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杯资讯 > 正文内容

阿以冲突120年简述

杏彩体育2年前 (2023-02-09)世界杯资讯59

犹太人在“迦南”地区(巴勒斯坦的古称)的居住史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公元70年,位于耶路撒冷的犹太教第二圣殿被罗马军队摧毁,七十万犹太人被杀,另有几十万犹太人被驱逐流放,或卖为奴隶,流散到世界各地。135年,耶路撒冷再一次遭罗马军队洗劫,五十多万犹太人被杀,其余被流放到世界各地,或卖身为奴。巴勒斯坦地区仅剩少量犹太人,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在巴勒斯坦定居的历史宣告结束。此后,“迦南”不断被阿拉伯人填充。公元七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巴勒斯坦地区并入阿拉伯帝国。

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此次会议在犹太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是最终导致以色列国建立的起点,也可以说是阿以冲突的最初源头。会议通过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纲领》,第一次正式宣布将在犹太民族的发源地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

回顾这120年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我们要回到祖先的土地”(1897-1929)

巴塞尔会议后,少量犹太人开始向巴勒斯坦移民,但由于当时巴勒斯坦水源充足的地区基本已被阿拉伯人占据,无人地区土地贫瘠,水源奇缺,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大部分犹太人对移居巴勒斯坦并不热衷。至1903年,只有2.5万犹太人从世界各地经长途跋涉来到巴勒斯坦定居。1903年,俄国发生了严重的反犹事件。俄国基什尼奥夫发生了一起男孩莫名死亡的事件,有人诬告为犹太人所为。在政府的授意和怂恿下,手持刀枪棍棒的当地居民四处袭击犹太人,犹太人的商店住宅被捣毁,婴儿被虐杀,妇女被强奸,造成一千多名犹太人死伤,此次事件迫使数万犹太人逃出俄罗斯,来到巴勒斯坦定居。至1914年一战爆发前,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达到了8.5万人,占巴勒斯坦总人口的8%,占有土地7万公顷,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2.5%。先期到达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都选择荒无人烟的地区建造定居点,和阿拉伯人较少交集,“阿犹”矛盾并不突出(当时还没有以色列)。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巴勒斯坦地区属于奥斯曼土耳其管辖,英法俄为代表的协约国是土耳其的敌人,而巴勒斯坦犹太人大都移民自协约国,土耳其政府担心犹太人成为协约国的“帮凶”,对犹太人采取了限制、驱逐的政策,加上部分犹太人为躲避战乱而离开,到一战结束时,巴勒斯坦犹太人只剩下5.6万人。

时任曼彻斯特大学化学系教授的犹太人魏茨曼博士以卓越的判断力预测到英国将战胜土耳其,巴勒斯坦地区将成为英国的领地,犹太人想大规模移居巴勒斯坦,没有英国当局的首肯显然是不可能的。魏茨曼呕心沥血草拟了一份详细的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总体方案,正式递交英国外交部,引起英国时任首相劳合·乔治的重视。劳合·乔治授权外交大臣贝尔福代表英国政府就此事发表宣言。1917年11月2日,贝尔福致函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联盟副主席罗斯查尔德,以信件的方式公布了英国政府的态度,信中说:“英王陛下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民族家园,并尽最大的努力促使这一目标实现。应该明确理解的是,不能做任何损害目前巴勒斯坦非犹太公民权利和宗教权利的事情。”这就是著名的《贝尔福宣言》,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得到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国的明确支持,被世界犹太人誉为“通向新世纪的开端”,魏茨曼也因此成为犹太人新一代领袖,日后成为以色列建国后的第一任总统。

宣言发布一个月后,英军攻入巴勒斯坦。1918年9月18日,巴勒斯坦土耳其军队宣布投降,自此,巴勒斯坦地区处于英国管辖之下。1920年4月24日,协约国领导人在意大利圣雷莫开会,决定将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委任英国政府统治管理。

为了寻求更多阿拉伯国家领袖人物的支持,1919年1月,魏茨曼与沙特阿拉伯国王侯赛因的儿子后来成为叙利亚国王的费萨尔签订了《费萨尔-魏茨曼协议》,费萨尔表示接受《贝尔福宣言》,愿意帮助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后因费萨尔政治生涯的挫折,该协议成为一纸空文。

《贝尔福宣言》和英国委任统治巴勒斯坦后,新一轮移民潮随即兴起。至1927年,巴勒斯坦犹太人达到了15.2万人。二十年代后期,巴勒斯坦也受世界经济不景气所裹挟,大量工人失业,抑制了犹太移民潮。至20年代末,巴勒斯坦犹太人为15.7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7%。

随着大批犹太移民的到来,与阿拉伯人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资源的矛盾逐步激化,双方敌意日趋加深。1921年5月,雅法发生阿犹两族的大规模暴力冲突,延续了数月时间,双方死伤都达一百多人。这是阿犹之间第一次大规模的暴力冲突,从此阿犹冲突此起彼伏,层出不穷。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暴力事件,犹太人建立了军事组织“哈加纳”(意为自卫),这也是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随着暴力事件的不断升级,哈加纳内部发生分裂,一批极端犹太复国主义者另立山头,建立了极端组织“伊尔贡”。

二、大规模冲突频繁,结下仇恨死结(1929-1948)

1928年9月24日是犹太人的赎罪日,大批犹太人来到西墙前祈祷,组织者为了按教规把男女祈祷者分开,在西墙前设置了一道屏障。这让阿拉伯人十分不爽,穆斯林认为西墙是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霄栓战马的地方,不能被犹太人占据。阿拉伯人向在西墙祈祷的犹太人投掷石块,并叫来警察强行拆除了屏障,犹太人进行了反击。冲突无可挽回地向极端发展。整个1929年,巴勒斯坦到处都浸润在阿犹暴力冲突的血泊中。1929年8月,暴力冲突发展到高潮。8月16日,一个犹太男孩把足球踢进一户阿拉伯人家的菜园,阿拉伯人杀了犹太男孩。23日,犹太人组织了一场抗议游行,游行队伍受到阿拉伯人的暴力冲击。当晚,一名犹太青年在犹太经学院被冲进来的阿拉伯暴徒杀害。第二天是犹太安息日,大批手拿铁棍、斧头的阿拉伯暴徒冲入希伯伦犹太居民区,大肆打砸劫掠,滥杀无辜。许多犹太人躲入当地犹太教拉比家中,拉比出面和阿拉伯人谈判,被阿拉伯暴徒杀害。许多正义的阿拉伯人冒着巨大风险保护了犹太人,使几百名犹太人躲过一劫。这场波及整个巴勒斯坦的暴力冲突,最终导致133名犹太人死亡,其中67人死于希伯伦,116名阿拉伯人丧生,双方各有300多人受伤,另有数千人被捕。阿拉伯人的伤亡大多出于警察之手,被捕的也主要是阿拉伯人。

1929年是一个转折点,从此“潘多拉魔盒”被打开,阿犹矛盾进一步向令人绝望的极端化方向发展。英国当局左右摇摆,两边都不能得罪,又两头不讨好,一筹莫展,更加剧了事态的恶化。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开始推行激烈的排犹政策,促使大批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形成一波移民高潮。整个三十年代,27万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其中来自德国的犹太移民占了近一半。至1939年,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达到47.5万,占总人口比例上升至30%。大批犹太人的到来,使阿犹矛盾进一步恶化。

1936年,阿犹暴力冲突出现新一轮高潮。4月15日,圣战者基地组织的先驱卡桑创建的恐怖组织杀死了两名犹太人。两天后,犹太人采取报复措施,杀死两名阿拉伯人。暴力活动迅速升级,蔓延到其他城市,大规模暴力对抗再一次爆发。此轮暴力冲突,阿拉伯人的策略有所改变,以破坏犹太人经济为主要手段,阿拉伯人焚烧犹太人的果园和庄稼,捣毁犹太人的商店、工厂、房屋。

