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确定真的已经完全理解了,英语音标中的重音符号和次重音符号,向你传达了怎样的音调、响度和时长信息了吗?
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是介绍英语音标中的重音和次重音符号的,视频中的视觉效果虽然做的光鲜亮丽,但让人感到非常闹心的是,里面讲解的内容却是错的稀里哗啦,让人无语。
这也反映出了我看到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
很多自称“英语达人”的培训机构和个人,实际上都是在拿英语当噱头,靠营销拉人头赚钱,根本就不是在教英语,而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尤其是给孩子报班的家长),也无力分辨出孰对孰错,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交了智商税。
这种情况体现在英语语音的学习上,就是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学习了英语语音(其实仅仅是学了音标里的几个元辅音的符号,而那只是语音知识的一小部分)多年,却只能去读一个音节的单词(一个音节的读的都是满口中国腔,甚至能够听出户籍所在地的县级行政区划),当单词的音标中有重音记号和次重音记号参与时,连两个音节的单词都不知道应当怎么去读。
举个例子,两个音节组成的音标[bæ kɪt],当有重音和次重音记号参与时,有出现下述5种情况的可能性(这个音标当中必须要加一个重音符号,本文后面会讲述原因),如下图所示:(出于美观和方便的考虑,本文中是用中括号“[]”,而不采用双斜线“//”,来标记音标的起始位置)
我相信这篇文章的读者中,很少有几个人看到上面的图片,就立刻能准确地告诉我在每一种情况下,这两个音节的响度、音调和时长是如何变化的,以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平时读单词的时候,上图中这5种语调模式的单词,却是随处可见,例如:
更可笑的是,在我上面提到的那个所谓“介绍重音和次重音符号”的视频里,一开头就告诉我:两个音节的单词,有两种可能性,就是在前一个音节或者后一个音节加上重音符号。该视频的截图如下所示:
我就觉得非常费解,两个音节,两种符号,都不需要用高中的排列组合知识,你就掰手指头算,也不能给我数出两种来吧?整个视频,通篇都是这种低级错误,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这个视频是不懂英语的广告公司做出来的。
此外,上面我举出的这个例子,还只是两个音节的情况,英语中一个单词的音节数,多的时候有八九个,加上重音符号和次重音符号的参与,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更是复杂多样了,可以看看下图中的例子:(上文中两个音节的五种情况,以及此处的例子,在本文的第七项内容中,会逐个地进行分析)
(注:上图中需要读者注意一下的是,本文中的音标后面带“(美)”或“(英)”的,表示标记的是该单词对应的美式发音或英式发音,而对于美式发音中的卷舌元音,我们在音标中用符号“ʳ”,标记在对应元音的右上角来表示)
因此,我专门写了这篇关于英语语调(本文中的“语调”,包括单词中各个音节的响度、音调和时长三个方面的问题,下同)的文章。
一方面,它是对本人视频课程《英语音标发音教程》(所有内容完全免费和公开),中的第13课(共三段视频,B站链接为:第13课 音节的音调和响度(视频1),第13课 音节的音调和响度(视频2),第13课 音节的音调和响度(视频3))、第14课(共两段视频,B站链接为:第14课 音节的分组与时长(视频1),第14课 音节的分组与时长(视频2))及第16课视频2(B站链接为:第16课 语音语调复习及成音节(视频2))的内容,进行的书面总结和知识点的扩充,以方便视频的观看者学习。
当然了,先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也可以前往上述视频链接的地址,配合教学视频去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内容。
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详细给大家讲解一下英语音标中重音和次重音符号的用法和含义,因为只有真正把它搞懂了,才能够摆脱学习了英语音标多年,却只能读单音节单词的尴尬境地。
不过,在开始正式的学习内容之前,通过下面的第一项内容,我们先去了解一下与英语单词的“读法”有关的小知识:
第一项内容:在讲解音标中的重音符号和次重音符号的含义之前,读者必须先知道的一件事情,就是从音调(也称“声调”)上讲,英语的单词是存在很多种读法的,并且每一种读法都不会影响单词的意思,这一点和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在汉语中,一个汉字正常来说声调是固定的(当然,比如在唱歌的时候,声调肯定是和字典中所标注的声调是不同的),比如“水饺”这个词的声调,是“三声”和“三声”,而“睡觉”这个词的声调,是“四声”和“四声”,如果你去饭馆吃饭的时候,把两者的声调给搞混了,意思就不对了。
但是,在英语中却不是这样,每一个单词,从音调上来看,可以有几十种不同的读法,并且各种读法都不会改变单词的意思,只会在单词的感情色彩等方面产生影响。
在这几十种读法当中,基本的读法有三种,它们是:降调读法、升调读法和平调读法,其他的读法都是在这三种基本读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并且这三种读法中的降调读法,是最主要的,也是英语单词和字母的默认读法。
比如,yes这个单词(不要告诉我,你不知道这个单词的意思),我们在网上查金山词霸或者有道词典的时候,默认给你提供的读音(有声朗读),使用的是降调读法(类似汉语的4声),这是最基本的,也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读法。
但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有人突然从背后叫你名字,你很惊讶地去回应对方,这时候yes会使用升调读法(类似汉语的2声),表示一种回应;
此外,如果老板让你明天加班,你不愿意去但又必须答应,这时yes会使用平调读法(类似汉语的1声),表示一种无奈。而在这三种读法当中,yes的意思不会发生任何改变,只是改变了感情色彩,具体如下图所示:
此外,当这三种基本读法中的声调组合起来,就会形成几十种派生读法,用来表达丰富的感情色彩。
比如,连续两个降调组合在一起,会形成低降调读法;连续两个升调组合在一起,会形成高升调读法;一个升调和一个降调组合在一起,形成升降调读法等等,具体如下图所示(上述基本读法和派生读法朗读的例子,大家可以看一下本人视频课程中第13课视频2(B站链接为:第13课 音节的音调和响度(视频2))中的内容,这里对派生读法不进行讨论):
所以,我们分析重音和次重音符号在音标中的语调含义时,第一件事就是需要知道,是在哪一种读法下来进行讨论的,因为在每一种读法下,它们所引起的声调的变化都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网上有很多文章或者视频,一上来就告诉你,重读音节应该几声,非重读音节应该几声的,实际上全是在耍流氓。
由于本文的篇幅有限,并且降调读法又是一个单词或者字母的默认读法,所以本文中基本只是去分析降调读法下,重音符号和次重音符号,所引起的语调方面的变化(仅在涉及到的情况下,会简单介绍其他读法的相关内容),如果读者在看完本文后,对各种读法的语调变化都非常感兴趣,可以通过知网等途径去检索一下其他读法的相关知识。
好了,介绍完“读法”的小知识之后,下面的第二至第七项的内容,就是正式的课程了,其中具体包括:重音和次重音符号的基础知识(第二项内容)、音节响度的知识(第三项内容)、音节音调的知识(第四项内容)、音节分组和时长的知识(第五项内容)、四种分组模式的知识(第六项内容)以及音标的语调分析举例(第七项内容):
第二项内容:在重音符号和次重音符号的基础知识方面,我们主要应该知道音标中出现的这两种记号,实际上将音节分成了三个种类,即“两个符号,三种音节”,并且要知道单词音标中的“调核”以及“音调走势示意图”是什么。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的是,重音符号和次重音符号,在音标当中是标记在音节的哪个位置上的。
可能有的读者会说:这很容易啊,重音记号是标记在一个音节的左上角,而次重音记号是标记在一个音节的左下角,从音标当中一眼就能看出来啊,这有什么好说的呢?
实际上,这种定义一来并不周全(没有说明单音节单词的情况),二来细心的读者可能还会发现,这里所说的“音节”,存在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教材或网络资料给出的音标当中,重音记号和次重音记号分隔出来的音节,与我们实际读单词时断出来的音节不符,如下图所示:
另一个问题是,即使是重音记号和次重音记号标记在了音节的开头,那么音标中的一个音节应该在什么地方结束呢?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的例子:
从逻辑关系上讲,上面这两个问题,其实应该是我们在学习重音符号和次重音符号之前就已经解决的,也就是说:
应该是在音标中的每个音节(音标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情况下),都已经按照单词真实的读音进行了准确分割(分割出音节的开始和结束)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够在相应音节的左上方标记重音符号,而在左下方标记次重音符号。
如何准确、合理地将单词的音标拆分成一个个的音节(注意:是对音标进行音节的划分,而不是根据音标拆分单词),是音标的“拆分法”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拆分法又分为“实际拆分法”和“均衡拆分法”两个种类。
对“拆分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下本人《英语音标发音教程》视频中第20课(共两段视频,B站链接为:第20课 单词音标的拆分(一)(视频1)和第20课 单词音标的拆分(一)(视频2))和第23课视频3(B站链接为:第23课 语言连锁规则初步及单词音标的拆分(二)(视频3))中的内容,里面有非常详细的分析,但这方面的知识,不属于这篇文章的讨论范围。
因此,本文中出现多个音节的音标时,都会先使用拆分法(具体使用的是“均衡拆分法”,因为拆分法不止一种,故读者如看到有些材料中的拆分结果与本文不一致,也是正常的),将其拆分为一个个的音节,并且在音节之间用空格隔开,然后再加上相应的重音或次重音记号,以方便大家阅读,具体形式如下图所示:
其次,所谓“两个符号,三种音节”,是说英语单词的音标,因为重音和次重音符号的参与,其中的音节被分成了三个种类,分别是重读音节、次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也叫弱读音节)。
第一类音节,叫做重读音节,也就是左上角标记(显式或隐式进行标记)了重音记号的音节,具体来说这种音节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显式地在音节的左上方标记出重音记号“ ”,也就是一个单词的音标当中,如果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音节,若一个音节的左上方有明确标记出来的重音记号,这个音节就是重读音节。这种情况比较好理解,下面图片中的音标,都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隐式地在音节中标记重音记号,它针对的是单音节的单词,也就是说在单音节单词中,唯一的一个音节是重读音节,但并不显式地标记出重音记号来。
由于英语要求每个单词中,至少要有一个重读音节(原因在本文后面介绍“调核”的时候,会进行讲解),那么对于单音节单词,它只有一个音节,所以这个音节必定是重读音节。
但是,若按照上面第一种情况的逻辑,则需要在每个单词音标的前面加上一个重音记号,可对于一眼就能看出来是重读音节的单词,这样做既麻烦又没有必要。
因此,对于单音节的单词,英语的音标中规定:在这唯一一个音节的前面,省略掉重音记号,但它重读的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重读音节。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单音节单词中,是用一种隐式标记的方法,来注明音标中的重读音节,具体例子如下图所示:
此外,虽然英语的单词中要求必须有一个重读音节,但是对上限没有要求,一个单词中可以有多个重音记号标记的重读音节,甚至一个单词中所有的音节都是重读音节也是可以的,比如下面的例子:
第二类音节,叫做次重读音节,也就是左下角标记了次重音记号“ ˌ ”的音节。次重读音节出现的情况相对比较简单,就是必须在音标的左下角明确地标记出来,不存在隐式标记的情况,比如:
第三类音节,叫做非重读音节(或者叫弱读音节),就是除了单音节单词以外(强调一下,前面已经说了,单音节单词隐式地标记为了重读音节),在音标中没有标重音记号或者次重音记号的音节,比如;
此外,在保证单词中存在一个重读音节的前提下,次重读音节或者非重读音节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可以出现一个,也可以出现多个,没有什么特别的限制,比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例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片,对音节的种类、各种音节在单词音标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各种音节在单词音标中的数量要求,进行一下总结:
再次,除了上述音节分类的知识之外,我们还需要简单讲解一下“调核”和“音调走势示意图”的相关知识,这样大家在看本文后面的内容时,才能够更好地理解。
第一个问题:单词音标中的“调核”到底是什么呢?
正常来说,它指的是:单词音标从后往前数,遇到的第一个重读音节(也就是显式或隐式带有重音符号的音节),我们把这个音节叫做“单词音标的调核”,前面图2-9中,三个单词的音标,其调核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调核”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性质,就是:当我们用某种读法朗读单词时,从“调核”所在的音节开始,直到单词结束的所有音节,其音调的走势必须与该读法的音调走势相符,也就是说,用这一部分音节来体现该种读法的特点。
举个例子,在降调读法下,我们在读单词时,必须将单词的音调降低下来,我们可以用调核的知识,来分析一下下面的两个单词:
对于第一个单词bay,它是一个单音节单词,从后面往前来看,遇到的第一个音节就是重读音节(调核),而从调核开始到最后,也只有这么一个音节。
那么,为了体现出降调读法的特点,这个音节只能读成类似汉语的4声(这里的数字“4”和下面将出现的数字“1”、“0”等,实际上是“音调辅助记号”,后面我们会做详细的介绍),也就是声调要一降到底(下图中用符号“\”来表示),直接结束整个单词,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表示声调:
对于第二个单词zebra,它的音标由两个音节组成,从后面往前看,遇到的第二个音节才是重读音节(调核),那么从调核开始到最后,有两个音节。
对于这种从调核到单词音标结尾不止一个音节的情况,降调读法下的处理方法是“逐步降调”,具体来说就是:
调核所在的音节读成类似汉语的1声,然后对于后面的音节,音高要顺着往下降低,并读成类似汉语的轻声(下图中用数字“0”来表示,并用符号“·”来表示这种声调走势),所以zebra整体的声调变化,与汉语“妈妈”(前一个音节一声,后一个音节轻声)的声调变化相似,具体示意图如下: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展示这两个单词在升调读法下的音调走势(由于本文篇幅的问题,我们不对其进行任何分析,读者知道即可):
第二个问题:单词音标中的“音调走势示意图”又是什么呢?
