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能详细介绍下阿拉伯多神教吗?
阿拉伯多神教是前伊斯兰时期阿拉伯人的信仰体系。
公元622年以前的阿拉伯半岛尚未出现伊斯兰教,麦加的克尔白布满了恶魔、精灵以及半神的偶像,也有各种阿拉伯多神信仰体系的各种生物形像。我们据此推测,古阿拉伯的神话极其发达。
《一千零一夜》与各种故事代代相传,故事里有精灵、食尸鬼、神灯与魔毯的故事,也有主人公的各种愿望。
《古兰经》〈曙光章〉提到凶眼的概念。有时人们佩带五指护身符,希望免于凶眼的毒害。不过佩带护身符之类的物品在伊斯兰教里是禁止的。传统的穆斯林有时会诵读《古兰经》的〈世人章〉和〈曙光章〉,以求庇护。
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文化的核心,也是伊斯兰哲学的源泉。伊斯兰教在7世纪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它是在吸收阿拉伯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穆斯林史学家称伊斯兰教前的阿拉伯社会为“蒙昧时代”。对于穆斯林史学家,“蒙昧”的本意是指前伊斯兰时代,那个时代没有天命、没有获得天命的先知、没有天启经典,阿拉伯人崇拜偶像、信奉多神。阿拉伯文的“蒙昧”(贾希利叶)一词,含有“忿恨”、“轻薄”、“骄矜”、“暴戾”等意。因此,“蒙昧时代”更多地是从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角度来强调其与新时代的根本差别的。 “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在宗教信仰上尚处在原始崇拜阶段。他们普遍崇拜精灵,相信树木、山洞、巨石、泉源等是精灵的住处而加以崇拜。各部落均有自己所崇拜的神灵,神灵各自拥有固定的寓所。部落迁移后,部落神仍留在原地享受后人的祭祀,而远迁的部落要在特定的日期每年返回旧地,祭祀原部落神一二次。“蒙昧时代”后期,阿拉伯部落民中普遍崇拜偶像、信奉多神,在众神之上有3位女神备受崇拜。其中,一是欧扎神,崇拜地是麦加以东地区;二是拉特神,主要崇拜地是希贾兹地区的塔伊夫城;三是麦娜神,崇拜地在麦加和麦地那之间。另外,麦加的主神胡伯勒大神也是普遍崇奉的神灵。最后,在所有这些偶像和神灵之上,则是麦加贵族所崇奉的主神安拉。安拉在当时被视为创造之神,它没有任何形象却广为阿拉伯人所崇奉;安拉还被视为最高的养育神,也是在危难时刻唯一可以祈祷和求助的神明。安拉还是契约的守护神和外乡人的保护神,安拉的意志被视为注定不变的天命。某些圣地如麦加,受到人们的普遍景仰,每年人们定期来这里朝觐和贸易。诗歌在定期的祭祀和朝觐中获得发展,成为早年阿拉伯人共同的精神财富。逐步成熟的诗歌语言也不断超越部族方言而成为阿拉伯人的共同语言。定期的朝觐和祭祀活动,使阿拉伯部落民形成共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阿拉伯民族意识逐步形成。事实上,在伊斯兰教以前,阿拉伯人在总体上仍属于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制社会。艰苦的自然条件,制约着社会发展。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是沙漠或半沙漠的干燥草原,只有西南一隅得天独厚,雨量充沛,适宜发展农业。那一地区还盛产香料,又地处东西交通的要冲,成为印度洋至地中海的转运贸易中心。