4月25日,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成立“阿拉伯最高委员会”,阿明·侯赛尼担任主席。委员会号召阿拉伯人举行无限期总罢工,直到英国当局答应禁止犹太人移民、废除《贝尔福宣言》,并重申了阿拉伯人建立独立国家的愿望。英国当局曾考虑过暂时停止犹太人移民,但又怕得罪犹太人,最终只答应对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实行限制政策,每年犹太移民数量不超过9000人,这相当于减少了85%。很遗憾,阿拉伯人坚决要求禁止犹太移民入境,拒绝了这个其实对阿拉伯人并不坏的建议。对筹建阿拉伯独立国家的要求,英国则明确拒绝。

侯赛尼号召全体阿拉伯人起义,攻击英国人和犹太人。英政府从埃及等地调来两万军队镇压阿拉伯人的暴力活动,大批阿拉伯人被捕。在英军的强力镇压下,阿拉伯武装不得不转入地下,一些激进组织应运而生。1937年9月26日,英国驻加利利地方专员安德鲁斯被暗杀。那些反对用恐怖手段滥杀无辜的温和派阿拉伯人也成为阿拉伯地下武装的袭击对象,时任耶路撒冷市长也是侯赛尼的表亲拉吉卜·纳沙希比主张和犹太人谈判解决争端,反对用恐怖暴力手段,他的堂弟和侄子都被阿拉伯激进分子暗杀。在双方暴力活动轮番升级的情况下,犹太暴力组织伊尔贡也越来越走向极端。1937年11月,他们针对阿拉伯平民发动了一场连环爆炸事件,更助长了阿犹两族之间你来我往无休止的报复行动。

1936年11月,由前印度事务大臣皮尔为首的英国调查团到达巴勒斯坦。1937年7月,《皮尔调查报告》出炉,报告首先肯定了阿拉伯人遭受了不平等对待,他们对快速扩建的犹太人家园感到恐惧是动乱的根本原因。报告悲观地认为,在有限的土地上,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矛盾之深已无法调和,无论从宗教、文化、生活习性等方面,完全没有共同点,无法共享家园。鉴于此,皮尔提出一个分治方案:将巴勒斯坦地区加上外约旦划分为一个阿拉伯区域(约占70%)和一个犹太区域(约占20%),耶路撒冷以及周边地区(10%左右)仍由英国托管。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提出阿犹分治的方案。

以魏茨曼为首的多数犹太高层人物接受了此方案,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不得不给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留出足够的地盘,否则犹太人不可能有安宁日子。1937年8月,在苏黎世举行的第20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上,尽管分歧严重,但最后还是通过了皮尔方案。那时候的犹太人并不太关心疆域有多大,而更关心拥有一个自己的国家。但此方案却遭到了除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的赞同外所有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断然拒绝。这令皮尔十分沮丧,哀叹道:“从1919年至今,没有一个阿拉伯领导人愿意和犹太人合作。”现在回过头去看,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失去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会,至少阿拉伯人所占土地面积会远超目前。

1937年9月,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代表在叙利亚召开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联合起来,一致行动,抵制英国的统治,阻止在巴勒斯坦出现犹太国家,把犹太人赶下地中海。阿拉伯人针对犹太人和英国人的袭击活动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一直延续到二战爆发。1938年10月,由英国管理的耶路撒冷内城也一度被阿拉伯人占领。伊尔贡对阿拉伯人的报复以及英军的镇压也同步升级,暴力冲突越演越烈。1936年至1939年,大约有四千阿拉伯人和一千多犹太人丧生,英军死伤人数大约为700人。

1939年,二战已迫在眉睫,英国自觉迟早会被拖入战争,为了保证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保证战时的石油供应,必须缓和跟阿拉伯国家的关系。1939年2月17日,张伯伦在伦敦分别与古里安和侯赛尼会谈。张伯伦想说服犹太人停止移民,遭到明确拒绝。5月17日,英国政府发表以殖民大臣麦克唐纳命名的《麦克唐纳白皮书》,对中东政策明显转向,从“扶犹抑阿”转向“扶阿抑犹”。《白皮书》指出:“英政府的目标是在十年内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而不是犹太国),由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共同组成政府。今后五年内每年只允许1.5万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5年之后没有巴勒斯坦人的允许,禁止犹太移民。”这无疑是整个20世纪巴勒斯坦人得到的最好的提议,但十分遗憾,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拒绝了此方案。犹太人拒绝此方案可以理解,阿拉伯人也拒绝,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白皮书》非但丝毫没有使阿犹矛盾缓和,更引起了新一轮暴力活动。6月2日,伊尔贡极端分子在雅法市场设置炸弹,炸死多名阿拉伯人。阿拉伯人立即进行了报复。几天后,二战爆发,犹太代办处执行主席古里安发表了一份声明说:“我们反对英政府的《白皮书》,但大敌当前,我们的共同敌人是纳粹德国。”古里安号召犹太人“就像没有《白皮书》那样,和英国共同打击纳粹德国。”二战中,犹太人坚定地站在了同盟国一方,有两万多巴勒斯坦犹太人加入了英国军队,几百人战死。

而阿拉伯最高委员会主席侯赛尼在二战中曾希望借助希特勒,达到消灭巴勒斯坦犹太人的目的。1941年10月27日,被英国特工追杀的侯赛尼逃亡到意大利,受到墨索里尼的接见,墨索里尼明确支持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11月,侯赛尼来到柏林,28日,希特勒接见了侯赛尼。侯赛尼向希特勒表明了消灭巴勒斯坦犹太人的决心,还向希特勒透露了他的野心,不只是统治巴勒斯坦,而是希望成为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希特勒对侯赛尼的野心并不感冒,暗示侯赛尼要冷静,不要冒犯法国人(当时叙利亚在德国的同盟法国维希政权控制下),希特勒对侯赛尼说:“德国的目标是消灭居住在阿拉伯地区的犹太人。”侯赛尼表示了对希特勒极端反犹主义的支持。事后,侯赛尼回忆说:“因为我相信德国将获得胜利,阿拉伯犹太人将不复存在,而我却一定还在。”

二战期间,英国对巴勒斯坦犹太人的政策是严格执行1939年《白皮书》,限制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限制犹太人拥有巴勒斯坦土地,严厉打击非法移民。1940年,英国政府颁布《土地转让规定》,犹太人从阿拉伯人手中购买土地不得超过现有土地的2.6%,并划定了63%的优质土地属于禁止买卖区域。整个二战期间,只有约5万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英国当局限制犹太人的政策,引起了犹太人的激烈反对。1940年3月,巴勒斯坦多地发生犹太人的抗议示威,并与警察发生冲突,造成2人死亡,400多人受伤,数百人被捕。在犹太人与英国当局严重对立的情势下,伊尔贡发生分裂,一个名为斯特恩的伊尔贡成员带领部分激进青年成立了新的组织“莱希”。莱希主张用恐怖手段打击英国当局。莱希建立后,实行了多起针对英国警察和官员的暗杀活动。1942年,斯特恩被英军击毙,但莱希的活动并无收敛。1944年1月,伊尔贡宣布反英起义,破坏英国军事设施,袭击英国警察。莱希和伊尔贡的所作所为,激起英国国内民众的强烈反感,英国舆论界普遍把莱希和伊尔贡斥为“恐怖分子”、“法西斯份子”。1944年6月,莱希两次试图谋杀英国高级专员麦克迈克尔。1944年10月,英国当局出手镇压,两百多名伊尔贡和莱希份子被驱逐,三百多人被捕入狱。11月6日,莱希在开罗暗杀了英国中东事务大臣莫因。这一切,加深了英国政府与犹太复国主义之间的罅隙,两者渐行渐远。二战结束时,英国当局已明显倒向阿拉伯一方。1945年3月,在英国的倡议和支持下,以反犹为宗旨的阿拉伯军团建立。