我们说,像上面的图2-13、2-14和2-15中这样,用折线(如图中“4”声和“1”声等对应的线段)和点(表示轻声,数字用“0”表示)以及它们之间的位置变化,来表示音节内部及音节之间声调走势,以及音节之间音高变化的示意图,叫做音调走势示意图。
因为它不仅能够让我们看清楚单个音节内部的音调走势,还能够看到音节之间音高相对位置的变化,所以在分析音标的音调时非常有用,后面我们会经常用到它。
最后,看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还会问,为什么前面要说“正常来说”,是通过上面的方法来确定单词音标的“调核”,那什么是“不正常”呢?
实际上,按照上面的方法确立的调核,叫做“自然调核”,这是在读单词的人没有刻意需要强调单词中某个音节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出现的调核,所以称其为“自然调核”,即上面的图片2-11和2-12中,标记的都是自然调核。
但是,当读单词的人需要刻意强调单词中的某个音节时,可以自行改变单词中调核的位置,这种人为确定出来的调核,叫做“标记调核”。
对调核分类的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去知网或相关学术网站检索一下,但本文当中使用“调核”一词时,指的就是“自然调核”,而不会对“标记调核”做任何讨论。
因此,将“调核”的知识讲解完毕后,我们就可以从调核的角度,来对单词音标中必须出现一个重音符号的问题,进行解释了:
如果一个单词当中没有重音记号,也就没了重读音节(单音节单词不是没有重音符号,只是没有显式地写出来,我再强调一遍)和“调核”,即把标记读法特点的部分给删除了,也就不知道该用什么调来读单词了(如上面的单词zebra,去掉重音记号,任何一种读法都读不出来),这也就是单词中为什么不能没有重读音节的原因。
有了上面关于音节分类、调核和音调走势示意图的知识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了,首先来解决一下音节响度的问题:
第三项内容:在音节响度的知识方面,我们需要知道非重读音节、次重读音节和重读音节,在响度上呈现出三个级别、阶梯式增加的情况,也就是“响度分级”的问题。
相信读者们在初中二年级(准确地说是二年级上学期)的物理课上,都学习过声音产生的原理、以及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等基础的物理知识。
如果因为时间久远,有的读者已经忘记了,可以认真看一下本人视频课程中第13课视频1(B站链接为:第13课 音节的音调和响度(视频1))中的内容,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讲解,故此处及本文后面用到相关知识时,只做简单的介绍,不再进行具体的讲解。
我们知道,声音是由声源的振动所产生的,而衡量振动强弱(也就是声音大小)的物理量是响度,响度的单位是分贝(英文是db,用来纪念伟大的物理学家贝尔)。响度越大,声音也就越大,分贝数也就越高。比如10分贝的声音,在响度上就要大于5分贝的声音。
那么我们在说英语的时候,对待这三个不同种类的音节,是如何确定它们各自的响度的呢?
首先,我们在朗读单词或者用英语与别人交流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根据自己声带的条件、听众的远近及数量,以及周围的噪音情况等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统一的称为“背景因素”),去确定一个基本的响度(比如6分贝),在没有重音或次重音符号,把音节标记为重读或次重读的时候,我们用这个基本的响度来发声,也就是说我们会用它来读非重读音节;
其次,当一个音节被标记上次重音符号,也就是遇到次重读音节时,我们会在上面这个基本的响度的基础之上,提升一个级别(比如增加2分贝,也就是从6分贝变为了8分贝),并用这个级别的响度来读次重读音节;
最后,当一个音节被标记上重音符号,也就是遇到重读音节时,我们会再提升一个级别(比如再增加2分贝,也就是从8分贝变为了10分贝),并用这个级别的响度来读重读音节。
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响度分级”问题。
在背景因素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上面所说的“基本的响度”以及提升后的两个级别的响度,都是相对保持稳定的,当然,具体的响度数值及各个级别间的差值,不一定和上面举例中的数值一样。
因此,为了能够表明上述响度之间阶梯式增加的关系,并且能够把它体现在记音符号上,好让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出这种差别,我们可以引入“三个级别响度”的概念,以及“响度辅助记号”的概念,来将音标中的响度信息单独提取出来,具体为:
一来,我们将非重读音节的响度,称之为“基本响度”,表示它处在音节响度的最底一层,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基本的响度”,对于这种响度的音节,我们不在音标的下方做任何额外的标记;
二来,将次重读音节的响度,称之为“一级响度”,表示相对于基本响度提升了一个响度等级,并且引入对应的响度辅助记号“‹”,把它标记在次重读音节的下方;
三来,将重读音节的响度,称之为“二级响度”,表示相对于一级响度又提升了一个响度等级,并且引入对应的响度辅助记号“«”,把它标记在重读音节的下方。
因此,在单词音标中添加了上述两种响度辅助记号之后,我们可以将其记成如下图所示的形式:
按照上述规则引入响度辅助记号后,我们就可以将音标中音节的响度信息,用单独的记音符号分离出来了,也就是说当我们在音标下方标记出响度辅助记号之后,重音记号和次重音记号在音节响度方面的影响就分析完毕了,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片来对“响度分级问题”,也就是三种音节与三个级别响度的对应关系,进行一下总结: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里虽然是以降调读法为例进行的讨论,但是“响度分级”的知识,是在各种读法下都是通用的,因为在各个调式的读法中,存在变化的是音调,而各个音节响度的级别,并不随着单词读法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因此,无论是在什么读法下,也无论一个音标中有多少个重音和次重音符号,确定音节响度的方法,只有“响度分级”这一条规则,故相对于下面要说的音调问题而言,响度问题比较简单。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已经把重音和次重音符号,对音节产生的三个方面的影响(响度、音调和时长)中的第一个方面分析完了,下面我们来分析第二个问题,也就是“音调”的问题:
第四项内容:在音节音调的知识方面,我们需要知道在降调读法下,单词的音节可能出现类似汉语的四声(“4”),一声(“1”),轻声(“0”)和三声(“3”),并且单词中重音符号和次重音符号的出现,从后往前倾向于呈周期性的变化。
我们这里的分析过程,从只有一个音节的音标开始,然后从后往前逐渐地增加音标中音节的个数,分六步来看一下随着音节数目的增加,单词的音节都可能出现哪些声调,以及重音符号和次重音符号是如何有规律地变化的。(这里的分析过程在本人视频教程中的第14课视频1中,B站链接为:第14课 音节的分组与时长(视频1) ,建议大家参照视频中的内容来学习)
对于此处所进行的分析,有三点需要事先说明的地方:
一是,这里讨论音节音调的时候,全部是在“降调读法”之下进行的,如果换成其他的读法,各个音节的音调就会与这里的分析结果不一样,读者需要注意一下;
二是,为了简化问题,并能够让我们专注于研究音调变化的规律性,分析过程中所例举的音标,均不再提供对应的英语单词;
三是,对于每一个音标,我们都从其响度(虽然响度问题前面已经讨论过了)、音调和音调走势示意图,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分析的更加全面。
好了,说了这么多,大家还是需要有点耐心,让我们从最简单的音标开始,由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地来进行分析:
第一步,我们从只有一个音节的情况来开始“三步曲”式的分析,比如音标[kɪt]。
首先,从响度上来看,前面说过只有一个音节的音标都是重读音节,我们直接就可以判断这个音节是二级响度,并且可以把二级响度的辅助记号“«”标记在音标的下面,这样响度问题也就分析完毕了,具体如下图中的表格所示(为了标记清楚起见,我们用四行两列的表格来表示,并随着分析的深入,不断地填入相应的分析结果):
其次,从音调上来看,这种只有一个音节的音标,在前面介绍“调核”的时候已经说过了,它的声调要“一降到底”,也就是类似汉语的“四声”。
这里我们可以再引入一种辅助记号,就像前面引入的“响度辅助记号”一样,我们引入“音调辅助记号”(其实就是阿拉伯数字,上图中也已经留出了相应的分析位置),用它把音节当中的音调信息单独分离出来,标记在音标的上方。
例如,在这里需要引入的一个音调辅助记号是数字“4”,用来表示类似汉语“四声”的降调(后面还会陆续引入不同的数字,用来表示各种声调),并把它写在音标的上方,这样就能够独立而清楚地看到这个音节的音调了,具体如下图所示:
再次,从音调走势示意图上来看,我们用向下的斜线“\”表示4声降调的音调走势,并且把它单独地标记在带有辅助记号的音标的下面,具体如下图所示:
这样,对于只有一个音节的音标,我们“三步曲”式的分析就做完了,可以增加音节的长度来继续进行分析了:
第二步,我们在这个音节的前面增加一个音节,比如我们增加音标[bæ],这样一来,上面的音标就变成了[bæ kɪt],由两个音节组成。
但是,仅仅这样来书写音标是错误的!
在前面讨论“调核”问题的时候,我们已经说过了,两个及两个以上音节的音标,必须要显式地在音标的某一个音节上标出重音符号,否则就是音标标记出现了错误。
实际上,上面这个双音节的音标,就是本文开头所例举的,两个音节的音标加入重音和次重音符号后,可能产生哪些情况的例子。在这里,我们暂且只讨论加入一个重音记号会产生哪些可能性,待我们讲解完第六项内容“分组模式”的知识之后,在本文第七项内容中,再来处理其他的可能情况。
因此,如果只添加一个重音符号,有两种可能性,具体如下图所示,我们要分情况进行讨论:
对于第一种情况:[bæ kɪt],如上图所示,其实我们是把重音符号从后往前,放到第一个音节的前面。
首先,从响度上看,倒数第一个音节[kɪt]前面有重音记号,所以这个音节是二级响度,需要在音标的下方标记出二级响度的辅助记号“«”;
而倒数第二个音节[bæ]的上面,没有标注重音记号或者次重音记号,所以它是基本响度,我们不必在音标的下面再标记任何响度辅助记号,这样响度问题也就解决完了,具体如下图所示:
其次,从音调上看,倒数第一个音节上有重音记号,它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调核”,因此倒数第一个音节类似汉语的“四声”,这和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只有一个音节的情况是一样的,但是倒数第二个音节的音调情况,我们前面却没有讨论过,这里需要重点说一下。
在英语当中,如果单词打头的音节(在这里,就是倒数的第二个音节)是一个非重读音节(后面我们会讲,单词一开头是非重读音节的,只能出现一个,而不允许连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那么这个非重读音节内部的音调走势是:
起调之后,声调先是要下降,下降之后略微平走,然后再将声调拉回到起调的音高略高的位置,具体如下图所示:
这种音调的走势,非常类似于我们汉语的“三声”。
关于汉语拼音各种声调的音调走势,这里就不进行详细地讨论了,具体读者可以看一下本人视频课程中第13课视频2(B站链接的地址为:第13课 音节的音调和响度(视频2))中的相关内容,我们只对涉及到的汉语“三声”的实际音调走势问题,简单说明一下。
虽然我们在写汉语拼音“三声”的时候,将音调的走势简写为“先下后上”的折线“˅”,但实际上汉语拼音三声的走势是“先下,再平,然后向上高挑”(类似平底锅加把手的剖面图的形状),具体如下图所示:
而英语中上述非重读音节的音调变化,和汉语的“三声”基本是一致的,唯一有点差别的地方,是英语中最后的上挑,没有汉语的“三声”那么高。因此,我们发音的时候,可以按照汉语的“三声”来发,但挑回到起调的音高略高一点就可以了。
这里我们在音调辅助记号中,引入数字“3”,用来表示上述类似汉语“三声”的音调,同样把它写在音标的上方,这样这种声调的变化也就从音标中提取出来了,这两个音节添加音调辅助记号,具体如下图所示:
再次,从音调走势示意图上来看,我们引入一个“先斜下,再平,再斜上”的折线,来简化地表示上述音调辅助记号“3”的音调走势。并且,在第一个音节声调“3”结束之后,几乎是音高持平地开始声调“4”的降调,所以我们可以用下图,来完整的标记出这两个音节的响度和音调(走势):
这样一来,第一种情况我们就分析完毕了。
顺便说一下,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音调走势示意图”的好处:它不仅能让我们直观地看到声调“3”和声调“4”内部的音调走势,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音高的相对位置关系,这一点仅从音调辅助记号上,是看不出来的。
好了,下面我们来看看第二种情况:
对于第二种情况:[bæ kɪt],如图4-4中所示,其实是我们把重音符号从后往前,放到第二个音节的前面,这实际上比第一种情况要简单一些,我们还是“三步曲”地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响度上看,从后往前倒数第一个音节[kɪt]是非重读音节,所以它是基本响度,不必在音标的下面,再另行标记响度辅助记号;而从后往前第二个音节[bæ]前面有重音符号,所以它是二级响度,需要在音标的下方标记出二级响度的辅助记号“«”,具体如下图所示:
其次,从音调上看,这种情况我们在前面介绍“调核”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讨论过了:
因为调核出现在音标的开头,在降调读法下,要逐渐地将声调降下来,故第一个音节是平调,类似汉语的“一声”,第二个音节类似汉语的“轻声”跟在第一个音节的后面,同时音高要降低。
这样我们在音调辅助记号中,引入数字“1”,用来表示上述类似汉语“一声”的音调,并引入数字“0”,用来表示上述类似汉语“轻声”的音调,一样把它写在音标的上面,如下图所示:
多说一句,截止到现在,我们一共引入了四个音调辅助记号,分别是“4”,“1”,“0”和“3”,其实这也就是降调读法下,音节可能出现的所有音调了。
再次,从音调走势示意图上看,我们引入一条横线“—”,来表示上述音调辅助记号“1”的音调走势,并引入一个实心圆点“·”,来表示上述音调辅助记号“0”的音调走势,故添加音调走势示意图后,如下图所示:
这样,双音节音标的两种情况就讨论完了,下面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在上面第二种情况[bæ kɪt]的基础上(也可以在第一种情况[bæ kɪt]的基础上继续分析,实际上是一样的),继续增加音节的个数,来看看会发生哪些变化:
第三步,我们在上面第二种情况下,再增加一个音节,比如我们增加音节[rɪ],这样一来音标就变成了[rɪ bæ kɪt],由三个音节组成,我们继续来进行“三步曲”式的分析:
首先,从响度上看,从后往前倒数第一个音节[kɪt]和第三个音节[rɪ]是非重读音节,所以它们是基本响度,不必在音标的下面再另行添加响度辅助记号;
而从后往前第二个音节[bæ]前面有重音符号,所以是二级响度,需要在音标的下方标记出二级响度的辅助记号“«”,如下图所示:
其次,从音调上来看,有了前面第二步的分析结果,这里再分析起来就容易多了。从后面往前看,第二个音节[bæ]是“调核”,这和我们在上面第二步的第二种情况分析的结果是一样的,因此后两个音节[bæ kɪt]的声调辅助记号分别是“1”和“0”。
而倒数第三个音节,也就是音标打头的音节[rɪ]是一个非重读音节,这种音节的音调,我们在第二步的第一种情况[bæ kɪt]中也讨论过了,它的音调辅助记号是“3”,所以加上音调辅助记号后,具体如下图所示:
再次,从音调走势示意图上看,这种情况下,在第一个音节声调“3”结束之后,也几乎是音高持平地开始声调“1”的平调(后续讨论的情况中,声调“3”和声调“1”衔接时,音高的关系都是这样的),然后再降低声调,所以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进行标记:
三个音节的情况比较简单,让我们继续来增加音节的数目看一看:
第四步,我们在前面再增加一个音节,比如我们增加音节[seɪ],这样一来音标就变成了[seɪ rɪ bæ kɪt],由四个音节组成。
但是,仅仅这样来书写音标是错误的!