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起,一些古代国家相继兴起,并发展了沿着红海东岸北上的陆路交通,对北部的游牧部落产生重大影响。不过,这一地区在6世纪时被阿比西尼亚人征服,至穆罕默德时代已成为波斯萨珊帝国的一个边远行省在北部,大约从公元前2世纪起,沿沙漠外围先后建立过几个半文明的边境国家。而在内陆,除了实上,在伊斯兰教以前,阿拉伯人在总体上仍属于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制社会。艰苦的自然条件,制约着社会发展。阿拉伯半岛的大部分地区是沙漠或半沙漠的干燥草原,只有西南一隅得天独厚,雨量充沛,适宜发展农业。那一地区还盛产香料,又地处东西交通的要冲,成为印度洋至地中海的转运贸易中心。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起,一些古代国家相继兴起,并发展了沿着红海东岸北上的陆路交通,对北部的游牧部落产生重大影响。不过,这一地区在6世纪时被阿比西尼亚人征服,至穆罕默德时代已成为波斯萨珊帝国的一个边远行省。 在北部,大约从公元前2世纪起,沿沙漠外围先后建立过几个半文明的边境国家。而在内陆,除了少数绿洲和商站的定居部落外,游牧的贝杜因部落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游牧经济的生活方式,常常导致争夺水源、草场和牲畜的冲突,并酿成部落间的世代仇杀。连绵不绝的部落战争,就是“蒙昧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部落间的血族仇杀,极大地削弱了血缘联系,加速了氏族制度和部落宗教的解体,推动阿拉伯社会由部落到民族和国家的过渡。一些共同的宗教制度和社会习俗也随之形成。例如有关禁地和禁月的惯例,使阿拉伯人每年有4个月可以摆脱部落战争,去宗教圣地朝拜,同时从事贸易活动,不必担心劫掠和仇杀。在一些普遍承认的朝拜中心附近,还形成一年一度的盛大集市,各部落的诗人前去朗诵诗作,争取优胜。古典诗歌的主要贡献,在于确立超越部落方言的共同语言。《古兰经》所使用的“明白的阿拉伯语”,就是以这种民族语言为基础的,在某些方面仍带有这种口传文学语言的特征。后来穆斯林为了理解《古兰经》的语法和字义,还大量收集古典诗歌作为参考。 在这种变化中,获益最大的是麦加。麦加地处南往也门,北达叙利亚,东至波斯湾,西接红海和东非的商路交叉口上,又有一眼水源丰富的渗渗泉和一座古老的圣寺克尔白,自古以来就以圣地和商站著称。定居麦加的古来什部落以转运贸易为生。他们维护禁地和禁月的惯例,使朝觐克尔白和阿拉法特成为中西部普遍奉行的崇拜仪式。附近的乌卡兹还有一年一度的盛大集市,是最吸引人的文化和交易场所。通过以麦加为中心的宗教和商业活动,古来什部落不断扩大与游牧部落的经济联系,增加他们的影响和威望。到6世纪末,麦加已成为执掌西部地区转运贸易的商业重镇。 在宗教领域,阿拉伯人原有的部落宗教已濒于瓦解。到6世纪时,以麦加为中心出现了超越部落的地方神灵。其中最受崇拜的三女神:拉特、欧扎和麦那,被称为“真主的女儿”。在克尔白有一位真正的偶像胡伯勒,是从叙利亚输入,用来替代原来受崇拜的那个神(阿尔伊拉)。不过,由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真主作为至上神的观念已被熟知,只是在宗教仪式和现实生活中尚未占有真正的主宰地位。此外,人们还信奉超自然的精灵,即精尼。解释预兆、占卜吉凶的巫士,言辞锋利、知识渊博的诗人,都是精尼的代言人,所以他们的咒语或诗句,能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 在穆罕默德时代以前,阿拉伯人中间已经出现了模糊的一神观念。一些人否定部落宗教和偶像崇拜,开始转向有关个人得救的宇宙神信仰,甚至向犹太人和基督徒请教,追求真正的一神信仰。《古兰经》称这些人为“哈尼夫”(真诚者)。他们既不是犹太教徒,也不是基督教徒,而是崇信正教者。他们信奉原始的一神教,即“易卜拉欣的宗教”。他们作为主张宗教变革的先驱,可以视为穆罕默德接受新的教义的媒介。