二战结束后,犹太人在二战中的遭遇获得全世界的普遍同情,犹太人应该有自己的家园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识。巴勒斯坦犹太代办处借此势头,1945年5月,欧洲二战刚结束,即向英国当局提出如下要求:废除1939年《白皮书》;立即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允许更多的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立即向10万名二战犹太难民发放进入巴勒斯坦的签证。

同年10月,哈加纳、伊尔贡、莱希三支犹太武装经谈判合并为“希伯来抵抗运动”。11月,英美联合调查团到达巴勒斯坦。1946年4月,初步形成调查报告,主要内容有:废除1939年《白皮书》;取消1940年土地限令;立即给10万犹太难民发放签证。美国急不可耐地单方面公布了调查报告,这让英国极为恼火。5月1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宣布:不同意立即废除《白皮书》;不允许10万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

正如犹太代办处主席古里安所说:如果英国继续执行《白皮书》,我们最终的选择只能是“野蛮的暴力”。希伯来抵抗运动发起了新一轮暴力行动,他们四处出击,破坏了多处交通和公共设施。6月,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来到巴勒斯坦,抱怨“英国的统治形同虚设,真正的统治者好像是犹太人”,言外之意英国当局对犹太人太过宽容。6月29日,蒙哥马利指挥下属发起行动,逮捕了3000多犹太人。7月22日,位于耶路撒冷的大卫王饭店一侧被伊尔贡炸毁,死亡91人,大部分为英国人。10月,伊尔贡炸毁了英国驻罗马大使馆。

1946年12月9日,第22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巴塞尔召开,这是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史上的最后一次会议。大会谴责了恐怖主义行为,重申了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的决心。

1946年年底,英国牵头发起了伦敦会议,由于阿犹双方分歧巨大,会议无果而终。多年来,调解阿犹矛盾屡屡挫败,几乎所有的努力均付之东流,英国民众也对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普遍失去信心,这一切,终于使英国政府下决心甩掉这个包袱,从巴勒斯坦脱身。1947年2月14日,被阿犹矛盾搞得焦头烂额的艾德礼就撤离巴勒斯坦问题与内阁达成了一致。2月28日,英国政府发表声明:“我们无法接受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主张,也无法把我们的决定强加给他们。目前唯一的途径是让联合国来解决问题。我们请求联合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已无法提供任何方案。”英国政府的无奈溢于言表。

4月28日,联合国召开了巴勒斯坦问题特别会议。会上提出了四个方案:1、建立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的阿拉伯-犹太联邦;2、建立阿拉伯和犹太国两个国家;3、只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4、只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古里安代表犹太人在会上发言,他说:“犹太民族在自己的土地上必须建立自由而独立的国家,我希望我们的阿拉伯邻居能够理解。”苏联代表葛罗米柯的发言颇有分量:“犹太民族对巴勒斯坦有着巨大的渴望之情,拒绝犹太人拥有自己国家的愿望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投票前许多国家都担心具有一票否决权的苏联可能会投反对票,可以说葛罗米柯的发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接下去的投票表决铺平了道路。会议决定成立“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由11个非阿拉伯国家组成。联合国授权该委员会提出巴勒斯坦问题最终解决方案。8月31日,委员会向联合国递交了一份报告,报告提出关键两点:第一,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1948年5月15日之前全部撤出巴勒斯坦;第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治巴勒斯坦,耶路撒冷由联合国托管。对于此方案,犹太代表团表示谨慎满意,而阿拉伯最高委员会坚决拒绝,明确反对任何肢解、隔离巴勒斯坦的决议,坚持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家,犹太人只能是这个国家内的少数民族。埃及、叙利亚等国家纷纷表态,如果分治方案强行通过,将“保留采取行动的权利。”

1947年11月29日,这一天注定将载入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历史。联合国对由“巴勒斯坦特别委员会”提出的报告进行大会表决,结果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的过三分之二多数获得通过,形成著名的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其中美国、苏联、法国等重量级国家投了赞成票,所有阿拉伯国家投了反对票,英国、中国等投了弃权票。根据181号决议,阿拉伯国国土1120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

消息传到巴勒斯坦,几乎所有的犹太人都以各种方式欢呼庆祝。几乎与此同时,阿拉伯最高委员会号召总罢工,成千上万怒不可遏的阿拉伯人涌上大街,高呼反美、反苏口号,正在开罗开会的阿拉伯联盟推波助澜,发表声明,决心“为反对分裂巴勒斯坦不惜一战。”游行示威迅速演变成暴力,暴徒们不加选择地攻击犹太人,洗劫犹太人的商店,朝犹太人的住宅开枪、扔炸弹。12月2日,三个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大街上被枪杀。伊尔贡迅速作出报复,以同样的暴力手段袭击阿拉伯人。12月13日,伊尔贡向一个公交车站投掷炸弹,炸死5名阿拉伯人。1948年1月5日,伊尔贡在卡塔蒙杀死了11名无辜的阿拉伯基督徒,此次事件使得大部分本来人数就不多的阿拉伯基督徒逃出巴勒斯坦。4月9日,120名伊尔贡和莱希士兵联合进攻耶路撒冷附近一个称作“代尔亚辛”的村庄。在进入村庄途中,他们受到攻击,四名士兵被打死。进入村庄后,犹太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不管老幼妇孺,见人就杀,总共杀害了二百多阿拉伯村民,许多人家被满门杀害。阿拉伯人的报复紧随而来。4月14日,一支犹太人救护车和装满食物药品的车队前往哈达萨医院,被150名阿拉伯武装人员劫持,77名犹太人被杀,其中大部分是医生。暴徒们肢解了尸体,并和摆成各种姿势的尸体合影。

自181号决议通过至1948年3月底,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各有1000多人死于暴力冲突,还有一百多名英国人丧生,受伤者不计其数。美国政府对181号决议产生如此激烈的后果始料不及,3月19日向联合国递交了一份照会,要求召开联合国紧急会议,终止181号决议的执行,巴勒斯坦暂由联合国托管。4月16日,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美国方案,但由于犹太人,阿拉伯国家,以及英国、苏联等都反对,美国方案被搁置(犹太人,以及英国、苏联反对可以理解,阿拉伯人为什么也反对?不得其解)。

三、犹太人强行建国,阿拉伯群起而攻(1948-1982)

5月14日,在巴勒斯坦飘扬了30年的米字旗徐徐降下,最后一批英国人登上军舰回国。当天下午4点,以色列建国仪式在特拉维夫举行,全场数百人齐声高唱以色列国歌《希望》:“只要我们的眼睛,还向东方仰望着锡安山顶,两千年的希望,就不会化为泡影。”以色列建国的电波迅速传遍全世界,意想不到的是,第一个官方承认以色列的是苏联。

就在以色列国成立的第二天,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黎巴嫩五个国家出兵进入巴勒斯坦,第一次阿以战争爆发。由于以色列军队准备仓促,战争初期,阿拉伯军队顺利推进,占有一定优势。5月26日,阿拉伯人攻入耶路撒冷老城,犹太人心目中的圣地大卫城被阿拉伯联军占领,22个犹太会堂遭洗劫。刚出生的以色列国面临巨大的生存考验。阿拉伯人没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一个受尽凌辱等待了两千年而艰难重生的新生国家,他的人民那种发自心底的保卫国家、愿为新生国家慷慨赴死的决心所凝聚成的精神能量,可以形成势不可挡的战斗力,所有的犹太人都明白,一旦以色列战败,巴勒斯坦犹太人会是怎样的结局。除了精神力量外,以色列无论在兵力、武器方面都不占优势,开战至6月11日联合国规定的停火日不到一个月内,以军死亡已达1200人。阿以双方均接受了停火协议。停火期间,伊尔贡和莱希极端分子多次破坏停火协议,9月17日,莱西极端分子谋杀了联合国阿以调停专员伯纳多特,引起全世界一片谴责。以色列临时政府逮捕了250名莱希极端分子。