看到这句话,读者可能会想:“咦,这句话前面好像说过啊,那这个音标错在什么地方呢,又应当如何进行改正呢”?
由于这个问题详细解释起来会费一些篇幅,为了不影响分析过程的连贯性,我们在整个分析过程讲解结束后,会单独对相关的规则进行一下解释,在这里读者只要知道下面这条规则就可以了:
单词的音标当中,至少要有一个重读音节(也就是不缺调核),并且音标从前往后看,不允许出现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非重读音节打头的情况。
比如,在上面这个例子当中,音标中有一个重音记号在音节[bæ]上面,因此单词中并不缺调核,但是单词从前往后看,有连续两个非重读音节[seɪ rɪ]打头,因此是错误的,需要在这两个非重读音节上添加重音或者次重音符号,以保证单词打头非重读音节的个数不超过一个。
如下图所示,以下八种添加的方法,都能够把错误改正过来(下图八种情况下的语调,将会在本文第七项内容中进行分析):
那么在这一步的分析当中,我们应该以哪一种添加的方式为准呢?这就涉及到英语音标中,重音和次重音符号交替出现的倾向性问题。
具体来说,英语单词的音标当中,比较倾向于从后往前,先出现重音记号(也就是调核),然后随着音节个数的增加,再出现次重音记号,之后若再增加音节则再出现重音记号,依此类推不断地成周期性的交替出现重音和次重音记号,使得单词读起来响度强弱交替比较好听,如下图的单词所示:
不过需要强调一下,这仅仅是一种倾向而已,并不是强迫性的规则,两种符号不交替出现也是可以的,如下图中我们提到过的单词:
因此,由于音标[seɪ rɪ bæ kɪt]中已经出现了一个重音符号,我们按照图4-16中第4种情况所示,在[seɪ]的前面添加一个次重音符号(当然,在[rɪ]前面添加也可以,这里只是为了方便讨论),音标就变成了[ˌseɪ rɪ bæ kɪt],这样我们就可以继续进行分析了:
首先,从响度上看,从后往前倒数第一个音节[kɪt]和第三个音节[rɪ]是非重读音节,所以它们是基本响度,不必在音标的下面再另行标记响度辅助记号;
而从后往前第二个音节[bæ]前面有重音记号,所以是二级响度,需要在音标的下方标记出二级响度的辅助记号“«”;
对于新增加的,倒数第四个音节[ˌseɪ],由于它是一个次重读音节,所以是一级响度,我们在音标的下方标出一级响度的辅助记号“‹”。因此,添加响度辅助记号后,如下图所示:
其次,从音调上来看,从后面往前,第二个音节[bæ]是“调核”,我们前面分析过,从调核到单词结束的两个音节[bæ kɪt],音节的音调辅助记号分别是“1”和“0”。这里需要重点说一下的是,添加了次重音符号后的[ˌseɪ rɪ]部分,它的音调应当怎么处理。
由于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引入“分组模式”的概念(具体讲解见本文后面的第六项内容),对于形如上述[bæ kɪt]和[ˌseɪ rɪ]这样的音标(或音标的组成部分),即打头的音节是重读或次重读音节,并且后面还跟随着非重读音节(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也可以没有),出现在音标中的下述位置时,可以用下面的规则来统一地确定其中各个音节的音调:
一来,从出现的位置来看:
对于其中的重读音节,它不能是音标的倒数第一个音节(因为如果是倒数第一个音节,前面讲过“调核”的知识,它的音调直接就是“4”声,不需要再用其他规则来确定);
对于其中的次重读音节,音标从后往来前来看,它必须出现在“调核”之后,如果出现在“调核”之前,就不能适用这里的规则(这种情况的音调确定规则,会在后文“分组模式”的内容中进行讲解),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来,从各音节音调的确定规则来看:
符合上述位置条件的音标(或音标的组成部分),打头的重读或次重读音节都是读类似汉语的一声(音调辅助记号为“1”),后面跟随着的非重读音节(可以是一个也可以连续跟多个,也可以没有)要依次降低音高,并且都读成类似汉语的轻声(音调辅助记号为“0”,如没有非重读音节,则无需标记),具体如下图所示:
其实这四个音节的音标[ˌseɪ rɪ bæ kɪt]中,倒数第一和第二个音节[bæ kɪt]的声调,本身就可以用这条统一的规则来解释,只不过在前面我们是用“调核”的相关知识来进行讲解的。
因此,对于前面的[ˌseɪ rɪ]部分,从后往前看它出现在调核之后,所以它的音调走势实际上和[bæ kɪt]是一样的。当然,其中的[bæ]部分和[ˌseɪ]部分的响度还是有差别的(前者为二级响度,后者为一级响度),这个我们前面分析响度的时候已经说过了。所以,在音标上方添加音调辅助记号后,如下图所示:
再次,从音调走势示意图上看,音标正数第一个音节[ˌseɪ]以声调“1”的平调开始,然后第二个音节[rɪ]音高下降发轻声“0”,第三个音节[bæ]继续降低音高且音调为“1”,第四个音节[kɪt](也就是音标结尾的音节)的音高也下降发轻声“0”结束,我们可以画出如下的示意图:
完成了上面四步的分析,实际上我们已经将音调的变化规律揭示的差不多了,下面我们继续来添加音节:
第五步,我们在前面再增加一个音节,比如我们增加音节[ə],这样一来音标就变成了[əˌseɪ rɪ bæ kɪt],由五个音节组成。
上面这个音标当中,从前往后,音标打头只有一个非重读音节[ə],按照上面第四步中所介绍的规则(打头非重读音节的个数连续不能超过一个),这样书写出来的音标就已经是正确的了,我们可以直接来进行分析。
实际上这个音标的倒数第一至倒数第四个音节[ˌseɪ rɪ bæ kɪt],和我们在上面第四步中分析的音标是一样的,这里不再赘述;
而最后增加的这一个音节[ə],是单词打头的唯一一个非重读音节,我们在前面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对这种情况也进行过两次分析了,它的响度是基本响度,“3”声的音调,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写出整个音标的分析结果:
看到了吗,有了前面的第一步到第四步的分析结论,现在的分析已经越来越轻松了,我们可以再增加一个音节看看:
第六步,我们在前面再增加一个音节,比如我们增加音节[baɪ],这样一来音标就变成了[baɪ ə ˌseɪ rɪ bæ kɪt],由六个音节组成。
还是那句话:“但是,仅仅这样来书写音标是错误的!”
至于错误的原因,我想读者已经知道了:
从前往后看,音标打头连续出现了两个非重读音节[baɪ ə]。所以按照重音和次重音交替变化的倾向性,我们可以在[baɪ]前面添加一个重音符号(也可以有其他的添加方法,这里只是为了方便)来改正这种错误,把它变成[baɪ ə ˌseɪ rɪ bæ kɪt],这样就可以进行分析了。
与第五步的情况类似,音标的倒数第一至倒数第四个音节[ˌseɪ rɪ bæ kɪt],实际上我们前面已经分析完了,而倒数第五和第六个音节[baɪ ə],按照我们在第四步中介绍的规则,它们的响度分别是二级响度和基本响度,音调分别是“1”和“0”,整个音标的分析结果也可以直接写出来,如下图所示:
这样,通过前面六个步骤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音标中语调变化的规律性了,如果我们不断地增加音标中音节的数量,响度和音调都会呈周期性的变化。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片,来总结一下降调读法下,三种音节(重读音节、次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和可能出现的四种音调(“4”,“1”,“0”和“3”)之间的对应关系(其中次重读音节出现“0”声调的情况,将在第六项内容中进行讲解):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读者要问:你说的这个是非常规律变化的情况,你前面也说过了重音和次重音符号的出现也可以是不规律的,而且上面的表中,音节类型和音调之间的对应关系也不是确定的啊,具体到每一个单词又应该怎么办呢?另外,你前面说过的每个音节的时长问题你还没有说啊,是不是应该解释一下呢?
先不要着急,时长(包括“音节分组”)的问题,我们在后面的第五项内容中,会进行详细的解释,而上面的第一个问题,需要在学习了后面第六项内容中的“分组模式”之后,才能进行解释,并且“分组模式”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不过在开始这两部分“重头戏”之前,我们可以先放松一下,对前面第四步中所介绍的规则的后半部分,即:
“…音标从前往后看,不允许出现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非重读音节打头的情况。”
进行一下简单的说明(规则的前半部分,在前面介绍调核的时候已经解释过了,这里不再重复),因为我平时看到的很多网络资料,甚至一些教材的单词注音中,时常会出现违反该规则的错误。
首先,我们回想一下第二步中,错误的双音节音标[bæ kɪt]。
先不考虑缺少调核的问题,这样将两个非重读音节放到一起,不用符号对两者的音调和响度关系进行说明,我们无法知道它们之间的语调关系是什么样的,而两个以上(三个或更多)的非重读音节放到一起,这个问题就会更加严重。
所以,对这个音标进行改正的时候,需要加入重音或次重音符号,来说明它们之间的语调关系,但是考虑到前述调核的因素,在改正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加入一个重音符号;
其次,在第四步中的错误音标[seɪ rɪ bæ kɪt],我们如果从后往前看,分析到[bæ kɪt]部分的时候,响度和音调都是可以分析出来的。
而当我们分析完[bæ kɪt]后,余下的部分[seɪ rɪ],它实际上和上面错误的双音节音标[bæ kɪt]是一样的,也是将两个非重读音节放到一起,没有用符号对两者的音调和响度关系进行说明。
只不过因为整个音标中已经存在调核[bæ]了,因此我们在对[seɪ rɪ]部分添加重音或次重音符号改正的时候,不再强制性的要求加入一个重音符号,因此我们前面在图4-16中说过,有八种改正的方法;
再次,对于第六步中的错误音标[baɪ ə ˌseɪ rɪ bæ kɪt],情况也是类似的,我们如果从后往前看,分析到[ˌseɪ rɪ bæ kɪt]部分的时候,响度和音调也都能分析出来,而余下的部分[baɪ ə],它与前面的双音节音标[bæ kɪt],所犯的错误实际上也是一模一样的。
综上所述,上面的规则实际上要告诉我们的是:
当我们从后往前分析音节的音调和响度时,如果最后余下的非重读音节的数量等于或多于两个,由于没有用符号(重音或次重音符号)对它们之间的音调和响度关系进行说明,因此是错误的。
单词音标中若出现违反前述规则的错误,会造成这连续多个(两个及以上)非重读音节根本无法正确地读出来。
但是,该类型的错误在各种印刷物及网络资料中(尤其是网络资料中)却非常地常见,甚至可以说其数量之大,令人咋舌!
