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中国企业,这些“歪果仁”收获“开挂人生”
日前,在北京一座大厦里,来自南苏丹、塞尔维亚、尼泊尔、肯尼亚、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巴西、乌干达九个国家的10位优秀外籍员工受到了他们所服务的中国交建的表彰。据了解,他们是从该公司约5万名外籍员工当中脱颖而出。这些“歪果仁”为中企做出了哪些贡献,有着怎样“开挂”的人生?请跟零时差工作室一起来看看。
下载视频
获奖的外籍青年员工开心合影。 赵益普摄
“你知道东南亚地区最长的跨海大桥吗?”来自马来西亚的陈俊宏脸上露出骄傲的笑容,“是马来西亚的槟城二桥!我当时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建设。”2009年至2013年,陈俊宏在中国港湾的马来西亚槟城第二跨海大桥项目负责质量管理及主桥施工监控的协调工作。
马来西亚籍员工陈俊宏(左)和尼泊尔籍员工戈普塔(右)在鸟巢前自拍。 赵益普摄
来自塞尔维亚的玛瑞娜,“代表作”也是一座大桥——泽蒙—博尔察大桥。该大桥被中国领导人誉为中国土木行业向欧洲递交的“第一张名片”和“样板工程”。泽蒙—博尔察大桥是中国企业在欧洲的第一个基础设施项目,施工难度非常大,玛瑞娜凭借自己的语言优势和优秀的协调能力,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这座“中塞友谊之桥”也彻底打开了中国基建企业在东欧地区的市场。
塞尔维亚籍员工玛瑞娜在媒体见面会上发言。赵益普摄
巴基斯坦人阿卜拉是一位常年在沙特阿拉伯工作的“机智总裁”。作为采购经理,他处处精打细算,为中国企业争取利益。有一次采购与水泵相关联的叠梁门,业主只允许到合格供应商名录中的企业——一家美国公司购买。面对美国企业的漫天要价,阿卜拉从中国沈阳一家厂商的产品名录中找到相似产品,同业主谈判沟通长达9个月,还带着业主到沈阳厂家实地考察,最终说服业主购买中国产的叠梁门,为项目大大节约了成本。
阿卜拉展示自己的奖杯和奖牌。 赵益普摄
来自乌干达的阿西莫·赫尔曼只有小学文化,曾经是个穷困潦倒的泥瓦匠,“干一天活,领一天工钱”。听说中国公司要修建高速公路,他便到预制场当制砖工。如今,他已是领导着70多名当地工人的工长,他的人生轨迹也就此改变。他说:“做梦也不敢想自己能有这番光景。”
乌干达籍员工赫尔曼在媒体见面会上发言。赵益普摄
2016年3月,埃塞俄比亚姑娘玫海瑞·菲塔的脑垂体长了肿瘤,双眼总是断断续续失明。她所在的中国公司立即组织全体员工为她筹集医药费,还数次前往医院看望她,鼓励她早日康复。玫海瑞·菲塔非常感激中国企业为她所做的一切,“中国亲人救过我的命,中国企业就是我的家”。正是这份经得起考验的真情,让她一毕业就来到中企工作,一干就是7年。
埃塞俄比亚籍员工玫海瑞·菲塔第一次来到“期盼已久”的天安门广场。暨佩娟摄
十几年前,马来西亚人凯鲁的收入勉强只够生活,2003年加入中国企业后,他先从司机干起,随后逐步参与管理。到2010年,他的收入已经是过去的两三倍。他买了车,也有能力让妻子在家专门照看孩子。如今,他已经是中国港湾马来西亚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对我来说,加入中企,是从零到一、从无到有的过程。”凯鲁说。
马来西亚籍员工凯鲁在媒体见面会上发言。赵益普摄
20年前,尼泊尔小伙子戈普塔孤身一人来到中国求学,当时的他一无所有。20年后的今天,他在西安一家中国企业工作,娶了中国太太,生了可爱的小女儿,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这些都是中国和中国交建给我的”。戈普塔还记得,由于他的宗教信仰,他刚参加工作时,单位就破例给他分了单间宿舍;他在西安办婚礼,从婚礼策划到酒席细节,都是单位工会替他张罗......
尼泊尔籍员工戈普塔在媒体见面会上发言。赵益普摄
2013年12月、2016年7月,南苏丹先后两次爆发武装冲突,中国港湾的南苏丹员工阿托伊都第一时间返回正在紧张施工中的南苏丹朱巴机场项目营地,守护中国同事的安全,成为战乱中唯一的逆行者,上演了一出感动许多人的现实版“战狼”。在将中国同事成功送离边境后,他却两次毅然选择独自留守,看管营地和物资。等到中国同事回到南苏丹,项目营地一尘不染,“电脑插上电源就能运行”。
南苏丹籍员工阿托伊第一次见到美仑美奂的水立方,开心地摆出“剪刀手”造型。赵益普摄
巴西员工米莉莉被称为“巴西通行证”,她在巴西为中国员工办理各类工作签证和注册事宜,每年办理的巴西各类签证高达上百件,为公司开展海外生产经营入境提供了保证。
巴西籍员工米莉莉第一次看到“曾在很多照片上见过”的天安门城楼。 赵益普摄
约瑟夫是肯尼亚蒙内铁路项目总经理部第一名当地雇员,也是中国路桥项目部的对外联络官和新闻副发言人。当项目遇到误解和诽谤,他总能随机应变,及时扭转舆论走向,维护公司形象。当项目遇到征地困难时,他协调各方,在7个涉及不同种族、民俗背景的郡县间多次奔走,推进项目的征地拆迁。蒙内铁路项目能够顺利通车,约瑟夫的贡献不可忽视。
肯尼亚籍员工约瑟夫(左)和玫海瑞·菲塔(中)、阿卜拉(右)在参观故宫。赵益普摄
菲塔不去当电影明星,甘愿在中企当个普通白领,就是因为中国同事在她危难之际帮她战胜病魔,结下生死之交。以心换心,才能收获持久真情。这些外籍员工都发自内心地感谢中国企业,感谢“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开挂”的人生!(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