名美术老师。
赵涛认为,老师不仅教知识,更是教学生做人。老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很重要,一个正能量积极乐观向上的老师,可以感染孩子的生活态度。
赵涛希望通过这种自我介绍的方式,rang让学生们能看到生活的多样和精彩,继而心生向往,努力去感受那样的生活。
正如有些网友说的那样:这位老师看似在展示自己,实际是引导孩子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小朋友的心里埋下热爱生活的种子。
在赵涛的社交账号上,该视频有着近20万条留言,获赞最高的一条留言是:看过世界的老师,才能把世界交给学生。
虽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美术老师,但拥有这样的老师是教育的幸运,是学生的幸运,他正在悄然改变很多孩子的命运。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名校毕业生纷纷选择进入中小学校园,成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有人认为这是学历严重内卷,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高学历人才的加入,教师队伍正在越来越专业化精英化,无论是工作效率还是方式方法,都在不断改善。这样的改变并不仅仅存在于教师行业,几乎所有行业都是如此。
以名校生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认知,即使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同样未来可期。所以与其惋惜批判,我们不如心怀期待,期待这些名校生们发挥鲶鱼效应,将原本的沉寂和平庸打破,期待他们在基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做出不一般的成绩。
职场路漫漫,敢于从山脚处出发而志在一览众山小的年轻人,更值得我们点赞。
尊重并珍惜“职业自由”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什么是好工作是有「定义」的。
在父母看来,好工作是稳定,是教师医生国企当兵公务员;后来我们认为,好工作是高薪,是金融和互联网。
这样的「定义」限制了年轻人的专业选择和职业方向,高分必须选择这几个专业,高学历必须从事这几个岗位;也为生活定下了主基调,弥漫在当今职场上的焦虑情绪,与这样的定义脱不开关系。
在定义的指导下,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成功,却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曾经的浙大医学硕士,现在的面包店老板黄晓斌也迷失过。从小到大,黄晓斌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他当年的高考成绩之高,可以达到各大名校专业任选的程度。
黄晓斌想选食品工程专业,因为从小就对美食有独特的爱好。但在家里人的劝说下,黄晓斌最终选择填报浙江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硕连读七年制。虽然并不是自己最喜欢的专业,但黄晓斌的成绩还是一如既往的优异,各种奖学金拿到手软。
不过,就在硕士毕业之际,黄晓斌做出了一个令绝大多数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放弃学了七年的专业,放弃留学海外深造的机会,选择开一家面包店。
他的导师不理解,父母更不理解,黄晓斌解释道:“我读研时非常开心,但不能让「研究生」这件事成为我日后不开心的缘由。”
弃医从商的黄晓斌现在看也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经营的两家面包店并不怎么赚钱。但黄晓斌说,面包是自己喜欢的,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五彩斑斓。他是快乐的。
人民日报在报道黄晓斌的故事时,用的标题是《看浙大医学硕士卖面包,不妨摘掉标签》。
既能去互联网大厂卷,又能去寺庙里调整状态,既能穿上白大褂治病救人,又能套上厨师服捣鼓美食,这样的不被定义,这样的职业自由,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
进步体现在两点:一是求异,每个人有意识和权利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只遵从同一种价值观;二是容异,尊重他人的选择,不论这样的选择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期。
前北大校长许智宏教授说:北大学生可以做国家主席,可以做科学家,也可以卖猪肉。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结尾写道: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们高兴地看到,当我们现在再谈论起“博士当城管,清华做保姆”的时候,有越来越多的人尝试抛开成功而是从尊重个人选择的角度看待问题。
最后,祝每个职场人都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机会,都有成就职业梦想的路径,都有不被定义的勇气。
「职业自由」,值得我们每个人尊重并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