比如,在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个,“错的稀里哗啦的”视频里,在对重音符号一顿乱解释之后,提供了单词referee的音标让学习者去练习,里面却把音标给写错了,具体如下面的截图所示:
可是,该单词在字典中的所显示的音标却是如下图所示,明显视频中在英式注音上,对单词打头的音节,遗漏了次重音记号:
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从上面的图片中可以看出来,制作者能够将美式音标抄写对,只要稍微对照一下英式音标,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错误,这说明该视频的制作者,不仅不懂英语音标的书写规则,而且还极其马虎。
再比如,我曾经在在网上下载了一个英语专八的词汇表,里面将单词acrimonious的音标书写为:
可实际上,《剑桥英语发音字典》中的注音却是如下图所示:
这明显是网络资料的提供者,在将音标录入表格的时候,遗漏了最前面的次重音符号。
再举一个例子。
我们平时使用金山词霸、有道词典以及百度翻译等网站查询单词的时候,它们所提供的音标,实际上都来自于一个叫做“海词词典”的网站,而该网站所使用的音标叫做“海词音标”。
“海词音标”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很多音标是由计算机生成的,缺乏人工的审核和校对,造成其中的错误量巨大。(关于海词音标的介绍,可以看一下本人视频课程中第24课视频4(B站链接为:第24课 教师课程:四种音标比较分析(视频4))中的相关内容)
比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单词biodegradability,如果你在网络版的金山词霸中检索这个单词,它所提供的音标如下图所示:
该音标将连续多个非重读音节放在了单词的打头位置,明显就是计算机所生成的错误音标。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本人将单词portfolio(公文包)以及它的复数形式portfolios,分别输入到网络版的金山词霸中,返回的结果居然如下图所示:
由于现在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都是在使用网络字典查询单词,故“海词音标”的使用实际上非常的广泛,因此希望本文的读者在日后使用网络查询单词的时候,能够对其中的问题多加注意,否则极其容易出现发音的错误。
此外,不仅仅是在网络资料中,甚至很多知名的英语语音教材中,都存在类似的错误。比如,在屠蓓老师的《英语语音》一书中,将单词international的音标印刷为:
但是,字典中所提供的单词international的音标,却是如下图所示:
很明显,这是教材在印刷的时候遗漏了一个次重音符号。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要吹毛求疵地挑屠蓓老师书中的印刷错误,只是想提醒一下大家这种错误的普遍性,以便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
好了,说了这么多,让我们言归正传,来看看我们第五项和第六项内容的重头戏吧:
第五项内容:在音节的分组和时长的知识方面,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音节分组”,如何将单词音标划分成一个个的“音节分组”,以及在“音节分组”划分完毕后,如何来确定单词音标中各个音节之间的时长关系。
首先,在正式讲解音节的分组和时长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前面第四项内容的六个步骤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实际上这种现象也是我们下面对音节进行“分组”的逻辑基础。
大家或许已经注意到了,前面我们在某一个步骤中,已经标记好音调和响度的一系列(有时候是一个)音节,好像以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出现,在音标的前面继续添加音节的过程中,这个整体内各个音节的音调和响度,并不随着音标的加长而发生变化。
上面的描述比较抽象,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看一下:
比如,我们在前面第一步中,所例举的单音节音标[kɪt],和第二步中第一种情况中所例举的双音节音标[bæ kɪt],当时所做的分析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就两个例子中的倒数第一个音节[kɪt](由于分析的需要,我们一并显式地标记出重音符号)而言,虽然相对于单音节音标[kɪt],双音节音标[bæ kɪt]在它的前面增加了一个非重读音节[bæ],但[kɪt]部分的音调、响度以及音调的走势(图中虚线方框内的部分)相对独立,没有因此发生任何的变化。
再比如,我们在前面第四步中,所例举的音标[ˌseɪ rɪ bæ kɪt],以及在第五步中所例举的音标[əˌseɪ rɪ bæ kɪt],当时所做的分析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对于这两个音标中共同的[ˌseɪ rɪ]和[bæ kɪt]部分,在音调和响度上也都相对独立,即在音标[ˌseɪ rɪ bæ kɪt]的前面增加音标[ə]之后,音标[əˌseɪ rɪ bæ kɪt]中的这两个部分,各自的音调、响度以及音调的走势,也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其次,在了解了这一系列(或一个)音节,上述在音调和响度上,存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之后,我们就可以看一看音节中的“分组”到底指的是什么了,并且可以引入相应的辅助记号来标记分组。
我们刚才提到过,上面我们所说的这种相对的独立性,就是可以对音标中的音节进行“分组”的逻辑基础。
以第四项内容第五步中的音标[əˌseɪ rɪ bæ kɪt]为例,按照确定音调规则的不同以及是否具是相对独立的,我们从后往前,可以把它划分成三个部分,或者说是三个相对独立的“逻辑单元”,具体如下图所示:
虽然这个音标比较长,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由这三个逻辑单元组合而成的,如果音标对应着单词的话,甚至可以说上面的每一个单元,都是在整个单词的内部,从发音上再划分出来的一个“小单词”。
这样,就可以做出下面的定义:
我们将音标中由一系列(也可以为一个)音节所组成的,确定音调的规则固定,并且在逻辑上相对独立的发音单元,称之为“音节分组”,简称为“音节组”或者“分组”。
因此,按照这个定义,上面的音标[əˌseɪ rɪ bæ kɪt],就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音节分组”所组成的,如下图中所示:
其实,撇开“英语发音”这个问题不谈,从更加普遍的角度来看,在整体当中把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逻辑单元,划分成一个个“分组”,以便能够对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化的处理,是我们应对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比如,学校上体育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将班里的学生按照性别,分成男生和女生两个分组。在课程的内容上,男生组可以安排打篮球或者踢足球,而女生组可则以安排踢毽子或者跳皮筋,这样一来,就通过分组解决了如何为不同身体素质(基于性别的因素)的学生,安排不同课程内容的问题。
在计算机语言中常用到的“正则表达式”以及数据库的sql语句中,都有“分组”的概念,甚至我们小学数学里所学的括号“()”,在本质上也是分组,目的就是用来处理不同逻辑单元的运算顺序问题,具体可以看下面的例子:
怎么样,我打赌读者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肯定没有想过小学数学课上学的括号居然就是分组?不过看完了上面的例子之后,读者日后大可以自豪地对别人说:“我的英语是数学老师教的!”
开个玩笑哈,扯的有点远了,我们还是回到正题吧。
在搞清楚了“音节分组”的概念之后,和前面我们引入“响度辅助记号”以及“音调辅助记号”一样,我们可以再引入“分组辅助记号”,用来把音标中的分组信息单独地给提取出来。
“分组辅助记号”的具体符号,其实只有一个波浪线“ ~ ”,它的使用规则是:
对于在同一个分组中的音节(只有一个音节的分组除外),我们把这个波浪线添加到音调辅助记号的数字之间,把这些表示音调的数字像“串糖葫芦”一样给穿起来;对于不在同一个分组的音节,它们之间仍然各自分开。
比如,以音标[əˌseɪ rɪ bæ kɪt]为例,在音调辅助记号上添加了分组辅助记号之后,整个音标的分析结果,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如上图所示,有了分组辅助记号之后,我们就能从音标上非常直观地看清各个音节是归属于哪一个分组了。
再次,以第四项内容中的六个步骤的分析过程作为基础,在引入了分组的概念以及分组辅助记号之后,我们可以对音标分组的划分规则做一下说明。
还是沿用前面六个步骤当中,对音标从后往前倒着分析的顺序来进行(需要强调一下的是,前面说过,音节组可以由多个音节组成,也可以只由一个音节组成),我们可以用下面三个步骤来描述分组的划分规则:
第一步,对于音标中的第一个分组:
从单词音标的最后往前倒着数,遇到第一个重音符号(显式或隐式)或者次重音符号后,那么算上这个重音或者次重音符号所在的音节,一直回溯到单词的结尾数过的所有音节,就组成了第1个音节组。例如:
第二步,一个音节组划分出来后,继续划分音节组:
一个音节组划分出来之后(不一定是第一个音节组,后续的都可以),接着往前数,再遇到一个重音符号或者次重音符号后,那么算上这个重音或者次重音符号所在的音节,向单词尾部看一直到上一个数完的音节组之前,数过的所有音节,就组成了又一个音节组。例如:
第三步,最后一个音节组的特殊情况:
在完成前面第一步或第二部的划分过程后,如果在继续划分音节组的时候,一直数到单词的最前面结束了,也没有再出现重音记号或者次重音记号,那么就把数到单词结束的这个音节(前面讲过,这种情况下只可能有一个音节),作为这个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组。例如:
上述三步中所举的例子,完整的分组划分如下图所示:
上面划分音节组的三个步骤,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复杂,但实际上还是比较简单的,总结一下其实只有两点:
一是,单词音标分组的划分,要从后往前倒着来进行;
二是,遇到一个重音符号(显示或隐式标记的都可以)或者次重音符号就可以划分出一个分组,如果最后一个音节没有任何符号,那么最后的这一个音节也是一个音节组。
最后,在把分组的基础知识全部讲解完之后,我们就可以来处理与音节的音调和响度同样重要的另一个问题——音节的时长问题了,这也是我们前面为什么要花很大的篇幅来介绍“音节分组”的原因。
在引入了“分组”的概念之后,我们可以把整个单词音标的时长问题,转化成两个层次的子问题:
第一个子问题是,音标中各个分组之间的时长关系是什么样的,而另一个问题是,每个分组内部,各个音节之间的时长关系又是什么样子的?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分别进行讨论:
对于第一个子问题,也就是分组之间的时长关系问题,具体的规则是:
同一个单词音标内的各个分组之间,时长要大致相等(也就是各个分组的时长比值约为1:1,可以把这个大致相等的时长叫做“基准时长”),如果各个分组内部的音节数不相等,则音节数较多的分组相应地要压缩内部各音节的时长,以保证各个分组之间的时长相同。
比如,对于前面第五步中所例举的音标[ə ˌseɪ rɪ bæ kɪt](在前面对它进行音调和响度分析时,我们实际上有意地忽略了时长的问题),按照上面的规则,逻辑上需要用下面两个步骤,来确定其时长并拼读:
第一步,根据个人的语速习惯以及发音条件等,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出一个“基准时长”(比如0.5秒,具体时长因人而异,略微会有不同),且音标中的三个分组[ə]、[ˌseɪ rɪ]和[bæ kɪt],每一个分组的时长都约为这个基准时长;
第二步,在这三个分组当中,打头的分组(分组3)只有一个音节[ə],中间的分组(分组2)有两个音节[ˌseɪ]和[rɪ],而单词尾部的分组(分组1)也有两个音节[bæ]和[kɪt]。
因此,分组[ˌseɪ rɪ]和[bæ kɪt],相对于分组[ə]的音节数较多,都要相应地在时间长度上,对其内部的每一个音节进行压缩,以保证整个分组的时长都为基准时长,如下图所示。
可能有的读者之前学习过音乐,在音乐当中是用“打拍子”的方式来确定时长的:打拍子时,手“一下一上”是一拍,并且每个拍子的时长相等。
所以,我们可以借用音乐中这种“打拍子”的方式来表示时长,用“半拍”来代表发音上的一个“基准时长”(手的“一下”或者“一上”),也就是一个分组的时间长度,这样的话一个拍子就可以读出两个分组。
因此,音标[ə ˌseɪ rɪ bæ kɪt]由三个分组组成,时长就是“一拍半”,下图中我们用汉字“下”代表向下打拍子,汉字“上”代表向上抬起拍子,在拼读音标的时候打着拍子来读(本文后续举出的单词拼读的例子,也建议读者用这种方法来拼读),就能非常准确地把握好时长了,具体如下图所示:
正是因为分组的时长,可以用上面这种“打拍子”的方式来表示,因此有的英语语音教材当中(例如前面所提到的,屠蓓老师的《英语语音》教程),直接把分组的时长问题,说成是英语的“节拍”或“节奏”,实际上意思是一样的。
对于第二个子问题,在开始正式的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先补充讲一点英语语音方面的基础知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下本人视频课程中第5课视频2(B站链接为:第5课 复习与基础知识(视频2))以及第8课视频2(B站链接为:第8课 双辅音和复合音及辅音连缀(视频2))中的内容),以方便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英语当中的“音节”这一概念,在实际使用中包含着两个层次的含义:
在第一个层次中,它指的是“音标音节”,即在单词的音标当中,划分出来的一个个的发音单元,具体来说它可以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音节头”、“音节中”和“音节尾”。
例如,对于单词cat,其音标音节的组成如下图所示:
在第二个层次中,它指的是“单词音节”,即以单词的音标音节为基础,将单词中的各个字母,划分成一个个的音节,它也可以由音节头、音节中和音节尾三个部分组成。
例如,对于上面的单词cat,其单词音节的组成如下图所示:
从上面的解释中可以看出,“单词音节”是在“音标音节”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此外,相对于“单词音节”而言,“音标音节”的划分比较简单,且由于本文所讨论的仅仅是音标的发音问题,因此我们一直是在“音标音节”的层次上来使用“音节”这个术语的,下面我们也只是简单介绍一下,“音标音节”中与上述第二个子问题有关系的内容。
关于“音标音节”,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具体是由什么样的记音符号(元音及辅音等)来充当的,即:
一是,对于“音节中”而言,其只能由元音来充当,并且每个音节必须要有音节中,不存在没有音节中的音节,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是,对于“音节头”或“音节尾”而言,其只能由辅音来充当(音节头也可以由半元音来充当),但它们对于一个音节的组成来说并不是必须的,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并且,其可以由一个辅音来充当,也可由多个辅音组合在一起来充当(这种情况称为“辅音连缀”),具体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表格,来表示音节头、音节中和音节尾,与元音、辅音及半元音的对应关系:
了解了上面的基础知识后,我们就可以对第二个子问题进行讨论了。
在一个分组内部,各个音节(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时长分配上,具体需要根据各个音节的“音节中”的性质来确定,即:
一是,如果一个分组当中的所有音节,其“音节中”都是短元音的,那么各音节之间的时长分配比例相同,即按照分组内音节的个数,平均分配一个基准时长;
二是,如果一个分组当中的所有音节,其“音节中”都是双元音或长元音(包括美式发音中,卷舌的双元音及长元音,以下统一的简称为“双元音或长元音”)的,那么各个音节之间的时长分配比例也是相同的,即也是按照分组内音节的个数,平均分配一个基准时长;
三是,如果一个分组当中的所有音节,其“音节中”有的是短元音,有的是双元音或长元音的,那么前者之间的时长分配比例相同,后者之间的时长分配比例也相同,但前者中各音节的时长,均为后者中各音节时长的1.5倍左右。
上面所讲的这三条规则又长又抽象,但其实并不复杂,我们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看一下。
就第四项目内容第六步分析中,所使用的音标[baɪ ə ˌseɪ rɪ bæ kɪt]来说,为了方便讨论,我们把其中音节[rɪ]的元音部分,从短元音[ɪ]替换成美式的卷舌长元音[ɑ:ʳ],这样这个音标就变成了[baɪ ə ˌseɪ rɑ:ʳ bæ kɪt],而整个音标的音调、响度及分组都没有变化,具体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从后往前逐个分析一下,在这个音标三个分组([bæ kɪt]、[ˌseɪ rɑ:ʳ]和[baɪ ə])的内部,一个“基准时长”是如何进行分配的:
一来,对于分组[bæ kɪt]而言,由于其中两个音节的音节中都是短元音(具体为短元音[æ]和[ɪ]),因此应按照前面规则里的第一种情况来处理,即:
在音节[bæ]和音节[kɪt]之间平均分配一个基准时长,它们的时长都是基准时长的一半,而二者合起来是一个基准时长,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来,对于分组[ˌseɪ rɑ:ʳ]而言,由于其中两个音节的音节中,一个是双元音 [eɪ],另一个是长元音[ɑ:ʳ](准确的说是美式的卷舌长元音),因此应按照前面规则里的第二种情况来处理,即:
在音节[ˌseɪ]和音节[rɑ:ʳ]之间平均分配一个基准时长,它们各自的时长也都是基准时长的一半,二者合起来也是一个基准时长,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来,对于分组[baɪ ə]而言,这两个音节当中,音节中一个是双元音[aɪ],另一个是短元音[ə],因此应按照前面规则里的第三种情况来处理,即:
由于音节[baɪ]的音节中是双元音,而音节[ə]的音节中是短元音,因此在一个基准时长内,[baɪ]部分的时长分配要稍长一些,大概是[ə]部分时长的1.5倍左右,但二者合起来仍然是一个基准时长,具体如下图所示:
因此,整个音标的时长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此外,对于这个音标中的第3个分组[baɪ ə]而言,我们可以稍作一下变化,在这两个音节中间,再添加两个音节[mɪ]和[ti:],那么这个分组就变成了[baɪ mɪ ti: ə],整个音标的音调、响度及分组如下图所示(为讨论问题方便,这里我们只给出分析的结果,而不进行具体的分析):
由于该变化后的分组[baɪ mɪ ti: ə]中,既有音节中是短元音的音节[mɪ]和[ə],又有音节中是双元音的音节[baɪ],以及音节中是长元音的音节[ti:],因此同样应该按照前面规则里的第三种情况来处理,即:
一是,由于音节[baɪ]的音节中是双元音[aɪ],音节[ti:]的音节中是长元音[i:],故二者之间的时长分配比例相同,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是,由于音节[mɪ]和音节[ə]的音节中都是短元音(具体为短元音[ɪ]和[ə]),所以音节[mɪ]和[ə]之间的时长分配比例也是相同的,具体如下图所示:
三是,在上述两类音节的之间的时长关系上,音节[baɪ]和[ti:]中任意一个的时长,都是音节[mɪ]和[ə]中任意一个音节时长的1.5倍左右,故该分组四个音节时长分配的比例约为1.5 : 1 : 1.5 : 1,但四个音节的时长合起来仍然是一个基准时长,具体如下图所示:
因此,这个变更后的音标,其时长的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实际上,在音节组的内部,根据“音节中”的性质来分配基准时长,并不是一个语调问题,而是一个语音问题,是我们在学习元辅音的记音符号等基础知识的时候,就应当解决的。
相信本文的读者,之前都学习过英语语音的基础知识(关于该部分的知识,需要了解的读者,可以看一下本人的视频中第1部分,即第1课至第12课(B站链接为:英语音标发音课程1)中的相关内容),在学习元音的时候,我们将元音分成了单元音(例如[i:],[u:],[e]及[æ]等)和双元音(例如[ɪə]及[ɔɪ]等)两个种类,而单元音又可以再具体分为长元音(例如[i:]及[u:]等)和短元音(例如[e]及[æ]等)两个子类。
在学习长元音的时候我们知道,长元音的音标当中都有长音记号——“:”,故加上长音记号后,长元音(如前面的[i:]和[u:]等)发音时,它们的时长都是短元音(如前面的[e]和[æ]等)时长的1.5倍左右。
而我们在学习双元音的时候,是用在两个单元音之间进行过渡的方法来进行拼读的(例如,发双元音[ɪə]时,需要从单元音[ɪ]过渡到单元音[ə],其它双元音也类似),因此双元音(如前面举出的[ɪə]和[ɔɪ]等)发音的时长,比单独发两个短元音的时长要稍微短一些,大约也是短元音时长的1.5倍左右。
因此,就单个元音的音标而言,长元音和双元音发音的时长基本一致,都相对于短元音要略微长一些。
但是,当多个音节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单词之后,正如前面我们所介绍的那样:
第一步,我们要先考虑单词中音节分组的情况,因为各个分组都是相对独立的发音单元,只有分组之间的时长保持一致了(都是基准时长),我们拼读单词的时候才能有一个稳定的节奏;
第二步,在各个分组的内部,我们就需要按照语音部分所学的知识,根据音节中的性质,来分配各个音节的时长了。
这里仍然有两个问题,需要读者稍微注意一下:
一个问题是,在一个分组内部,我们是根据音节中的性质,来分配基准时长的,那么音节头或者音节尾,是否也会对基准时长的分配产生影响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一方面,一个音节当中,“音节中”部分是必须要有的,而“音节头”和“音节尾”部分并不是必须要有的。
因此,“音节头”及“音节尾”的有无,在一定程度上是会影响分组内部各音节时长的,具体如下图所示(由于很难找到多音节单词中,两个单词的音节中相同,但音节头和音节尾不同的情况,故下文中仅以单音节单词作为示例来帮助理解):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音节头”及“音节尾”还存在“辅音连缀”的问题,如果分组内部的音节存在“辅音连缀”的情况,也会略微影响分组内各音节的时长,具体如下图所示:
所以,我们前面根据“音节中”的性质,在一个分组的内部来分配基准时长时,只是说音节中是双元音或长元音时,相对于音节中是短元音的音节,前者分配的时长是后者的“1.5倍左右”,而并不是说是绝对的1.5倍。
由于“音节头”和“音节尾”,存在前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因此上面所提到的分配时长的比例,可能会比1.5倍略微长一些(如2倍),也可能会比1.5倍略微短一些(如1.25倍)。
但只要把握一点,就是音节中是双元音或长元音的音节,在同一个分组中,其时长要比音节中是短元音的音节要“略微”长一些,比例大约控制在1.5倍左右浮动就可以了。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是在“降调读法”下,来讨论“音节组的划分”和“时长”问题的,讨论所得到的结果是否是和“三级响度”的规律一样,在其他读法下也适用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肯定的。
也就是说在降调读法下,我们对单词音标中的各个音节,所确定的响度、时长以及音节组的划分结果,在各个读法下都是一样的。
产生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单词在不同的读法下,所改变的仅仅是单词中各个音节的“声调”,而并没有去改变单词中各个音节的响度、时长以及音节组的划分,所以我们在降调读法下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结果,对于其他读法都是适用的。
关于“音节分组”以及“音节时长”的问题我讲了这么多,可能有的读者要说了:
“哎呀,你前面讲的时长问题好复杂啊,又要看单词当中的“分组”情况,又要看“音节中”是什么样的元音,我平时读单词或者句子的时候也没有考虑那么多啊,不也是一样的读吗?”
实际上,这个问题所反映出来的,就是我经常能够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尤其是在看“朋友圈”当中,父母晒娃读英语的视频时):
很多中国人在读英语单词或者句子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在从嘴里往外蹦,毫无节奏感可言,听起来十分地别扭。
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下面这个句子:
在上面的图片中,我把句子当中每一个单词的音标,都单独地给标记了出来了,读者可以不考虑我前面所说的“时长”问题,逐个单词地按上面的音标来读一下这个句子,体会一下发音的感觉。
然而,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把句子中的音标,放到一个中括号当中(实际上不能简单地将单个音标放入,语音语调都会有相应的变化,但本文中不进行讨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下本人视频课程中第23课视频1(B站链接为:第23课语言连锁规则初步及单词音标的拆分(二)(视频1))及第23课视频2(B站链接为:第23课语言连锁规则初步及单词音标的拆分(二)(视频2)中的内容),并且像前面分析单词音标一样,将整个句子音标的音调、响度及分组等信息标记出来(具体的标记的过程,在本文第七项内容中会进行相应的分析),读者可以打着拍子,注意一下节奏,再来重新读一下这个句子:
这样读起来的感觉就彻底不一样了,读出的句子在语调和节奏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还是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一下语调的基础知识。
好了,在讲解完响度、音调、分组和时长的知识后,我们终于把铺垫知识全部讲解完了(你没看错,前面这些都是铺垫,是不是有一种崩溃的感觉呢?:),下面我们可以开始最重要的部分“分组模式”的讲解了:
第六项内容:在音节的分组模式方面,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分组模式”以及“分组模式”的种类,并且能熟练地掌握四种分组模式(“4”模式、“1”模式,“0”模式和“3”模式)的语调确定规则,以便为下面第七项内容中,对各种复杂的单词音标进行语调分析做好准备。
我们从文章的开头,“英语单词多种读法”开始,一路讲解到“音节的分组和时长”,这期间提出了许多问题,也解决了许多问题,但还是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强调一下,是“最重要的”,而且没有“之一”)没解决,那就是:
如果遇到的单词音标,其中重音或次重音记号出现的位置,并不像我们前面分析的例子那么工整,我们应该如何准确、快速地来确定这个音标当中,各个音节的音调、响度和时长呢?