停战期间,以色列积极征兵,加强训练,采购军火,提升战力,为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而阿拉伯国家方面,则暴露出致命的弱点,每个国家有各自的盘算,分歧日益明显。担任阿拉伯联军总司令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希望把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并入自己的王国内;埃及法鲁克国王与约旦国王阿卜杜拉长期不和,不希望约旦坐大(1951年,阿卜杜拉被暗杀,据称法鲁克国王指挥了暗杀行动);叙利亚幻想着吞并巴勒斯坦北部地区,建立一个大叙利亚;而伊拉克跟巴勒斯坦边境不相邻,对战争没有兴趣,不想付出太大牺牲。这样一支貌合神离的联军,在目标明确、为自己而战的以色列面前,失败必是他们的最后归宿。

7月9日,战事再开,以军已明显占有优势,节节推进,夺取了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在联合国的干预下,7月18日,进入第二阶段停火。

10月15日,以色列在南部发动了“约夫战役”,目标是把埃及军队赶回埃及,解放内格夫。埃及向阿拉伯国家求援,无人响应,阿卜杜拉隔岸观火。埃及军队被迫向以色列求和。在北部,以色列同样取得了骄人战绩,黎巴嫩军队和叙利亚军队被赶出巴勒斯坦。

阿拉伯国家士气低落,不想再战,以色列的目的已完全达到。1949年1月7日,联合国的停战令成为第一次阿以战争的结束日。

战争让阿以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以色列死亡6000人,阿拉伯国家死亡1.5万人。70余万阿拉伯人逃出巴勒斯坦,有些城市阿拉伯人几乎倾城而逃,如海法1947年有7.1万阿拉伯人,1949年只剩2900人。这些难民主要流入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以及周边阿拉伯国家,许多至今无法回到故土。

第一次阿以战争结束后,以色列领土面积比181号决议增加了6200平方公里,达到了2.11万平方公里,而且这一事实逐渐被国际社会甚至阿拉伯国家所认可。以色列国的阿拉伯人口减少到15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2.5%,成为少数民族。

第一次阿以战争以后,埃以一直处于敌对状态。这段时间,苏联加紧向中东地区渗透,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自然而然站到了以色列的反面。苏联大量向埃及、叙利亚等国提供武器,培训军事人员。1955年,纳赛尔关闭了以色列向南的唯一出口蒂朗海峡,没收经苏伊士运河运往以色列的货物,使以色列的进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以色列一直在寻找机会打击埃及。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埃及的这一决定遭到英法等国的强烈反对,英法策动以色列共同武力教训埃及,这正中以色列下怀。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出动4.5万军队,在英法海空力量的配合下,大举入侵埃及,迅速占领了西奈半岛。美国和苏联都向联合国提出议案,要求埃以双方停火。11月2日,联合国通过停火决议,11月6日,英法以宣布停火。次年3月16日,以军撤出西奈半岛,埃及对以色列开放蒂朗海峡,为其8天的第二次阿以战争结束,埃及死亡1600人,以色列死亡189人,英法两国伤亡150人。

第二次阿以战争以后,经历了一段表面平静的和平时期,但背地里阿以双方都在积极扩军备战,谁都清楚,阿以下一场战争一定会在某个时间点再次爆发。

1957年10月,阿拉法特在开罗组建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地下组织,即“法塔赫”,初期以宣传、扩充队伍为主。1964年5月,10个阿拉伯国家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法塔赫为其成员之一),总部设在耶路撒冷,下设巴勒斯坦解放军。巴解组织建立初期,少有实质性活动,因埃、约、叙、黎等国均对其进行了严格控制,恐触发新的战争。

1965年1月,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秘密潜入以色列,标志着法塔赫“消灭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的组织宗旨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1967年4月7日,戈兰高地的叙军向正在非军事区耕作的以色列拖拉机发射炮弹。当天下午,以军派出飞机进入非军事区,与叙利亚空军遭遇,叙利亚六架米格战机被击落。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1967年5月13日,叙利亚、埃及同时收到来自莫斯科的情报:“以色列正在叙以边境集结军队,计划袭击叙利亚。”这已被历史证实是苏联的一个计谋,其目的众说纷纭,有说是要挑起中东战争,将正深陷越战泥潭的美国更深的拖入中东战事,以削弱美国的军事力量;也有说是为了在战争中炸毁以色列的核武器研究基地。苏联的假情报引起埃及的高度紧张。1966年11月,埃及与叙利亚签订了军事防御条约,条约规定,任何一方受到第三方攻击,因给与援助。尽管埃及军队总参谋长法齐将军经过调查并未发现以军有反常动向,并向纳赛尔做了汇报。但纳赛尔还是相信了苏联的情报,向埃以边境派出两个师的军力。5月18日,叙利亚进行了全国战争总动员,紧接着,约旦、伊拉克、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纷纷进行了战争动员。5月23日,纳赛尔宣布:关闭蒂朗海峡,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以色列船只通过亚喀巴湾。当时以色列30%的进出口货物须通过狭窄的易受攻击的蒂朗海峡。埃及的这一决定使以色列彻底下定了战争的决心,迅速作出战争部署。

第三次阿以战争箭在弦上,国际社会抓紧调停。美国派出特使前往埃及斡旋,竟被纳赛尔吃了“闭门羹”。5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中东局势举行会议。会议持续到31日,除了一致要求各方克制以外,未达成任何有意义的决议。

阿以双方的战争准备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纳赛尔在战争动员令中说:“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摧毁以色列。”伊拉克总统阿里夫则说:“我们的目标是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掉。”阿拉法特的前任舒凯里说:“这场战争后,没有一个犹太人能活下来。”开罗、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城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人们高呼口号:“把犹太人赶进大海。”此时,阿拉伯国家已从三面在以色列边境上屯集了50万军队,5千辆坦克和900架飞机。以色列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动员了所有兵力26.4万人(包括预备役),1100辆坦克,200架飞机。全国上下做好了充分的战前准备,体育场被改建成墓地,酒店停业,被征用作急救站,所有学校开挖防空洞,每天举行防空演习,甚至还制定了“儿童转移”计划,战时将儿童转移到欧洲。以色列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它所面临的不是普通的战争,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6月2日,以色列政府召开会议,决定首先发动战争,只有这样,才有取胜的可能。6月4日,军方向内阁提交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1967年6月5日上午7点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所有的飞机对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机场进行了闪电式打击。在开战后60个小时内,以色列共击毁阿拉伯国家飞机451架,其中埃及就损失飞机336架,基本摧毁了埃及整个空军,而以色列只损失了26架飞机。6月9日,这一天对犹太民族意义深远,以军占领了耶路撒冷内城。时隔两千年,犹太人又可以重上圣殿山了。国防部长达杨在总参谋长拉宾的陪同下走向西墙,当达杨看到岩石圆顶清真寺上飘扬着一面以色列国旗时,他马上命令身边人:“把国旗拿下来。战争归战争,宗教归宗教。”达杨来到西墙下庄严宣布:“犹太人回到了最崇高的圣地,从此再也不会分离。对于我们的阿拉伯邻居,以色列将伸出和平之手。”达杨在一小片纸上写下:“愿和平降临整个以色列”,他将这片小纸塞在西墙的石缝里。满身尘土疲惫不堪的以色列士兵扑到西墙上,拥吻着石头,哽咽抽泣,一片哭声,从此,“哭墙”之名不胫而走。达杨规定犹太人不准在圣殿山祈祷,这一具有政治远见的决定一直被遵守至今。

6月9日,以色列步兵向叙以边境的戈兰高地大举进攻,当天下午,戈兰高地被以军全部占领。

在联合国的积极呼吁下,6月11日,以色列与叙利亚签订停火协议。最初纳赛尔不愿意停火,计划组织力量反扑,在苏联的劝导下,纳赛尔终于接受了败局,同意停火。至此,第三次阿以战争结束。这场短时间的战争中,以色列阵亡800人,伤4500人,阿拉伯国家阵亡2万人,伤4万人,被俘6500人。以色列占领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内城、属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总计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数十万阿拉伯平民逃离家园,沦为难民,使巴勒斯坦难民总数达到了140万之巨。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愿意收留这些难民,使之成为阿以之间又一个死结,至今无法解决。

