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大潘趣碗 丝路贵族范
授课老师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部主任黄静
乔治·纳普顿绘制的《第六男爵鲍彻·莱肖像》,男爵抱着的就是潘趣碗。
大洋网讯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广彩阿拉伯文大碗出自清道光时期,直径53.5厘米。
碗内外壁开光内满绘人物生活场景。碗外壁其中一个开光内有金彩书写的波斯文,文字显示这个巨大的潘趣碗是为了献给伊朗的一位王子,文字中的年份相对应的公元纪年为1850-1851年(道光三十年)。
在之前的“公开课/广州文博解码”中,我们涉及了不同种类的文物藏品,有西周青铜盉、汉代龙凤重纹玉佩、明前“沧海龙吟”古琴、岭南名画《湖山平远图》卷,今天来说一说广彩中的宝贝——
在外销广彩的繁多品种中,有一种有名的“潘趣碗”。这是一种尺寸特大,主要用来调制果酒或果汁的碗,虽然多是“made in China(中国智造)”,但在中国本土很难见到。它们漂洋过海,在旖旎的香气中,将东方的韵味浸润成西方的风尚。
广东省博物馆中,也收藏着一件精美的广彩大碗。上面装饰的波斯铭文,让它特别与众不同。
潘趣碗
宴饮必备 家族象征 大量从广州定烧
英国画家乔治·纳普顿的画作《第六男爵鲍彻·莱肖像》,呈现一个有趣的画面:这位18世纪的英国艺术爱好者和鉴藏家在颠簸的船舱中,一手紧紧抱住一只巨大的酒碗,勉力使之保持水平,另一只手握着一把长柄酒勺,对桌面上散落的物件全然不顾。碗边有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一句诗:“在合适之时藏拙,会有额外的喜悦”。这只大碗就是一只“潘趣碗”。有研究者认为它带有康乾时期广彩瓷器的华贵特色。
所谓“潘趣”(港澳地区按粤语发音译为“宾治”),英文名为“Punch”,最早出现于1632年的英国文献中,是一种饮料的泛称,包括含酒精和不含酒精两大类,但通常都含有水果和果汁。根据《牛津英语词典》,“punch”一词可能源自波斯语的“panj”或印地语的“pànch”,其词根意义均为“五”。据说这种饮料最初由五种基本原料混合而成,而这五种原料也各有说法,大致包括有酒、糖、柠檬、水和茶或香料,以低酒精度、口味酸甜为主要特征。一般认为,它于17世纪初由水手和东印度公司的雇员从印度带回英国,并传播开去。潘趣酒碗既有供一人饮用的小碗,也有供多人饮用的大碗,容量少的不到一夸脱(1夸脱≈0.946升),多的达数加仑(1加仑≈4.546升)。
荷兰在17世纪初已经开始使用潘趣酒碗,英国则在17世纪70年代才开始普遍使用,并在数年内在美国风行。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部主任黄静指出,18-20世纪,欧洲人曾大量从景德镇和广州订烧这类大碗来调“潘趣酒”,“这和18世纪以来欧洲社会上层私人宴会日益流行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大碗在欧洲宴会上使用时往往配以长柄勺,让宾客将果酒舀到自己的杯子里。”
潘趣碗还用作家庭的洗礼盆,被视为家庭情感的重要载体和象征物。
配套餐具
潘趣酒碗一般都会配有舀酒的勺子和盛酒的杯子,通常都有很长的手柄,多为银制。1760年至1810年间,也有外国贸易者在中国定制这种瓷质酒勺。由于运输过程中易碎,也经不起频繁使用,大多数的瓷质酒勺都在勺体和手柄的连接处安了一个插槽或扭槽,以便安上银质、木质或象牙质的手柄,因此真正全瓷质的酒勺在外销瓷市场中非常少见。
潘趣酒通常用细长的高脚杯饮用,这类高脚杯被剔成圆锥形,足部隆起呈半球形。相比之下,玻璃杯更为合适。
外销瓷
外销瓷中广彩占过半
包括潘趣碗在内的广彩是海上丝路极为重要的船货,与青花、粉彩并为中国三大外销瓷。从出口数量来看,广彩占据绝对优势(63%)。