阿拉伯诸神
父神:
胡巴勒;是众神之主,也是最有名的一个。胡巴勒的偶像在克尔白内,塑像呈人形,由红玛瑙刻成,但断裂的右手掌则被装上金色的手掌。
三女神:
拉特;“拉特”一词大概是因避讳神名而出现的代称,由普通名词“伊拉哈特”(女神)加定冠词构成,表示“某女神”、“此女神”、“主要女神”等意思。在叙利亚沙漠中的阿拉伯人神庙里,拉特是对应安拉(Allah)的女神。她是安拉的配偶和众神之母。在阿拉伯中部,她是安拉的女儿,玛纳特(Manat)和乌扎(Uzza)的姐姐;在阿拉伯中部的南方,她是乌扎的女儿,在巴尔米拉特也被列为神,被认为是埃勒的妻子。有些族群还把她视为太阳女神,但更多的是把她看作金星女神,与阿芙萝黛蒂(乌剌尼亚-Urania)相等。希罗多德称她和戴欧尼修斯是阿拉伯人崇拜的唯一的两位神。拉特的信仰在阿拉伯南部并不盛行,反而在阿拉伯北部地区较为盛行,基德里(一个阿拉伯北方的部族联盟)就被认作信仰拉特的重地,其国王有一个银碗内刻着拉特的名字。
拉特被视为塔伊夫城的保护神。据说他的神殿被黄金、玛瑙装饰,而女神则是以一个白色花岗岩的立方体石块为形式被崇拜,有诗歌唱道神殿的周围相当荒凉,没有树叶掉落、也无动物会被猎杀、也无人的血会洒到这。塔伊夫的神庙被摧毁后,穆罕默德(Muhammad)禁止人们在这一地区狩猎和砍伐树木。
乌札;丰饶女神,号称“强大的女神”,是麦加的三大女神之一。阿拉伯人在发动战争前只向她祈求保护与胜利,显见其地位之重要。早在卡塔班之前,对乌扎的崇拜已传入阿拉伯半岛南部。及至5-6世纪时,她已成为了阿拉伯半岛的最高神祇之一。在伊拉克的“拉赫梅德”国也有对她的崇拜。在叙利亚沙漠的阿拉伯人的神谱中她是安拉(Allah)和阿里拉特(Allat)之女,玛纳特(Manat)的姐妹;在阿拉伯中部,尤其是麦加,她同阿里拉特、玛纳特共同组成三位一体的女神,作为安拉之女受到崇拜,被认为是安拉的幼女。但在阿拉伯半岛中部的南方,她又是安拉之妻,阿里拉特和玛纳特之母。在麦加她是库莱什部落(Quraysh,穆罕默德即来自该部落)的最高神,同胡巴尔并列,每年都有专门祭祀她的节日,后成为伊斯兰教的节日。而纳巴泰人将她视作希腊的阿弗罗黛娣(罗马体系:维纳斯)。根据地域的因素可以看出,乌扎与拉特的信仰地区正好相反,拉特属于北部地区主要信仰的神祇,乌扎则是南部地区的主要神,这也反映在阿拉、三女神之间的亲缘关系差异。
在麦加北方的纳克拉(Nakhlah)有一座乌扎的神庙,其中供有神谕,其作用曾与麦加的克尔白(Kaaba)不相上下。加塔方部落的天房中,也供奉乌扎。她的圣坛由三棵树组成,基督教著作中有用人向乌扎祭献的记载。
乌札的神殿同样也是在公元630年毁于穆罕默德的命令下。在穆罕默德重返麦加后,他决定开始消除前伊斯兰时期的信仰,他派了哈立德•伊本•瓦利德( Khalid ibn Al-Walid) 前去纳克拉(Nakhlah),那里正是崇拜女神乌札的古莱什部落、奇南纳(Kinanah)部落所在,女神乌札在当地受到极高的崇尚。哈立德派出了30人前去破坏神庙,而那里出现了两个女神乌札,一为真、一为假,哈立德第一次到了假的神庙并破坏它,回到穆罕默德身边向使者回报任务时,先知便问他“你有看见任何不寻常的事吗?” 哈立德回复“没有”先知说“那你并未真的破坏了女神乌札的神庙,再去一次吧!”哈立德对他犯得错误感到极度愤怒,他又再度回到了纳克拉,这次他找到了真正的神庙,哈立德进到神庙后,遇到一位奇怪的赤身裸体黑皮肤的女人挡住他的路并痛哭着,哈立德和他的手下拔出剑攻向这个女人,但女人勇猛地反攻回去并杀死9位哈立德的手下,而哈利德此时从后方攻击,在哈利德和他的手下把这女人切成两半。把女神像摧毁后回到了麦加,再度回报他所见到的事情,先知说:“对,那就是女神乌札,他不该在这片土地上再被崇拜。