1967年9月,阿拉伯国家峰会在喀土穆召开,确定了著名的“三不”政策:不和以色列谈判,不承认以色列,不和以色列缔结合约。

第三次阿以战争中,巴勒斯坦各派地下武装组织受到毁灭性打击,亟需重新整合。1968年,各派在开罗开会,仍然把武装斗争作为解放巴勒斯坦的唯一途径,所有各派均归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法塔赫成为巴解组织的重要力量,阿拉法特被推举为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巴勒斯坦阿拉伯事业从此开启阿拉法特时代。阿拉法特说:“回到1967年边界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有更宏伟的目标,那就是赶走犹太人,解放我们的土地。”不久,巴解组织发生分裂,出现了崇尚托洛茨基式社会主义的民主阵线和崇尚格瓦拉式革命的人民阵线,这两大组织在六七十年代策划组织了多起劫持民用客机、袭击犹太人敬老院等恐怖事件。阿拉法特领导的巴解组织以约旦为基地,常派遣小股人员潜入以色列,袭击学校、公交站、旅馆等民用设施。据统计,自开罗会议后的两年时间里,巴解组织发动了61次针对以色列的袭击,尽管破坏力不大,但给以色列社会造成恐慌,也造成许多无辜平民伤亡,使以色列政府十分苦恼。

巴解组织以约旦难民营为基地,频繁袭击以色列平民和民用设施,把约旦无端扯入,且影响力不断壮大,渐渐让约旦国王侯赛因无法忍受,约旦和巴解组织的矛盾日趋尖锐,巴解组织曾两度试图刺杀侯赛因国王。1970年9月,侯赛因决定解除巴解武装,却招致巴解的激烈抵抗,约旦军队和巴解组织发生内战,几千名巴勒斯坦武装分子被打死。叙利亚公开扬言支持巴解组织,准备进攻约旦。以色列在戈兰高地集结了大量军队,声称叙利亚如进攻约旦,以军将进攻大马士革,迫使叙利亚放弃了进攻约旦的计划。已处弥留之际的埃及总统纳赛尔写信调停,提议将巴解组织总部迁往黎巴嫩。黎巴嫩和巴解组织接受了纳赛尔的建议,避免了一场更大的阿拉伯人自相残杀。巴解组织迁往黎巴嫩后,对以色列的威胁有所缓解。

1972年5月8日,一个自称“黑九月”的巴勒斯坦恐怖组织劫持了一架从布鲁塞尔到特拉维夫的飞机,一名年轻的以色列军官带领一支突击队成功解救了一百多名乘客,击毙了恐怖分子,他就是未来成为以色列总理的巴拉克。事后,所有组织都声明与“黑九月”无关。5月30日,三名服务于巴解组织的日本杀手,在卢德机场,向无辜平民扫射,打死27人。9月5日,8名“黑九月”成员绑架了11名正在慕尼黑参加奥运会的以色列运动员,最后,劫机者杀害了9人。8名恐怖分子5人被击毙,3人被捕。此次事件震惊了全世界,奥运村所有国家都降半旗表示哀悼,唯阿拉伯国家的旗帜仍高高飘扬,十分刺眼。惨案发生后,以色列立即组织报复,又是巴拉克,带领一支特别小组,全球追杀了参与指挥策划的阿拉伯恐怖分子。

随着第三次阿以战争以色列的大胜,狂妄自大的民粹情绪在部分以色列人中滋长,极端右翼团体“信仰者集团”在政府鹰派人物的暗示和怂恿下,擅自在约旦河西岸原属巴勒斯坦土地上建造房屋,开垦耕地,引发了被占领土地上阿拉伯人以及阿拉伯国家的强烈抗议,使得阿以矛盾再一次激化。

1970年,纳赛尔病逝,萨达特当选为埃及总统。萨达特上台后,一心想做出一些成绩,在民众中赢得声望。第二年,苏联宣布与以色列断交,这给了萨达特很大的鼓舞,萨达特开始有了收回被以色列占领土地的雄心,一血第三次阿以战争惨败的耻辱。1972年,埃及国内发生民众大游行,要求政府采取强硬措施,收回被以色列占领的领土。10月24日,萨达特召开最高军事会议,为对以色列开战做最后的准备。

1973年1月,阿拉伯国家首脑峰会在开罗召开,商讨对以作战策略。3月,埃及和叙利亚达成秘密协议,共同进攻以色列。9月召开的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萨达特说:“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埃及和叙利亚经过充分谋划后,制定了对以开战的详尽计划。埃及叙利亚的积极备战,并没有引起以色列的足够警惕。9月底,约旦国王侯赛因秘密访问以色列,告诉以色列总理梅厄,埃及和叙利亚可能将进攻以色列。10月4日、5日,苏联顾问携家眷离开埃及和叙利亚。但这一切仍然没有引起以色列的警觉,以色列上下都沉浸在上一场战争取得空前胜利的良好感觉中,认定埃及不敢发动战争。10月5日深夜,以色列召开内阁紧急会议,总参谋长埃拉扎尔要求政府批准立刻发动空袭,先发制人,但被梅厄总理拒绝,理由是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要求以色列不要首先开火,否则后果严重,而时任以色列驻美国大使拉宾曾答应了美国的要求。

10月6日下午两点,埃及、叙利亚同时在南北两面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第四次阿以战争打响。建国25年的以色列,第三次面临生死存亡。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要求阿以双方立即停火。10月24日,埃叙以宣布全线停火。第四次阿以战争历时18天,是阿以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双方投入总计近百万兵力。战争初期,由于以色列麻痹轻敌,准备不足,战场上处于劣势,损失惨重。战争中后期开始,以军扭转危局,占有压倒性优势。战争没有造成阿以之间较大的领土变更。从军事上来说,以色列无疑是这场战争的胜者。以色列伤亡11600人,损失坦克840两,飞机103架,阿拉伯军队死伤27500人,损失坦克2550辆,飞机392架。

1977年2月,卡特任美国总统,即派国务卿万斯穿梭于埃叙以等国之间,为中东和平努力斡旋。时任以色列总统拉宾和埃及总统萨达特均表示了强烈的和平期望。8月25人,以色列总理贝京访问唯一和以色列仍有外交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罗马尼亚,对齐奥塞斯库说:“您与他(萨达特)关系密切,希望您说服他访问以色列。”10月29日,萨达特访问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向萨达特转达了贝京的和平愿望。第二天,萨达特即表示愿意去耶路撒冷,他说:“如果埃以会谈能避免一场新的战争,那我们还犹豫什么?”11月9日,在埃及人民议会上,萨达特说:“为了让埃及士兵不再死伤,我愿意去以色列,和他们谈我们的和平愿望。”萨达特的讲话举座皆惊,应邀出席会议的阿拉法特愤然离席。贝京立刻作出回应,两天后,发表了一段对埃及人民的演讲:“我们很乐意用从我们共同的祖先亚伯拉罕那里继承下来的传统来欢迎你们的总统,我也很愿意去你们的首都开罗,为了我们同样的目的,不再发生战争,有一个真正的、永远的和平。”

1977年11月19日,萨达特到访以色列,50多万以色列人自发涌上街头欢迎萨达特到访。这是一次里程碑似的访问,《金字塔报》评论说:“这比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还要伟大”,标志着阿拉伯集团最强大的国家首次承认了以色列国的存在。