从17世纪法国皇室定做“法国甲胄纹样彩瓷”、奥地利皇室专用定做“纹章瓷餐盘”起,广彩就成为各国皇家贵族等上层社会人士必备的装饰品与日常用瓷,是一种世界性的贸易品。
黄静指出,广彩瓷器在18世纪的外销市场主要是欧洲,产品以“式多奇巧,岁无定样”为特色;19世纪开始,市场主要转向美国,也有少量是销往阿拉伯地区、印度和拉美市场。销往印度的目前所见只有乾隆时期的几个盘子,纹饰带有鲜明的印度特色,收藏在英国的V&A博物馆等地。拉美的输入国主要是古巴和墨西哥,广东省博物馆藏有1843年代表西班牙统治古巴的阿尔门德罗侯爵在广州定制的一只盘子。它们为研究这些地区在19世纪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丰富了广彩瓷器的市场信息和历史文化内涵,弥足珍贵。
高端定制
定制者均为商人或皇室成员 销往伊朗、埃及等地
省博的这件潘趣碗出自清道光时期,直径53.5厘米。碗内外壁开光内满绘人物,风格已经比较程式化,表现的是热闹、欢愉的生活场景。碗外壁其中一个开光内有金彩书写的波斯文。由文中看出,此碗是为一位伊朗王子定制。
黄静说,在传统纹样的基础上用墨彩或金彩书写阿拉伯或波斯铭文的器物,出现于19世纪中晚期,数量稀少,均为定制,销售目的地包括现今伊朗、埃及等地。器型以大碗、大盘为主,纹饰走大红、大绿、大金路线,在开光内绘花鸟或人物。铭文的末尾一般都带有纪年。就目前所知,伊朗定制的此类大碗也有用于宴会上的。当地按照宗教习俗,不能饮酒,推测它们可能主要用来盛装果汁等非酒精类饮料。
这些铭文瓷器的定制者,均为商人或皇室成员,也即权贵或富裕阶层。黄静指出:“这些瓷器器型和纹饰并无特别来样定制的特点,均是19世纪中到晚期(清道光至光绪时期)的广彩瓷器样式,大多属于看样定制。对纹饰图案有特别要求的为数极少。此时广彩瓷器为了应付大批量生产,纹饰已呈现出程式化的特征,用彩以大红、大绿、大金的艳丽色调为主。纹饰画面丰满、基本不留白。”
黄静说,阿拉伯、波斯地区早在唐代已大量从中国输入邢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瓷器、三彩陶器和青花瓷器等,之后历代长盛不衰。该地区流行素雅的装饰,喜好白、青、蓝、黑等颜色,其中部分陶器也喜欢以金彩装饰,但少见红色釉彩装饰。因此青花瓷器极受欢迎。纹饰多绘花鸟,极少绘人物,“但19世纪后期销往该地区的这些广彩瓷器,大红大绿,色彩绚丽,而且不少是绘人物纹饰的。这些特点都与当地的审美意趣相悖。因此,定制这些器物的社会文化背景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潘趣碗
碗内外壁开光内满绘人物,风格已经比较程式化,表现的是热闹、欢愉的生活场景。碗外壁其中一个开光内有金彩书写的波斯文。
波斯文
此碗为赠送王子的礼物
碗外壁其中一个开光内有金彩书写的波斯文,其中透露出这样的信息:“这个精致的碗,光彩夺目,灿若骄阳。我不禁发问,我应该买下它吗?到底是谁的宴会值得用如此美丽的碗?答案油然而生,只有它配得上胜利之王(沙赫·菲鲁兹,菲鲁兹王子)的盛宴。”“您卑微的仆人……1267年。”文字中的年份相对应的公元纪年为1850-1851年(道光三十年)。
黄静指出,这位菲鲁兹(公元1818-1886年)是伊朗阿巴斯·米尔扎·那伊拜耳萨尔塔纳(AbbasMirza Na’ibal-Saltana)的第十六子,法特赫·阿里沙(Fath’ali Shah)之孙。1833年被任命为法尔斯的长官,后来又成为皇太子在阿塞拜疆的代表和陆军大臣。这个瓷碗制作于他第二次担任法尔斯省长期间。
撰文/广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图片/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统筹/广报全媒体记者 王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