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英语是“废物技能”,知道“反智”二字怎么写吗?| 沸腾
你大概没见过用英语之外的语言敲代码的程序员吧?
文 | 王言虎
如果,你每天大清早6点准时起床,抄起一块面包就跑到校园操场上背考研英语单词;
如果,你计划出国,每周都在网上苦苦寻觅一个可以练口语的老外;
又或者,你的孩子还在上小学,每天下了课都要被你拽去英语课外辅导班……
这个时候,有个人不屑一顾地跟你说,“别傻了老弟,学英语没用的”,你咋想?
这几天,一场关于“是否应该学英语”的辩论登上热搜榜。
某作家发微博说,“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都是一件废物技能。浪费了我们无数人力财力,牺牲了孩子们宝贵的童年……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搞一支专业翻译团队就搞定了,哪用得着全民傻乎乎地学英语?我觉得这才叫减负。”
此语一出,瞬间在微博上引发热议,还引来王思聪的回应。有过留学背景的王思聪对这个说法很不以为然,转发回应道,“9012年了还有没出过国的××?”随后他又进一步解释说,翻译软件不能翻译出文化。
这场争论,有人说是流量碰瓷,有人说是无心之争,但还是牵扯出一个问题:学英语到底有没有用?
“英语无用论”跟“读书无用论”一样,都是舆论场上的老话题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出来炒冷饭,本来并不值得辩驳一番。
不过,这次这名网友的理由跟以前相比还是有些不同,他认为,“(我们)全面追赶的时候可以学,取而代之的时候就应该改变”。
通俗点说就是:以前中国学习成绩不好,努力学习没啥问题,现在成绩赶上来了甚至有超越之势,再做当年的“吴下阿蒙”不是掉价么?
中国在八九十年代确实有过一个“英语热”的时期。那时国门初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大批西方文化产品涌入中国,这些新思想、新知识给年轻的知识分子带来很大震动,推动他们积极学习英语,了解外国文化。这一时期的英语热,实际上是当时西方文化热的副产品。
另一层原因是,不少外企进入中国,待遇比中国企业好得多,学好英语是进入外企的敲门砖,有直接的经济利益。
也有一些人学英语是为了出国,在这个过程中催生了一些英语培训机构,助推着国人的英语学习热情。而英语被纳入高考,沿袭至今,更是全民学英语众所周知的原因。
▲《中国合伙人》剧照
所以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人学英语大概都带着一种工具理性的思维:只有掌握了英语这门工具,才能实现考上大学、出国留学、进入大企业的目标。
不能否认,现在多数人学英语,依然没有跳脱以考试为目的的范畴。单将英语作为达成某个目标的工具,看起来也确实有些“功利”,但就此断言英语是一门“废物技能”了,结论下得也是太草率。
与八九十年代相比,中国的经济水平已大大提高,连带着汉语也走向世界,前段时间沙特还把汉语列为必修课。
但是,世界也在变化,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的“结界”不断被打破,这种情势,更需要学习不同语言,加强交流。
本质上,作为一种语言,英语不是别的,它就是一门工具:它是应试的工具,更是人与人交流、人与世界沟通的工具。学了英语不意味着就淡化了汉语,而不管汉语还是英语,都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桥梁。
千万别忘了,英语仍是世界第一语言,你不学英语,写论文看不了英文资料;做设计看不了世界最一流的图纸;你大概也没见过用汉语敲代码的程序员吧?
维特根斯坦在1922年写道:“语言的限制就是对我的世界的限制”。
那么,在这个时代,如果你想看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东西,了解实际上更多元的文化,你就不能排斥一门世界通用语。通往预言背后的世界,翻译器可顶替不了。
威特根斯坦的原话是,“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are the limits of my world.”如果没人懂英语,大概我们就永远不知道这句话的哲理了。
你看,这就是为什么要学英语的原因。
编辑 新吾 实习生 葛书润 校对 郭利琴
推荐阅读:
互联网公司死于风水?“神棍自媒体”们不带这么编派创业者的 | 沸腾
别把媒体报道埃航遇难女生,轻易归结为“消费热点”| 沸腾
“漂女孩”图鉴:原谅我不想过一眼望到头的生活 | 妇女节特评
谁也没有底气嘲笑为“星巴克猫爪杯”排队的人 | 沸腾
网上相互表扬小组:没有杠精的天堂是怎样一种存在?| 沸腾
更多新闻请下载新京报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