1978年7月,美国国务卿万斯邀请埃以两国外长会谈。9月5日,卡特邀请萨达特和贝京到达美国戴维营举行正式会谈。谈判非常艰难,原定7天的谈判进行了13天。9月17日,艰难达成协议,双方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即《戴维营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有:以色列全部撤出占领的西奈半岛,埃及开放蒂朗海峡,以色列船只有权在苏伊士运河和苏伊士湾自由航行。萨达特和贝京双双获得当年诺贝尔和平奖。但萨达特也因此成了阿拉伯国家的众矢之的,埃及被开除出阿拉伯联盟,在其他阿拉伯国家留学的埃及学生被驱逐,有17个阿拉伯与伊斯兰国家与埃及断绝外交关系。阿萨德称萨达特是“阿拉伯民族的叛徒”,卡扎菲扬言要“杀死萨达特”。萨达特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81年10月6日,一个自称崇拜霍梅尼的士兵在阅兵式上枪杀了萨达特。

1980年2月15日,埃以建交,1982年4月,埃及收回西奈半岛全部被占领土。

埃及“背叛”阿拉伯民族后,萨达姆企图代之而起,坐上阿拉伯国家老大的座椅。在法国的帮助下,伊拉克抓紧开发核武器。萨达姆曾扬言:“用血流成河淹死犹太国”,这对以色列无疑是个巨大的威胁。以色列特工长期跟踪监视伊拉克的核武器研发,确定了伊拉克核反应堆试验基地的精确位置。1981年6月7日,8架以色列战机飞临奥斯拉克上空,将伊拉克核反应堆试验基地彻底炸毁,所有飞机安全返航。

1978年3月11日,一小股巴解组织人员在以色列海法登陆,劫持了一辆公交车,杀害了30多名无辜乘客。三天后,以色列开展报复行动,出动2万兵力,越过黎以边境,摧毁了几处巴解营地。叙利亚以此为借口,出兵黎巴嫩。迫于国际舆论压力,两个月后,以军撤出,但叙利亚军队却长期占据了黎南部。此后,巴解组织以黎巴嫩难民营为基地,时常潜入以色列制造恐怖袭击。巴解组织和叙利亚军队成为以色列的肉中刺,必欲除之。

1982年6月3日,以色列驻英国大使阿尔戈夫遇刺受伤,凶手是一个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咬定此事为巴解所为,成为以军进攻黎巴嫩的借口。6月5日,以军出动两万军队在海空军的配合下,大举攻入黎巴嫩,与巴解游击队和叙利亚军队发生激战。黎巴嫩战争(也称第五次阿以战争)爆发。由于力量相差悬殊,阿拉法特的巴解组织受到重创,逃入贝鲁特,阿拉法特被围困。8月18日,交战各方接受美国总统特使提出的停火方案,叙以军队以及巴解组织全部撤出黎巴嫩。8月下旬,9000多名巴解士兵在联合国监护下,由阿拉法特带队离开黎巴嫩,前往突尼斯。此战前后两月有余,巴解损失惨重,死亡6000人,以军阵亡400人,叙军伤亡1000人,损失48架飞机,以色列空军竟完好无损。

巴解组织被逐出黎巴嫩后,以色列安全局势有所好转,恐怖袭击明显减少。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战前,萨达姆叫嚣:“美国如敢入侵伊拉克,我将消灭半个以色列。”战争爆发后,伊拉克共发射了37枚导弹袭击特拉维夫和海法等人口稠密区。但以色列听从了美国的劝诫,未予还击。

四、政治解决成为主基调,和平进程一波三折(1982-至今)

黎巴嫩战争后,国与国之间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趋于减小,以色列更多面对的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抗议示威和近距离的暴力冲突,以军的对手不是荷枪实弹的士兵,而是右手拿石块左手拿燃烧瓶的巴勒斯坦青年,阿以矛盾转变为巴以冲突为主。

1987年11月8日,加沙发生一起车祸,一个以色列司机撞死了四名巴勒斯坦人。社会上传闻四起,有人唯恐天下不乱,说以色列司机蓄意杀人。传闻挑动起阿拉伯人压抑多年的敌对情绪,成千上万生活在巴勒斯坦难民营的阿拉伯人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活动,以色列国内阿拉伯人“里应外合”,积极配合,举行全国总罢工。示威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阿拉伯人起义。巴解组织、哈马斯、穆斯林兄弟会等组织,兴风作浪,推波助澜,或明或暗地参加了这场起义。以色列军警强势镇压,起义第一年,约400名巴勒斯坦人被打死。1988年4月19日,巴解组织领导人、起义策划者之一阿布·杰哈德被以色列特工暗杀。7月9日,以色列突袭哈马斯组织,逮捕120名哈马斯成员。

1988年11月12日,在阿尔及尔召开了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会上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但疆界并未确定,建国的目的只是象征意义居多。会议上公布的《独立宣言》具有两点划时代的意义:一、首次承认以色列国的存在;二、首次接受联合国181号决议。特别是第二点,如早40年接受,40年里所发生的一切都可能避免,今天又会是怎样一个完全不同的巴勒斯坦?

1988年12月19日,沙米尔成为以色列总理。沙米尔上台后,把引进犹太移民作为重要国策,计划3-5年内,安置100万犹太新移民。随着大量新移民的到来,沙米尔政府积极扩大定居点。1991年,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占领土地上建造了1.35万套住房。以色列的做法,引起阿拉伯世界的极大愤怒,也遭到国际社会包括以色列最大的盟友美国的同声谴责,但沙米尔政府我行我素。美国国务卿贝克于1991年3月至10月期间,多次穿梭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进行调停,沙米尔政府终于同意出席在马德里召开的中东和会。10月30日,中东和会召开。参会的有叙利亚、黎巴嫩、埃及、巴勒斯坦联合代表团,以及欧盟和联合国的代表,会议由美国总统布什主持。阿方坚决要求“土地换和平”,强调和平的前提是归还每一寸土地。而以色列则坚持“和平换和平”,沙米尔在发言中说:“我们没有侵占别人的土地,犹太人4000年来一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马德里和会尽管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但这是几十年来,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第一次在会议桌上而不是在战场上见面 。

沙米尔的强硬态度使布什十分恼火,美国宣布拒绝向以色列提供100亿美元的贷款担保。

1992年6月,工党在大选中获胜,拉宾出任总理。拉宾上台后,向阿拉伯人伸出了橄榄枝,他在就职演讲中说:“你们(阿拉伯人)不可能得到所有想要的,我们也同样。我愿意到安曼去,到大马士革去,到贝鲁特去。在战争中有赢家和输家,在和平中只有赢家。”

1993年初,以色列宣布愿意将巴解组织作为谈判对手,第二天,即与巴解组织在奥斯陆秘密见面。经过半年多的艰苦谈判,8月20日双方签署《奥斯陆第一阶段协议》,该协议核心内容是:巴解组织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放弃对以色列使用武力。以色列承认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合法代表,允许阿拉法特和巴解组织战士回到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9月13日,拉宾和阿拉法特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撮合下,在白宫草坪历史性地握手,阿以之间的和平曙光似乎已出现在远方地平线上。

1994年7月25日,以色列和约旦在克林顿主持下签署《华盛顿宣言》,宣布:“两国从此结束交战状态”。10月26日,约以签署《约旦-以色列和平条约》,以色列同意归还300平方公里的约旦领土。11月27日,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是继埃及后第二个跟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阿拉伯国家。

1995年9月28日,巴以双方签署了《奥斯陆第二阶段协议》,将约旦河西岸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由巴、以及双方共同管治,最终达到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目标。

但是,阿以双方总有一些极端分子,他们暴戾冷血,崇尚杀戮,他们不愿意看到阿以之间的和平。1992年下半年开始,哈马斯公开表示不承认巴以之间任何协议,发起了一系列针对犹太人的恐怖袭击。哈马斯改变策略,鼓动怂恿巴勒斯坦年轻人,用投掷石块、焚烧汽车、打砸犹太人商店等“亚暴力”手段,袭击犹太人,使荷枪实弹的以军十分被动,稍有不慎,即可能酿成枪杀“手无寸铁”“平民”事件,受到世界舆论谴责。拉宾多次要求阿拉法特出面制止暴力行为,但没有得到阿拉法特的积极响应。12月7日,三名以军士兵被杀,几天后又发生一起劫机事件。拉宾终于忍无可忍,在加沙和西岸地区展开搜捕行动,逮捕了1600名哈马斯及圣战组织成员。12月17日,以军将其中415名激进分子驱逐至黎以边境黎控区,这些人手举《古兰经》冲向黎控区,没想到面对他们的是黑洞洞的枪口,黎巴嫩再也不想收留这些巴勒斯坦极端分子而成为日后引爆黎以冲突的火星。当他们回转身,面对他们的是以军的枪口。这些人只能就地而居,成为新一批难民。以色列此举又受到了联合国(包括美国)的谴责。拉宾无奈,最终只能安排这些人返回巴勒斯坦家园。

