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荐读丨古人的元宵节怎么过
团团圆圆 闹元宵
元宵节的起源
古代的重要日子,如元日、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夏至、伏日、中秋节、腊日、冬至等,都要放假休息。
元宵节起源于西汉文帝时期,汉代放一天假,唐代放三天假,宋代放五天假,到了明代放十天假。
明宪宗(成化皇帝)元宵行乐
乾隆帝元宵行乐
民间认为伏日有鬼出行,不便外出,“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不干它事” (《汉官旧仪》) ,所以只能放假休息。
冬至是阴阳二气转换的时节,要以静养为主,“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 (《后汉书·礼仪志》) ,也要放假休息。
古代的狂欢节
一个人的生活要有张有弛,如果一直处于紧绷状态,长此以往,就会造成精神和心理的失衡。
一个社会也是如此,平时政府对社会有严格的管控,但也会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放开各种禁令,让人们得以放松。
在各个民族、文化中,都有狂欢节,就是通过狂欢的方式来释放被压抑的生命本能,从而使社会心理得到平衡。
古代中国的狂欢节就是元宵节,在这天,官方会破例取消夜禁,称为“放夜”。
“元宵不禁夜,自汉始”,在元宵节前后的几个夜晚,都是“金吾不禁夜”,普通百姓得以肆意狂欢。
月夜看潮
统治者之所以愿意弛禁,让百姓在节日中娱乐狂欢,除了让百姓得到放松和休息的目的之外,或更在意于从节日的色彩与斑斓之中彰显社会祥和繁荣的气象。
就如清人描述扬州灯节之繁华,虽不及原来,但“银花火树,人影衣香,犹见升平景象” (清黄钧宰《金壶七墨全集》卷四) ,以此来提振社会之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维护统治秩序。
元宵观灯
在照明条件不太发达的古代,在节假日的晚上观灯,应该是最具有视觉冲击力,也最令人振奋的活动。
“灯光驱暗,可继白昼”,灯光照亮了沉寂的夜空,也点燃了人们的激情。
关于灯的娱乐活动很多,张灯、送灯、观灯、放河灯、舞龙灯等,这些五彩缤纷的灯,将通常漆黑沉寂的夜色装饰得色彩斑斓。
上元节(元宵节)观灯,是一年之中最为重要的灯光嘉年华。
这个晚上,到处火树银花,灯明如昼,色彩绚烂,鸣鼓震天,人们充塞街道,聚友呼朋,彻夜狂欢。
宋初元宵弛禁放灯三天,即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到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开放至五天,即加上十七、十八两天,此后“燃灯五夜”就延续了下来。
节日观灯
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杭州,元宵灯会的规模都很大,据说杭州“南自龙山,北至北新桥,四十里灯光不绝” (《西湖老人繁胜录》) 。
观灯习俗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即打灯谜。
清人顾禄《清嘉录》说:“好事者巧作隐语,拈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
灯谜起自宋代,明清时期成为元宵节中重要的活动之一,文人雅士尤为热衷。人们除了在元宵节猜灯谜,平日也会以此为娱乐。
孩子们围拢起来看花灯
在宋代的瓦舍之中,就有专门的地方用来猜谜,竟然还出现了一些职业猜谜人,《武林旧事》中提到的就有十三位。
江南水乡,流行驾船冶游,在一些旅游胜地,如南京秦淮河、杭州西湖等地,有专门用于夜间游玩的灯船,灯舫以苏州最佳,“灯舫皆吴人所有,俗名‘淌板 船’……灯舫始兴,颇尚明角琉璃灯。后玻璃盛行,则改用烧料明珠,穿以铁丝,扎成五色玻璃灯” (陈去病《五石脂》) 。
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得照明的效果越来越好,灯舫与河畔歌台舞榭交相辉映,这大概是古人所能体验到的最为绚烂的景象了。
街道上的灯一部分来自官府,商家店铺也会在门头悬挂灯笼,官府也会命令百姓在元宵夜点灯,当政者希望处处张灯结彩,以此来体现太平盛世的气象。
但许多百姓因担负不起灯油而叫苦不迭。有人就在灯笼上写了一首诗,来讽刺官府:“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二)
团团圆圆食元宵
历来的节日消费中,饮食方面的花费是最多的。节日期间的食物花样百出,和平时单调的食物完全不同。
清人所作《杭俗遗风》中对节令点心有一段描写,足见节日食物之丰富:
四时八节之点心,如新年吃年糕,上灯夜吃灯圆儿,十五吃元宵,落灯吃年糕,清明吃清白汤团,立夏吃乌饭糕、夏饼,端午吃粽子,六月廿三吃麦糕,中元吃馄饨、石花,中秋吃月饼,重阳吃栗糕,十月朝、冬至、新春、年下均吃年糕……茶食店所各样细点,不下数百件,不及备载。
正月初七是“人日”,北方人吃煎饼,“北人以人日食煎饼于庭中,俗云熏天” (《述征记》) ;而南方人则食菜羹,“人日,以七种菜为羹”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豆粥、科斗羹、蚕丝饭、盐豉汤、馄饨汤等。其中元宵是最重要的节令美食。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选自王宏超著《古人的生活世界》(彩图修订版),中华书局2022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