比如,像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下图中的这两个单词的音标这样,重音记号和次重音记号不规则出现的情况: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本质上是需要我们去建立一套分析方法,它的作用是:
当我们遇到一个陌生的单词音标时,无论这个音标当中重音或次重音符号的位置是怎样的(当然了,前提是符号标记的位置不能存在错误),在没有任何发音软件或真人发声的帮助下,我们都能够通过这套分析方法,对这个音标中的各个音节在语调上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们这个部分所要学习的“分组模式”的相关知识,以及前面所介绍的“响度”、“分组”及“时长”等相关的知识,目的就是要建立这样一套分析方法,换句话说,等我们把这个部分的知识也全部学习完之后,这个“最重要的”问题就解决了。
首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前面第四项内容和第五项内容中所做的分析,先把这一部分当中所说的“分组模式”到底是什么给搞清楚。
对于本文前面第四项内容中,第二步分析里的第二种情况,即音标[bæ kɪt],以及第三步分析中的音标[rɪ bæ kɪt],在学习完“音节分组”的知识之后,我们知道音标[bæ kɪt]整个是一个分组,而音标[rɪ bæ kɪt]则由两个分组[rɪ]和[bæ kɪt]组成,具体如下图所示:
因此,我们可以在第四项内容中,所给出的二者响度和音调(走势)分析图上,添加上分组的符号,变成了二者完整的语调分析结果,并进行对比如下:
对于上面的分析结果,我们需要着重关注一下的,是这两个音标中相同的分组部分,即由两个音节组成的分组[bæ kɪt]。
通过前面第五项内容中的分析我们知道,确定这两个音节[bæ kɪt]语调的规则是固定的,并不因为在它前面继续添加音节而发生任何改变,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独立的逻辑单元,并给这样的逻辑单元起一个名字,叫“分组”,这样音节[bæ kɪt]就是一个分组。
同时,对于这两个音标中各自的[bæ kɪt]分组而言,二者不仅确定语调的规则固定,而且所使用的规则还是一模一样的。
因此更进一步讲,从语调上我们可以把这两个音标中的[bæ kɪt]分组,看成是同一种类型的分组,甚者我们可以把音标[rɪ bæ kɪt] 中,分组[bæ kɪt]的元辅音进行一下替换,变成[pe gəd],但这种替换并不影响确定该分组的音调、响度和时长所使用的规则,所以变化后的该分组,在语调上的分析结果仍然没有任何变化,具体如下图所示:
从上面的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应于[bæ kɪt]这一类型的分组来说,可以把确定其语调的相同的规则,看成是一种“固定的模式”,无论这种类型的分组内部的元辅音记号如何变化,这一套“固定的模式”都是不变的。
我们可以把这种“固定的模式”称之为“分组模式”,并且前面说过,确定音节的响度和时长的规则只有一套,故对于任何音节所组成的分组而言,只有确定音调的规则存在着不同,所以对“分组模式”这一概念,可以做出如下的定义,即:
在某种读法(如降调读法等)下,以确定音节分组内各个音节的音调所使用的规则是否相同作为标准,对音节分组进行种类的划分,从而划分出来的各种不同的分组类型,就叫做“分组模式”,而对应于某一种类的分组类型,就是“一种分组模式”。
因此,按照上面的定义,在降调读法下,对上面形如[bæ kɪt]或[pe gəd]这一类的分组,就是一种分组模式(具体来说它属于“1”模式,后面会进行详细的讲解)。
其次,在搞清楚了“分组模式”的概念之后,我们需要知道在降调读法下,分组模式具体一共有几种?
前面讨论过,在降调读法下,音标内的音节可能出现的音调分别为“4”声、“1”声、“0”声和“3”声,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分组,分组中打头音节的音调,也只可能是这四种声调中的一种。
而降调读法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
只要分组打头音节的声调是相同的(即上面这4种声调中的任意一种),那么这些分组都遵循同一套规则,来确定其内部各个音节的音调(具体的确定规则后面也会详细讲解)。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直接根据分组打头音节声调的不同,将降调读法下的所有分组划分成四种分组模式,并以该打头音节的声调,分别给这四种分组模式命名,具体为“4”模式,“1”模式、“0”模式和“3”模式,具体例子如下图中的所示(此处仅作为例子给出,了解即可):
其实,经过我们第四项内容中的六个步骤的分析,对于“四种分组模式”及其语调确定规则,实际上已经讲解过一些了,比如:
一来,我们分析第一个音标[kɪt]时,由于该音标只有一个分组(分组内也只有这么一个音节,故打头音节就是“4”声,因此属于“4”模式,故实际上讲解的就是“4”模式的语调确定规则;
二来,分析第二个音标[bæ kɪt]时,按照分组的划分规则,音标内的两个音节分别属于两个分组,一个音调是“3”声,另一个音调是“4”声,因此它们分别属于“3”模式和“4”模式,故实际上讲解的就是“3”模式和“4”模式的语调确定规则;
三来,分析第三个音标[bæ kɪt]时,该音标的两个音节组成了一个分组,且该分组打头的音节[bæ]是“1”声,因此属于“1”模式,故实际上讲解的就是“1”模式的语调确定规则,只是由于当时并没有建立“音节分组”和“分组模式”的概念,因此在讲解的时候,并没告诉读者上述三种模式的名称。
但是,由于四种分组模式中的“0”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如上图6-5所示,在前面的分析中,虽然对其略有提及,但并没有进行过任何的讨论。
因此,在后续部分中,介绍四种分组模式的具体语调确定规则时:
一方面,我们按照前面学习的顺序,先依次介绍“4”模式、“3”模式和“1”模式,最后讲解没有接触过的“0”模式;
另一方面,我们除了对“0”模式进行详细的讲解外,对其他三种分组模式的语调规则,只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以避免讲解内容的重复和冗余。
再次,在了解了什么是“分组模式”,以及降调读法下,分组模式具体有几种之后,我们还需要补充一些关于“音标音节的语调类型”的知识,以方便后续对“四种分组模式”语调规则的学习。
在前面的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所例举的音标[rɪ bæ kɪt]和[rɪ pe gəd]而言,虽然组成音标的元辅音符号不完全一样,但是音标里音节的个数、重音标记和次重音标记的个数及其在音标中的位置,完全是一样的,因此这两个音标的整个语调模式也是一样的(具体如上图6-4所示)。
此外,对于单词remember和tomorrow而言,其所对应音标的整个语调模式,也与上述两个音标是完全一样的,具体如下图所示:
因此,为了能够对整个音标的语调模式进行描述(注意,是针对整个音标,而不是针对音标中的某个分组),并能够对上述这种整个音标的语调模式完全相同的情况,进行统一的归类,可以引入“音标音节的语调类型”这一概念,即:
我们把一个音标中音节的数量,以及音标当中重音记号和次重音记号出现的位置,称之为“音标音节的语调类型”(简称为“音节的类型”),如果该音标还对应有具体的单词,我们还可以将其称之为“单词音节的语调类型”(简称为“单词音节的类型”)。
例如,对于音标[rɪ bæ kɪt]而言,我们可以说它的“音节的类型”是:整个音标中有三个音节,有一个重音记号,且该重音记号标记在音标中间音节的上方。
我们还可以说,无论是音标[rɪ bæ kɪt]还是[rɪ pe gəd],以及单词remember和tomorrow的音标,它们都具有相同的“音节的类型”,并且可以说单词remember和tomorrow的“单词音节的类型”是相同的。
此外,在降调读法下,为了能够让我们一眼就看清楚一个音标所对应的音节的类型,并同时能够显示出音标内各个音节的响度和音调以及音节分组的情况,我们可以引入下述图形标记的方法,来对音节的类型进行符号化的描述,即:
把音标的记号“[ ]”,打在带有分组记号的音调辅助记号的两侧,并把重音符号和次重音符号,也直接标记在对应音调辅助记号左边的位置上,用来表示降调读法下音节的类型,具体如下图所示:
增加了“音节的类型”这一概念后,我们还可以对上面的语调分析图(即在“响度和音调(走势)图”中加入了分组辅助记号),进行一下改进,以方便我们对音标语调的分析,即:
一来,在进行音标分析的第一行中(如音标对应有单词,则为第二行),写入需要进行分析的音标,并把音调辅助记号(带有分组辅助记号)标记在音标的上方,同时将响度辅助记号标记在音标的下方,使三者在同一行显示;
二来,在第二行中,写入音调走势示意图,且与上方音标中的音节相对应,以便在音标及其辅助记号之外,能够看清楚各个音节之间的音调走势;
三来,在第三行中,写入音节的类型相对应的图形记号,这样在音标分析结束后,能够知道我们分析的音标所对应的音节的类型,具体如下图所示:
最后,学习完上面的知识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四种具体的分组模式(“4”模式,“1”模式,“0”模式和“3”模式)进行分析了,看看在各种模式下,确定分组内音节语调的规则都有哪些。
第一,我们来看一下只能在单词音标结尾出现的分组模式——“4模式”。
“4”模式是四种分组模式当中最简单的一种,也是我们学习英语单词音标的时候,最先接触到的一种分组模式。
我们在前面第四项内容,第一步和第二步第一种情况的分析中(即分析音标[kɪt]和[bæ kɪt]的时候)介绍过:
单词音标从后往前来看,如果遇到的第一个音节就是重读音节,那么不管单词音标由几个音节构成(包括单音节单词的情况),这个重读音节的声调都是“4”声,就是前面说过的,声调要“一降到底”。上述音标[kɪt]和[bæ kɪt]的语调分析图,如下所示:
因此,按照我们前面第五项内容中,音节分组的划分规则,这个重读音节(如上图中的[kɪt])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分组,并且我们可以把这种类型的分组,归纳成为一种分组模式,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4”模式。
结合上述第四项内容和第五项内容中的分析,我们可以把“4”模式在单词音标中出现的位置,以及音调、响度和时长的规律,用下面的表格来进行总结:
此外,从上图6-9和6-10中可以看出,我们可以根据出现“4”模式的音标中,含有的音节个数的不同,将“4”模式再具体划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4”模式出现在单音节单词中的情况,我们可以将这种类型“4”模式的语调规律,用下面的图片来表示:
由于我们最开始学习英语单词音标拼读的时候,就是从单音节音标开始的,所以实际上它也是我们最早接触到的分组模式,故这种类型的“4”模式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的简单,也比较常见,具体见下图中的例子:
另一种类型是,“4”模式出现在双音节或多音节单词中的情况,对于这种类型“4”模式的语调规律,我们也可以用下面的图片来进行一下说明:
相对于上一种类型的“4”模式,虽然二者确定语调的规则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很多人在双音节或多音节单词结尾,看到这种模式时,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读,因此大家还是应当对这种类型格外注意一下,具体可以看一下下图中的示例:
第二,我们来看一下只能在单词音标开头出现的分组模式——“3模式”。
在前面第四项内容的分析过程中,我们第二个遇到的就是“3”模式,这种模式在双音节单词中非常常见。
在前面第四项内容,第二步分析的第一种情况(即分析音标[bæ kɪt])以及第三步的分析(即分析音标[rɪ bæ kɪt])中,我们介绍过:
如果单词音标打头的音节(也就是单词音标倒数的最后一个音节),是一个非重读音节,那么无论这个音节的后面还有多少个音节,这个非重读音节的声调都是“3”声。上述音标[bæ kɪt]和[rɪ bæ kɪt]的语调分析图,如下所示:
按照分组的划分规则,这一个非重读音节也属于一个独立的分组类型,就是我们这里所要说的“3”模式。和前面的“4”模式一样,我们可以把“3”模式在单词音标中出现的位置,以及音调、响度和时长的规律,用下面的表格来进行总结:
从上图6-15和6-16中可以看出,由于“3”模式有可能出现在重读音节的前面,也有可能出现在次重读音节的前面(前面说过,音标不允许出现连续两个非重读音节打头的情况,所以“3”模式不可能出现在非重读音节前面),因此同样可以对“3”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划分为下述的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3”模式出现在重读音节前面的情况。我们可以将这种类型“3”模式的语调规律,用下面的图片来进行说明:
这种类型的“3”模式,最常出现在双音节单词中,多音节的单词中也有不少,大家对它应该比较熟悉,具体可以看一下下面的例子:
另一种类型是,“3”模式出现在次重读音节前面的情况。我们可以将这种类型“3”模式的语调规律,用下面的图片来进行说明:
我们在前面的内容中,讲解过重音记号和次重音记号交替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因此这种类型的“3”模式,一般出现在音节数比较多的单词当中,但确定其语调的规则和上一种三模式没什么不同,因此也非常的简单,具体可以看下面的例子:
第三,我们来看一下在多音节单词中最常出现的分组模式——“1模式”。
相对于前面讲过的“4”模式和“3”模式而言,“1”模式要复杂一些,但它却是多音节(三个及三个以上音节)单词中最经常出现的模式,所以尤为重要。
在前面第四项内容,第四步的分析当中(即在分析音标[ˌseɪ rɪ bæ kɪt]的时候),曾经介绍过一条确定音调的规则,简单说就是:
对于形如[bæ kɪt]或[ˌseɪ rɪ]这样的音标(或音标的组成部分,但在音标中出现的位置有要求),打头的重读或次重读音节都是“1”声,而后面跟随着的非重读音节(可以是一个也可以连续跟多个,也可以没有)要依次降低音高,并且都读成“0”声(轻声)。上述音标[ˌseɪ rɪ bæ kɪt]的语调分析图,如下所示:
在我们引入了“音节分组”的概念后可以看出,这个规则实际是用来确定一个分组的打头音节,以及组内其他音节声调的,并且适用该规则来确定音调的分组,打头音节的声调都是“1”声,因此这条规则所对应的就是一种分组模式,也就是我们这里要介绍的“1”模式。
按照这条规则的描述,我们可以把“1”模式在单词音标中出现的位置,以及音调、响度和时长的规律,用下面的表格来进行总结:
对于上述表格中的内容,需要注意一下的是,“1”模式并没有要求分组内的音节个数必须大于一个,也就是说分组中只有一个打头音节(即只有一个重读音节或次重读音节)也是可以的,并且按照上述规则中的要求,分组内这唯一的一个音节,声调就是“1”声,具体可以看下图中的例子:
由于“1”模式分组的打头音节,可以是重读音节也可以是次重读音节,因此我们可以按照分组打头音节种类的不同,将“1”模式再具体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分组内的打头音节是重读音节的情况。我们可以将这种类型“1”模式的语调规律,用下面的图片来进行说明:
这种类型的“1”模式在三个以及三个以上音节的单词中很常见,两个音节的单词中也有不少,具体可以看下面的例子:
但是,读者需要需要注意一下的是,这种类型的“1”模式出现的位置要求。
虽然“1”模式允许分组中只有一个音节,但如果一个重读音节出现在了单词音标的结尾(也就是音标中的倒数第一个音节),那么它与这种类型“1”模式是位置要求不符。
实际上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4”模式,而不是“1”模式,具体可以看一下图6-23中第二个单词USSR的例子,以及前面在“4”模式讲解中所例举的单词。
另一种类型是,分组内的打头音节是次重读音节的情况,我们可以将这种类型“1”模式的语调规律,用下面的图片来进行说明:
按照我们前面讲过的重音记号和次重音记号,交替出现的倾向性规律,经常是单词音标从后往前,出现了一个或多个重读记号之后,才会出现这种类型的“1”模式,因此单词一般都较长,尤其是四个以上音节的单词中,经常出现这种模式,具体可以看一下下面的例子:
与上一种“1”模式类似的地方,大家同样需要注意一下这种“1”模式出现的位置要求。
对于这种“1”模式而言,它不能是划分出来的第一个分组,也就是一定要出现在调核所在分组的后面,如果次重读音节出现在调核之前,那么这种类型的分组不是“1”模式(具体而言,是下面马上要讲的“0”模式),不能适用这里的语调确定规则。
第四,我们来看一下一种不完整的分组模式——“0模式”。
“0”模式是唯一一个在前面第四项内容的分析中,仅仅是涉及到但没有进行过任何介绍的分组模式,并且相对于其他三种模式,“0”模式非常特殊,是一种不完整的模式。
刚刚介绍“1”模式的时候曾经说过,单词音标划分分组的时候,如果遇到的第一个符号就是次重音符号(注意,必须是第一个),那么划分出来的分组出现在调核所在的分组之前,这种情况并不属于“1”模式,具体可以看下图中的例子:
实际上,上述类型的分组,就是这里要讲解的“0”模式。我们可以从下述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0”模式的特点:
一方面,从“0”模式分组出现的位置上来看,它要求在进行分组划分时,首先遇到的是一个次重音符号(下一个遇到的才是重音符号,即调核所在的分组),从这个次重读音节开始到单词结尾的所有音节(也可以只有这一个次重读音节),就组成了“0”模式的分组,具体如上图6-28所有单词的分组1所示;
另一方面,从“0”模式分组的音调确定规则上来看,其分组内所有音节的声调都是轻声“0”(无论是组内打头的次重读音节,还是后面的非重读音节),并且会跟随着前面调核所在的分组依次降低音高,具体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把“0”模式在单词音标中出现的位置,以及音调、响度和时长的规律,用下面的表格来进行总结:
与前面讲过的其他三种模式一样,“0”模式也存在着两种类型,不过与其他三种模式不同的是,“0”模式是按照音标所对应单词的构词特点,来进行分类的:
一种类型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词组成的合成词,在其音标中出现“0”模式的情况。
这种类型中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由两个单词所组成的合成词,在其英式音标(如DJ音标,对于DJ音标及下文中提到的美式K.K音标,读者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下本人视频课程中第24课视频1(B站链接为:第24课教师课程:四种音标比较分析(视频1))中的相关内容)中,经常会将第二个单词(尤其是单音节单词和双音节单词)中的重音记号替换为次重音记号,从而在音标中出现“0”模式,具体如下图中所示: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两个单词组合到一起时,二者的重要性上存在着差异,如果其中的第二个单词并不是需要着重强调的,就会出现上述重音记号替换为次重音记号的情况。
就上述两个单词,我们可以根据前面讲过的“1”模式和“0”模式的语调确定规则,对其作出完整的语调分析,如下图所示:
此外,我们可以对上述两个单词的音标做一点变化,删除两个单词中的次重音符号(即取消了其中的“0”模式分组),则上述两个单词的分组,变为了如下图所示的情况: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删除次重音符号后,两个单词全部变成了“1”模式的分组,我们可以根据前面讲解的“1”模式的语调确定规则,对两个单词重新作出语调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比较图6-32和6-34可以看出,如果把合成词中的“0”模式分组取消,虽然会对音标的分组(包括时长)以及音节的响度产生影响,但并没有改变整个单词的音调和音调的走势。
因此,有的英文教材甚者英文字典中,认为去掉次重音符号后,也能体现出两个词的强弱差别,并且也不会影响单词的音调,故整个将这种“0”模式的分组类型给取消了,这种注音的方式也是正确的。
另一种类型是,普通单词(并非是由两个或多个单词组成的合成词)的音标中,出现“0”模式的情况。
这种类型中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在美式音标(如K.K音标)中,有些四个或者四个以上音节的单词,为了能够读起来强弱交替比较好听,而在倒数第二个音节左右添加了次重音符号,从而在音标中出现了“0”模式,具体如下图中所示:
就上述两个单词,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具有相同的音节的类型,都有两个分组一个是“0”模式,另一个是“1”模式,因此可以根据前面讲过的“1”模式和“0”模式的语调确定规则,对其作出完整的语调分析,如下图所示:
这种情况在对应的英式音标中,出于与上述第一种类型的“0”模式同样的原因,往往也会将其中的次重音符号删除掉(即也是将这种类型的“0”模式分组给取消了),但与取消第一种类型的“0”模式不同的是,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导致单词音标中的元辅音记号,甚者整个音标的结构都发生变化,具体如下图中所示:
如上图所示,单词temporary中只有一个分组,是“1”模式,而单词laboratory中有两个分组,分别是“1”模式和“3”模式,因此按照前面讲解过的语调确定规则,我们可以对这两个单词英式注音的音标,作出如下的语调分析:
比较图6-36和6-38可以看出,这两个单词在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当中,不仅在语调上存在差异,在语音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在把“0”模式的特点和分类全部讲解完之后,这里仍然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
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前面说“0”模式是一种“不完整的模式”呢?
我们前面所介绍的三种分组模式,每一种模式的分组内都有独立的语调变化,比如“3”模式的分组,其中的语调变化就是“3”声,而“0”模式中虽然存在着响度的变化(打头的次重读音节是一级响度,后面的非重读音节是基本响度)以及时长的变化(整个分组也是一个基准时长),但却没有这种独立的语调变化,即:
由于“0”模式的分组中,所有音节全部都是轻声“0”,整个分组仅仅是依赖在调核分组的后面来降低音高而已,因此“0”模式分组中的次重音符号去掉后,在音调上对整个单词并没有影响。(具体可以比较一下前面的图6-32和6-34,以及图6-36和6-38)
因此,正是由于“0”模式的分组,缺少这种独立的音调变化,并依赖于调核分组,我们说它是一种“不完整的模式”,这也就是前面介绍两种类型的“0”模式时,有的教材或者字典把整个“0”模式都给删除掉的原因,因为它并没有引起任何音调的变化。
另一个问题是,“0”模式前面的分组一定是调核分组吗,是否可以是另一个“0”模式的分组呢?
有人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这样两个合成的单词(先不考虑单词的意思)home class和class desk,并且其中都有“0”模式的分组,具体如下图所示的:
假如将这两个单词再进行一次合成,中间只保留一个class,即变成新的单词home class desk,那么新的合成词中会不会出现两个“0”模式的情况呢,具体如下图所示:
这种想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真的发生这种情况,新的合成词的音标实际上可能出现下述的三种形式,而并不会出现上图6-40中假想的情况:
此外,在本人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见到过的所有音标,也没有这种在调核所在的分组出现之前,就连续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次重读音节的情况,因此在本文中,我们不对这种假想的情况进行任何的讨论。
好了,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将“四种分组模式”的知识全部讲解完毕了,下面第七项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庖丁解牛”的时间了,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把各种复杂的音标一起来解析一下吧:
第七项内容,在学习完全部的语调规则之后,作为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我们对文章中出现的部分复杂的音标进行一下分析,也希望本文的读者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使用本文中所讲解的语调知识,对见到的音标多加分析和练习,这样才能将前面的知识点掌握熟练。
在学习完本文前面六项的内容之后,本文中所有关于英语语调的知识就全部讲解完毕了,因此在本项内容中,就是我兑现对读者的承诺,用“四种分组模式”的知识,对前面的各项内容中,不断出现的重音和次重音记号标记不规则的音标,进行语调分析的时候了。
可能有的读者已经注意到,虽然从提出“双音节音标的五种可能形式”开始,文章中不断地在给出各种复杂的音标,但随着知识点讲解的深入,很多音标都用来作为例子,或多或少地进行了一些分析。
因此,对于下面所要进行的音标的语调分析:
一方面,读者可以把它看成是对前面六项内容的复习,读者可以对照本项内容中的分析过程,检查一下自己对各项语调规则是否都已经掌握熟练了;
另一方面,还可以把它看成是应用“四种分组模式”的知识,来进行语调判断的练习,以便日后在遇到陌生且复杂的音标时,自己能够对其语调作出正确的判断。
好了,“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用“四种分组模式”这把“利器”,来解析一下各种复杂的音标吧!