巴以冲突毫无收敛之势,且越演越烈,《奥斯陆协议》岌岌可危。1994年2月25日,一名以色列军官携枪进入希伯伦一座清真寺,向正在祈祷的穆斯林开枪扫射,打死29人。希伯伦再次成为火药桶,暴力活动轮番升级。10月19日,特拉维夫一辆公交车发生自杀式爆炸,22名犹太人死亡。1995年1月24日,一名巴勒斯坦人体炸弹在维塔尼亚汽车站引爆,死伤一百多人。

1995年11月4日,拉宾出席一个10万人参加的和平集会,并发表了讲话。会后,拉宾带领民众高唱《和平之歌》:“让我们呼唤和平,这个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当拉宾离开会场时,一名犹太激进分子近距离向拉宾开枪,拉宾不治身亡。第二天下午,拉宾的葬礼在耶路撒冷举行,全世界80多个国家派代表出席了葬礼,其中有13位国家元首,22位政府首脑,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约旦国王侯赛因来到葬礼现场。吊诡的是,阿拉法特没有出席。

佩雷斯接替了拉宾的职位。以色列按照1995年9月24日签署的巴以《塔巴协议》规定的时间,至1995年底,撤出了西岸地区伯利恒、拉马拉等六个城市。

1996年1月2日,巴勒斯坦举行大选,阿拉法特高票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巴勒斯坦《国民宪章》中“消灭以色列”的条款被取消。此时,民调显示,以色列工党声望创下70%支持率的高点,赢得将于当年5月举行的大选十拿九稳。巴以人民翘首以盼的和平似乎就在眼前。

可是,哈马斯等巴勒斯坦极端组织似乎更希望以色列有一个对巴勒斯坦人更为强硬的鹰派政府。大选前几个月,哈马斯连续制造了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2月25人,耶路撒冷和阿什克隆等地同时发生自杀式爆炸,60多犹太人死亡,200多人受伤。与此同时,黎巴嫩南部的真主党向以色列多处目标发射火箭弹,造成许多犹太人死伤。哈马斯的暴行,引起许多以色列人倒向对巴勒斯坦态度更为强硬的利库德集团。5月29日大选,利库德集团出人意料赢得大选,鹰派代表人物内塔尼亚胡当选为新总理。是哈马斯改变了以色列的选举结果。

内塔尼亚胡上台后宣布:反对建立巴勒斯坦国;反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以色列;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不能分割;以军有权进入巴控区抓捕恐怖分子;反对归还戈兰高地。同时开始在约旦河西岸建造新的定居点,关闭了耶路撒冷三个巴勒斯坦政府机关办事处。内塔尼亚胡一系列“逆和平进程”的强硬措施,给正在进行的巴以谈判带来重大窒碍,也引发了新一轮暴力抗议,造成15名以军士兵和8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1997年2月,内塔尼亚胡决定在东耶路撒冷的哈尔霍马建造6500套住房,供3.2万犹太人居住。此举引起阿拉伯人强烈反对,巴勒斯坦中断了与以色列关于希伯伦问题的谈判。3月21日哈马斯再次发动自杀式爆炸,造成50名犹太人死伤。7月30日,两名哈马斯分子在耶路撒冷自杀式袭击,造成一百多人伤亡。

1998年5月,巴勒斯坦议长也是阿拉法特的助手阿巴斯受邀访问美国。在美国总统克林顿和约旦国王侯赛因的积极斡旋下,10月23日,巴以在美国怀伊种植园签署了《怀伊备忘录》,主要内容为:以色列从西岸和加沙撤出部分被占领土;巴勒斯坦收缴西岸以及加沙地区地下武装的武器,逮捕恐怖分子。遗憾的是,巴以强硬派都对《怀伊备忘录》表示不满意,都认为己方太软弱,失去太多。《怀伊备忘录》实际上成为一纸空文。

1999年5月,巴拉克赢得大选,出任以色列总理。巴拉克上台后说:“以色列有待解决的事情很多,但没有什么比结束阿以百年冲突更重要的事了。”巴拉克向巴解组织伸出橄榄枝,阿拉法特积极响应。9月5日,双方签署《沙姆沙伊赫备忘录》,主要内容:双方继续履行1993年以来的所有协议;以色列在规定限期内完成《怀伊备忘录》撤军目标;重开巴勒斯坦最终地位谈判。

与此同时,美国积极撮合叙以和谈。1999年12月,克林顿邀请巴拉克和叙利亚外长沙雷在华盛顿会晤。但双方关于以军从戈兰高地撤军问题分歧巨大。随着老阿萨德去世,谈判无果而终。

2000年7月11日,克林顿主持巴拉克和阿拉法特在戴维营举行秘密谈判。谈判围绕着“土地换和平”的主题,进行得非常艰难。巴拉克最终同意先撤出约旦河西岸80%的土地,12%留待日后根据谈判结果决定其前途,8%永久归以色列。这个比例比内塔尼亚胡的底线多出了三十多个百分点,已经超过了拉宾当年的承诺。巴拉克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因为当时以色列民意测验表明,六成以上的以色列人反对大规模撤出西岸地区。巴拉克的让步也是自第一次阿以战争以来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最好的一次历史机遇。但是非常遗憾,阿拉法特仍然坚持以色列全部撤出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再一次与历史机遇擦肩而过,也再一次关闭了和平的阀门。戴维营谈判宣告失败。克林顿十分沮丧地对阿拉法特说:“我是个失败者,这都是拜你所赐。”

7月26日,空手而归的阿拉法特回到加沙,成千上万阿拉伯人像迎接凯旋而归的英雄一样欢迎阿拉法特。而同样空手而归的巴拉克将面对政治生涯的惨败。12月19日,巴拉克宣布辞职。多数以色列民众把选票投给了崇尚“以暴易暴”的利库德主席沙龙。阿拉法特的“寸步不让”无疑使以色列民众变得更为强硬。

参与了几十年巴以和谈的美国外交家丹尼斯·罗斯在回忆录中写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巴拉克和克林顿都准备为达成协议而做需要做的事,两人迎接了挑战,谁都没有回避复杂而危险的历史和宗教问题。能这样说阿拉法特吗?很遗憾,不能。”

9月28日,沙龙打破几十年来巴以双方默认的禁忌,登上圣殿山。第二天,两万多阿拉伯人举行示威游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领导人号召发动“圣战”,暴力活动迅速升级,巴以双方再次陷入以暴易暴的恶性循环中。这场冲突延续了四年之久,巴勒斯坦人称其为“第二次起义”。四年内,导致1000多犹太人和2700多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死亡,受伤者不计其数。

为了堵截、减少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潜入以色列进行恐怖活动,2002年9月,以色列政府开始修建隔离墙,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土隔开,隔离墙长达480英里,将耗时五年建成。隔离墙给巴勒斯坦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遭到国际社会谴责,但以色列的安全收到明显效果,恐怖袭击下降了84%。

正当巴以冲突的枪声、爆炸声此起彼伏之时,美国的斡旋仍在努力中。2003年4月30日,由美国起草的“巴以和平路线图”公布。这只是一个谈判过程的计划安排,诸如边界问题、难民问题、耶路撒冷问题等均没有具体的方案,双方均表示接受,同意开启新一轮和平谈判。7月1日,沙龙和阿巴斯在耶路撒冷会晤。7月25日,布什与阿巴斯在白宫举行会谈。8月6日,以色列释放了339名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脱轨了两年多的巴以和平进程,再次被拉入轨道。但是,哈马斯等极端组织再一次用暴力行动阻止了和平进程。8月19日,耶路撒冷发生自杀性爆炸,造成一百多人死伤,哈马斯认领了这次恐怖袭击。8月21日,以色列采取“斩首行动”,炸死了哈马斯高级顾问阿布·沙纳布。9月6日,上任百日的阿巴斯辞职,和平进程再次中断。

11月23日,沙龙在内阁会议上首次提出他的“脱离计划”,即单方面撤离加沙地区21个定居点和西岸4个定居点。2004年4月14日,沙龙给布什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的结论是,当前巴勒斯坦根本不存在能同我们进行和平谈判寻求和解的对象。为了减少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我决定启动逐步撤军进程。”一贯强硬的沙龙,突然决定单方面撤出加沙,这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同时沙龙决定加快西岸隔离墙的建造,对哈马斯等恐怖组织实行“定点清除”。2004年3月22日,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被以色列炸死。4月17日,亚辛的接班人兰提斯被以色列导弹“斩首”。

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逝世,阿巴斯当选为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

沙龙的加沙撤离进程进行得十分顺利,2005年9月,以色列从加沙全部撤出,结束了以色列对加沙38年的占领。沙龙下一个目标是从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撤离。2006年1月4日,沙龙突发中风,陷入重度昏迷,再也没有醒来,直至2014年1月11日去世。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评价沙龙说:“他是惟一一个能与巴勒斯坦人达成和平协议的以色列领导人。”

奥尔默特接替沙龙成为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上任后立即向巴勒斯坦伸出了橄榄枝,宣布将西岸大部分土地归还巴勒斯坦,他说:“只要巴勒斯坦停止针对犹太人的暴力行为,那么可以在双方达成最终协议前,建立巴勒斯坦国。剩下的问题可以通过谈判逐步解决。”

但是此时巴勒斯坦政局风云突变,为巴以和平进程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1月25日,巴勒斯坦举行立法委选举,出人意料,哈马斯首次击败法塔赫,成为巴勒斯坦第一大党。哈马斯赢得大选后,立即宣布不承认以色列,也不会与以色列谈判。巴以关系出现严重倒退。

哈马斯成为巴权力机构多数派后,更加肆无忌惮,对以色列的恐怖袭击明显增多。黎巴嫩真主党与哈马斯紧密配合,增加了对以色列北部的袭扰。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对以色列居民点发射多枚火箭弹,造成多人死伤,并绑架了两名以色列士兵。以军予以猛烈还击,黎以冲突(也有称为第二次黎以战争)爆发。8月14日,双方执行联合国决议停火。这场短暂的战争,造成黎巴嫩死亡1000多人,以军死亡165人。

2007年,以色列获得叙利亚正在建造核反应堆的确凿证据,奥尔默特立即下令将其彻底炸毁。2006年4月,伊朗宣布已提炼出浓缩铀。同年,伊朗总统内贾德扬言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2012年,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菲罗扎巴迪称:“伊朗坚决贯彻彻底灭亡以色列的政策。”因伊朗距离以色列更远,伊朗将核设施建在很深的地下,以色列对此无能为力,成为以色列长期的担忧。一个被众多宿敌国家包围的区区小国,有朝一日被灭国绝不是危言耸听的臆测,对阿拉伯国家拥有核武器最担心的不是美国,而是以色列。

2017年12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几十年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领导人敢如此公开宣布。特朗普的表态无疑给巴以和平进程带来负面影响。

2019年5月,巴勒斯坦人定期举行的“回归大游行”抗议活动引发了新一轮武装冲突,造成200多人伤亡,成为2014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巴以冲突。7月22日,数百名以色列士兵和警察进入位于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控制区苏尔巴赫尔村,出动推土机强行拆除了12栋巴勒斯坦人的建筑。巴权力机构迅速做出反应,7月25日,阿巴斯宣布中止与以色列签署的全部协议。哈马斯随后发表声明,支持阿巴斯的决定。阿巴斯政府此番态度强硬,说明目前巴以没有任何官方接触的可能,双方关系处于严重互不信任的最低谷,和平进程完全停滞。

世界历史上再也没有像巴以之间那样如此艰难、如此耗时的谈判了。谈了半个多世纪,如今又回到了原点,相信不久的将来,和平进程定会重启,谈判未有穷期,同时冲突也未有穷期。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同为闪族人的后裔,都起源于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中许多教义来自于犹太教,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曾经有过相当长的友好相处的时光。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世事沧桑,风云变幻,最后成为仇敌,兵戎相见,死伤无数,至今仍和解无望,令人不胜唏嘘。

������7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财神资讯-领先的体育资讯互动媒体转载发布,如需删除请联系。

本文链接:http://www.tengj.cn/?id=54451

分享给朋友:

“阿以冲突120年简述” 的相关文章

给大家科普一下世界杯买彩票怎么看(2022已更新(今日/知乎)

给大家科普一下世界杯买彩票怎么看(2022已更新(今日/知乎)

《网球王子》会走上这条逆天道路也不奇怪,日本运动番许多都这个套路,前辈《足球小将》就是被称作杀人足球的,是走写实风还是超能力战斗全靠作者,人家《灌篮高手》就是写实风,写实风的特点要求作者必须得是内行,就是说人家《灌篮高手》的作者井上雄彦喜欢篮球又很懂篮球,为了画这部漫画专门去美国现场观看N...

给大家科普一下可以在网上买世界杯的软件(2022已更新(今日/知乎)

原标题:《网球王子》播出13年,演员现状大不同,配角都火了,男主却不行 离开《爱情公寓》的王传君在影视圈的发展可以说是越来越好,逐渐摆脱“关谷神奇”的影子。先是靠着《我不是药神》中的疾病缠身小市民火的一塌糊涂,后又与王珞丹合作《不老奇事》。 作为一个有野心的演员,他也一直...

给大家科普一下赌博赢的钱迟早输回去(2022已更新(今日/知乎)

给大家科普一下赌博赢的钱迟早输回去(2022已更新(今日/知乎)

在过去20年里,费德勒、纳达尔和德约科维奇组建的“三巨头”将网球运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上一代球王桑普拉斯的统治力有目共睹,但费纳德的相互角力,明争暗斗,让网球的话题性和影响力都呈几何态势增长,因此每一个网球从业者都不得不感谢三巨头所做出的贡献。 不过,...

给大家科普一下从哪里买世界杯足球彩票啊(2022已更新(今日/知乎)

给大家科普一下从哪里买世界杯足球彩票啊(2022已更新(今日/知乎)

原标题: 法甲足球比分分析爱博体育预测:甘冈VS巴黎圣日耳曼 北京时间8月18日23时,巴黎圣日耳曼 原标题: 法甲足球比分分析爱博体育预测:甘冈VS巴...

给大家科普一下哪个软件可以赌彩(2022已更新(今日/知乎)

给大家科普一下哪个软件可以赌彩(2022已更新(今日/知乎)

U20世界杯十月 31日 大家晚上好,昨天公众号上推荐的比赛成功拿下连红,同时晚场微信上推荐的比赛也是稳稳拿下连红,今晚继续分享两场比赛,稳定状态今晚继续双红。 注:智多星不管成绩如何,哪怕红到爆炸或者黑成翔,成绩永远是为大家真实公开的!智多星做不到每场必...

给大家科普一下买世界杯球赛的软件(2022已更新(今日/知乎)

给大家科普一下买世界杯球赛的软件(2022已更新(今日/知乎)

还有不到12个小时,2022卡塔尔世界杯就将吹响开场哨,球迷们翘首以盼的大戏终于要上演。除了在电视机前看球,世界杯的还有很多“玩”法,根据中国体育彩票的销售安排,本届世界杯全部64场比赛都将作为竞彩足球游戏的竞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