首先,我们来对本文开头所提出的“双音节音标的五种可能形式”,以及和这五种可能形式具有相同的音节的类型的单词,进行一下语调的分析。
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知识点的讲解,可能有的读者对文章开头所提出的,“双音节音标的五种可能形式”是什么样子,都已经记不清楚了,因此我们可以再看一下当时的图片:
此外,在提出这五种可能形式的同时,我们还例举过一些和这五种可能形式,具有相同的音节的类型(即相同的语调模式)的单词,如下图所示:
考虑到对这五种可能形式的分析,是本部分分析的第一项内容,所以我们放慢一下速度,对于每一个音标的分析,我们都按照下述三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我们先对音标进行分组的划分,并判断出每一个分组具体属于哪一种分组模式,以及每个分组中各个音节的音调和响度等是什么样的;
第二步,根据上面第一步分析的结果,我们在该音标对应的语调分析图上,标记出响度辅助记号,以及带分组记号的音调辅助记号;
第三步,根据上面第二步的分析结果,我们再在该音标对应的语调分析图上,添加上音调走势示意图,以及该音标的音节的类型,这样整个音标就算分析完毕了。
好了,下面我们就逐个对这五种可能的形式,以及和他们音节的类型相同的单词音标,进行一下分析:
第一,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音标[bæ kɪt],以及和它具有相同的音节的类型的单词marine:
一来,对于音标[bæ kɪt]而言,它的分组情况,以及对其各个分组内的音节进行音调和响度等分析的结果,如下图中所示:
二来,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我们在音标[bæ kɪt]的语调分析表格上,分别标记出音调辅助记号和响度辅助记号,并把和它音节的类型相同的单词marine也标记在表格中,以便下一步一起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三来,我们再根据第二步的分析结果,在音标[bæ kɪt]的下方,标记出该音标的音调走势示意图以及音节的类型,并且可以把单词marine的语调分析结果也一起标记出来,这样这两个音标就分析完毕了,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二,我们分析一下音标[bæ kɪt],以及和它具有相同的音节的类型的单词virus:
一来,对于音标[bæ kɪt]而言,它的分组情况,以及对其各个分组内的音节进行音调和响度等分析的结果,如下图中所示:
二来,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我们在音标[bæ kɪt]的语调分析表格上,分别标记出音调辅助记号和响度辅助记号,并把和它音节的类型相同的单词virus也标记在表格中,以便下一步一起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三来,我们再根据第二步的分析结果,在音标[bæ kɪt]的下方,标记出该音标的音调走势示意图以及音节的类型,并且可以把单词virus的语调分析结果也一起标记出来,这样这两个音标就分析完毕了,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三,我们分析一下音标[bæ kɪt],以及和它具有相同的音节的类型的单词US:
一来,对于音标[bæ kɪt]而言,它的分组情况,以及对其各个分组内的音节进行音调和响度等分析的结果,如下图中所示:
二来,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我们在音标[bæ kɪt]的语调分析表格上,分别标记出音调辅助记号和响度辅助记号,并把和它音节的类型相同的单词US也标记在表格中,以便下一步一起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三来,我们再根据第二步的分析结果,在音标[bæ kɪt]的下方,标记出该音标的音调走势示意图以及音节的类型,并且可以把单词US的语调分析结果也一起标记出来,这样这两个音标就分析完毕了,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四,我们分析一下音标[ˌbæ kɪt],以及和它具有相同的音节的类型的单词disgrace:
一来,对于音标[ˌbæ kɪt]而言,它的分组情况,以及对其各个分组内的音节进行音调和响度等分析的结果,如下图中所示:
二来,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我们在音标[ˌbæ kɪt]的语调分析表格上,分别标记出音调辅助记号和响度辅助记号,并把和它音节的类型相同的单词disgrace也标记在表格中,以便下一步一起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三来,我们再根据第二步的分析结果,在音标[ˌbæ kɪt]的下方,标记出该音标的音调走势示意图以及音节的类型,并且可以把单词disgrace的语调分析结果也一起标记出来,这样这两个音标就分析完毕了,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五,我们分析一下音标[bæ ˌkɪt] ,以及和它具有相同的音节的类型的单词in-house:
一来,对于音标[bæ ˌkɪt]而言,它的分组情况,以及对其各个分组内的音节进行音调和响度等分析的结果,如下图中所示:
二来,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我们在音标[bæ ˌkɪt]的语调分析表格上,分别标记出音调辅助记号和响度辅助记号,并把和它音节的类型相同的单词in-house也标记在表格中,以便下一步一起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三来,我们再根据第二步的分析结果,在音标[bæ ˌkɪt]的下方,标记出该音标的音调走势示意图以及音节的类型,并且可以把单词in-house的语调分析结果也一起标记出来,这样这两个音标就分析完毕了,具体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面的分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这五种可能形式的音标,我们前面很多都讲解过,但是用“四种分组模式”来进行分析,非常的方便和快捷,大大提升了分析的效率。
此外,有了上面的分析过程作为基础,下面我们就可以对更复杂的音标进行分析了:
其次,我们对前面第四项内容第四步分析中,改正音标[seɪ rɪ bæ kɪt]错误的八种方式,进行一下语调分析。
在前面第四项内容的第四步分析中,我们指出对于音标[seɪ rɪ bæ kɪt]而言,直接这样标记是错误的,并且提出如果在音标打头的两个音节上,增加重音或次重音符号来对其进行改正,共有八种可能的形式,具体如下图中所示:
由于当时并没有介绍“音节分组”以及“四种分组模式”的相关知识,所以我们无法对上述八种形式,全部进行语调分析,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完全有能力对这种复杂音标的语调进行分析判断了。
有了前面的分析作为基础,我们下面对这八种形式的音标进行分析时,可以稍微快一点,分成两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步,和前面的三个步骤的分析一样,我们先对音标进行分组的划分,并判断出每一个分组具体属于哪一种分组模式,以及每个分组中各个音节的音调和响度等是什么样的;
第二步,和前面三个步骤不同,我们在这一步中一气呵成,直接根据第一步的分析结果,在该音标对应的语调分析图上,标记出响度辅助记号、带分组记号的音调辅助记号、音调走势示意图以及该音标的音节的类型,从而完成整个音标的分析。
好了,下面我们就加快速度,分两步将这八种可能的音标形式,逐个分析一下:
第一,我们先分析一下第1种可能的形式:[seɪ rɪ bæ kɪt]。
一来,对于该音标的分组情况,以及对其各个分组内的音节进行音调和响度等分析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二来,我们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可以直接写出该音标的语调分析表格,完成整个音标的语调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二,我们分析一下第2种可能的形式:[seɪ rɪ bæ kɪt]:
一来,对于该音标的分组情况,以及对其各个分组内的音节进行音调和响度等分析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二来,我们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可以直接写出该音标的语调分析表格,完成整个音标的语调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三,我们分析一下第3种可能的形式:[seɪ rɪ bæ kɪt]:
一来,对于该音标的分组情况,以及对其各个分组内的音节进行音调和响度等分析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二来,我们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可以直接写出该音标的语调分析表格,完成整个音标的语调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四,我们分析一下第4种可能的形式:[ˌseɪ rɪ bæ kɪt],这种可能形式前面我们其实分析过,不过这一次我们是用“四种分组模式”来进行分析,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两种分析方法的差异:
一来,对于该音标的分组情况,以及对其各个分组内的音节进行音调和响度等分析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二来,我们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可以直接写出该音标的语调分析表格,完成整个音标的语调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五,我们分析一下第5种可能的形式:[seɪ ˌrɪ bæ kɪt]:
一来,对于该音标的分组情况,以及对其各个分组内的音节进行音调和响度等分析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二来,我们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可以直接写出该音标的语调分析表格,完成整个音标的语调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六,我们分析一下第6种可能的形式:[ˌseɪ ˌrɪ bæ kɪt]:
一来,对于该音标的分组情况,以及对其各个分组内的音节进行音调和响度等分析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二来,我们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可以直接写出该音标的语调分析表格,完成整个音标的语调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七,我们分析一下第7种可能的形式:[seɪ ˌrɪ bæ kɪt]:
一来,对于该音标的分组情况,以及对其各个分组内的音节进行音调和响度等分析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二来,我们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可以直接写出该音标的语调分析表格,完成整个音标的语调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八,我们分析一下第8种可能的形式:[ˌseɪ rɪ bæ kɪt]:
一来,对于该音标的分组情况,以及对其各个分组内的音节进行音调和响度等分析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二来,我们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可以直接写出该音标的语调分析表格,完成整个音标的语调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这样,前面八种可能形式的音标我们就全部分析完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四种分组模式”对于处理复杂音标的语调问题,是多么的有用,我们可以继续对本文中其他复杂的音标进行一下分析:
再次,我们对前面文章中出现过的,一些比较复杂和比较典型的单词音标,进行一下语调的分析。
在本文的开头,除了例举了双音节音标的五种可能形式之外,还列举了四个比较复杂的单词音标,如下图所示:
此外,在本文介绍各项语调规则的时候,还经常使用了下图中的,几个比较典型的音标用来进行说明:
上述音标当中,虽然很多都在知识点讲解的时候做过一些分析,但当时还需要借助“调核”,以及降调读法下的很多规则来分析,效率非常的低下,因此我们在此处全部用“四种分组模式”的知识来分析,看看分析的效果如何。
对于此处的分析,我们虽然还是像上述“八种可能形式”的分析过程一样,分两步来进行,但是有了前面两个部分的经验,我们按照下面的两个步骤来简单地进行分析:
一来,在第一步分析中,我们直接给出单词音标分组划分的结果,并指出每一个分组具体属于哪一种分组模式,而不再讲解如何根据某一种分组模式,来分析各个音节的语调;
二来,在第二步分析中,我们根据第一步分析的结果,直接推断出音标中各个音节的语调情况,并在该音标对应的语调分析图上,标记出响度辅助记号、带分组记号的音调辅助记号、音调走势示意图以及该音标的音节的类型,从而完成整个音标的分析。
下面我们就开始按照上述两个简化的步骤,来进行分析。如果有的读者记不清各种分组模式下的语调确定规则,可以在分析的过程中,回头看一下前面第六项内容中的相关讲解。
第一,我们先分析一下单词contemporary所对应的音标的语调。
一来,该单词所对应音标的分组情况,以及各个分组属于哪一种分组模式的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二来,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各个音节的语调情况,并写出该音标的语调分析表格,完成整个音标的语调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二,我们分析一下单词uneconomical所对应的音标的语调。
一来,该单词所对应音标的分组情况,以及各个分组属于哪一种分组模式的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二来,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各个音节的语调情况,并写出该音标的语调分析表格,完成整个音标的语调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三,我们分析一下单词USSR所对应的音标的语调。
一来,该单词所对应音标的分组情况,以及各个分组属于哪一种分组模式的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二来,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各个音节的语调情况,并写出该音标的语调分析表格,完成整个音标的语调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四,我们分析一下单词biodegradability所对应的音标的语调。
一来,该单词所对应音标的分组情况,以及各个分组属于哪一种分组模式的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二来,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各个音节的语调情况,并写出该音标的语调分析表格,完成整个音标的语调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五,我们分析一下单词radioactivity所对应的音标的语调。
一来,该单词所对应音标的分组情况,以及各个分组属于哪一种分组模式的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二来,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各个音节的语调情况,并写出该音标的语调分析表格,完成整个音标的语调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六,我们分析一下单词telecommunication所对应的音标的语调。
一来,该单词所对应音标的分组情况,以及各个分组属于哪一种分组模式的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二来,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各个音节的语调情况,并写出该音标的语调分析表格,完成整个音标的语调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七,我们分析一下单词full-bodied所对应的音标的语调。
一来,该单词所对应音标的分组情况,以及各个分组属于哪一种分组模式的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二来,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各个音节的语调情况,并写出该音标的语调分析表格,完成整个音标的语调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第八,我们分析一下单词conservativeness所对应的音标的语调。
一来,该单词所对应音标的分组情况,以及各个分组属于哪一种分组模式的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二来,根据上一步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推断出各个音节的语调情况,并写出该音标的语调分析表格,完成整个音标的语调分析,具体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面八个例子的分析,大家是不是对“四种分组模式”的语调确定规则已经很熟悉了呢,下面我们出道新题,可以继续对前面文章中没出现过的复杂音标进行一下分析:
最后,我们对本文对应的视频课程中,所例举的一系列音标进行一下语调分析,作为对“四种分组模式”知识的巩固。
在我的《英语音标发音教程》第16课视频2(B站链接为:第16课 语音语调复习及成音节(视频2))中,曾举出过这样一个,对一系列音标进行分析的例子:
我们知道,有一个日本饭馆叫做“吉野家”(路边到处都是,不过搓一顿可不便宜),它招牌的标志如下图所示:
对于上图中“吉野家”的英文标志YOSHINOYA,我们可以对它音标中的元辅音记号进行一下推测(只是一种推测,也可能是其他的元辅音记号),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的音标没有添加重音及次重音符号,在未和该饭馆老板核实它的实际发音之前,我们实际上无法知道其具体的语调是什么样子的,因此可以试着在其中加入重音及次重音符号,具体如下图中所示:
怎么样,这密密麻麻的一片,看着都“辣眼”,所以上图中我把这些添加重音和次重音符号的形式,分成了三组:
第一组音标,是4个音节所组成的音标中,比较常见的语调类型,第二组则是相对来说并不常见的,而第三组则是重音和次重音符号标记存在错误的音标。
在本人的视频课程中,对上述三组共计11个音标,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语调分析,但由于在分析的过程中不希望视频的观看者,直接就看到分析的结果,故在该段视频中,并没有像课程中其他的视频一样,把分析结果作为插图直接显示出来。
因此,作为对“四种分组模式”语调确定规则的练习,也作为对本人上述视频课程内容的补充,下文直接将这11个音标的语调分析结果,以图片的形式给出。
读者可以先对这11个音标的语调自行分析一下,并将下面的图片作为答案,看看自己分析的是否正确。如果在分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去上述的课程链接的网址,看一下本人教学视频中的分析。
好了,下面我们就逐个看一下,这三组“辣眼”的音标,其语调分析的结果是什么样子的。
第一,我们先看一下第一组,语调模式比较常见的5个音标:
对于第1个音标[jəʊ ʃi: nəʊ jɑ:],其语调分析如下图所示:
对于第2个音标[jəʊ ʃi: nəʊ jɑ:],其语调分析如下图所示:
对于第3个音标[ˌjəʊ ʃi: nəʊ jɑ:],其语调分析如下图所示:
对于第4个音标[jəʊ ʃi: ˌnəʊ jɑ:],其语调分析如下图所示:
对于第5个音标[jəʊ ʃi: nəʊ jɑ:],其语调分析如下图所示:
第二,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组,语调模式不常见的4个音标:
对于第6个音标[jəʊ ʃi: nəʊ jɑ:],其语调分析如下图所示:
对于第7个音标[ˌjəʊ ʃi:ˌ nəʊ jɑ:],其语调分析如下图所示:
对于第8个音标[jəʊ ʃi: nəʊ ˌjɑ:],其语调分析如下图所示:
对于第9个音标[ˌjəʊ ˌʃi:ˌ nəʊ jɑ:],其语调分析如下图所示:
第三,我们最后来看一下第三组中,重音和次重音记号标记存在错误的两个音标,对其中错误的分析,如下图所示:
完成了对上述11个音标的分析后,其实本文中所有对单词音标的分析就结束了。
不过在前面第五项内容的最后,我们曾对一个句子进行过简短的语调分析,因此在这里,我们用“四种分组模式”的知识,对这个句子进行一下说明。
我们当时所例举的这个句子,以及这个句子整个的音标,如下图所示:
对于上图中,这个超长的音标,我们也可以对它像单词音标一样,进行一下分组的划分,并用“四种分组模式”的知识来判断一下,所划分出来的这些分组,具体都属于哪一种分组模式。
这里,我们直接给出划分的结果,具体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有了分组的划分结果之后,再判断整个音标的语调变化就非常容易了,这里我们不做详细的解释,直接写出这个句子的语调分析图,如下所示:
其实上面的分析过程,就是第五部分中图5-31的由来。
对于这个例句,读者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上述结果是在降调读法下分析出来的,如果在其他的读法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是不同的。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所有的内容就都讲解完毕了。
有的读者可能会看出,在本文的讲解过程中,我之所以会讲的如此的详细,是希望读者不仅能明白每一个知识点“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这也是我对待学习这件事上,一直以来的态度。
另外,再和读者说一下,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我视频课程的链接地址看一下,因为重音和次重音符号的讲解,只是我课程中的一个知识点而已,整个的视频课程,几乎涵盖了英语语音语调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到的所有知识点,而且整套课程的内容,完全是免费公开的,如果读者能够认真看完,相信会有不少的收获。(完)
2022年9月16日
完成写于辽宁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