玛纳特;是麦加的三大女神之一,阿拉伯人相信她是命运女神。希夏姆·伊本·卡勒比(Hishām Ibn al-Kalbī)的《偶像之书》(Kitāb al-Asnām)指出玛那特是三大女神中历史最古老的。阿拉伯人曾经替自己的孩子取名叫“阿布杜·玛那特”与“宰德·玛那特”。玛那特的偶像被塑立在麦加与麦地那之间的海滩,邻近库戴德(Qudayd)的穆沙勒(al-Mushallal)。所有的阿拉伯人都曾经敬拜玛那特,并向她献祭。雅什里布的奥斯(Aws)与哈兹拉吉(Khazraj)部族及其他地区的阿拉伯人都会到各个圣地朝圣,但并不剃头。当他们朝圣结束准备返家时,他们先是前往玛那特所在的圣地,并在此地剃头、停留片刻。他们只有去敬拜玛那特,才觉得朝圣活动圆满结束。玛纳特在阿拉伯神话传说中主要的神职是命运及复仇女神,希夏姆·伊本·卡勒比(Hishām Ibn al-Kalbī)的《偶像之书》(Kitāb al-Asnām)指出玛那特是三大女神中历史最古老的。
玛纳特的神像被塑立在麦加、麦地那之间,邻近邻近库戴德(Qudayd)的穆沙勒(al-Mushallal)。玛纳特受到古代阿拉伯半岛北部和中部的崇拜,为地下王国的女神,负责保护墓地的安宁。在纳巴泰邦是墓葬之神。纳巴泰和巴尔米拉把她同希腊女神梯刻和涅墨西斯相等同。叙利亚沙漠的阿拉伯神谱中,她是安拉和阿里拉特之女,乌扎的姐妹。在阿拉伯中部,她是安拉的长女,阿里拉特之姐。在阿拉伯中部的南方,她是乌扎之女。玛纳特很可能是麦地那城的保护女神和女王,她的神庙是部落会议的中心。同时他也被认为与希腊神柯罗诺斯(时间之神),密特拉教、祖尔万派有关。
其他神祇:
玛那夫(英语:Manaf (deity)) )的塑像由妇女负责维护,但妇女若有月经时则不可接近之。
瓦德(英语:Wadd )是爱情与友情之神,蛇为其圣物。
考姆;是纳巴泰的战争与黑夜之神,也是骆驼商队的守护神。
神话中的生物
灵体
玛利德(英语:Marid )是最强大的精灵,拥有强大的力量。在精灵界中他们也是最自傲的。一如所有的精灵,他们有自由意志,但也有可能被迫做违背自己意志的事。他们有能力满足人类的愿望,但要求的代价通常是战争。根据一些文献记载,代价也可能是有人被监禁,或仅仅是举行仪式、谄媚。
以福利特(英语:Ifrit))是地狱精灵,位阶比天使和恶魔还低。他们力大无比而狡猾。巨大的以福利特拥有翅膀,有男有女,住在底地,并常徘徊于废墟中。以福利特的社会结构有如古代的阿拉伯部落,有酋长与部落组织。他们彼此婚配,但亦可与人类通婚。普通的武器根本对付不了以福利特,他们只受制于魔法。人们可用魔法杀死或囚禁他们。同精灵一样,以福利特可以选择要不要信仰真主,可以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但人们通常认为他们邪恶又无情。
精灵是拥有自由意志的超自然生物,可以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有时精灵会使人类的行为误入歧途。
妖怪
那斯那斯(英语:Nasnas )是半个人类;他们有半颗头颅、半个身体、一只手臂与一条腿,擅长跳跃。他们据信是一个叫做席克(Shikk)的恶魔与一个人类的后代。
食尸鬼 ;居住在沙漠,能任意变换形体,特别是变成一只鬣狗。他们引诱毫无防备之心的人到荒凉的沙漠中,然后吃掉他们。食尸鬼也会吃小孩、掘坟、饮血、吃死者。当他们吞噬一个人后,他们的形体就会幻化成受害者的样貌。由于食尸鬼的这种特性,“食尸鬼”一词有时用来形容盗墓者或那些沉浸在死亡乐趣中的人。
巴哈姆特 ;是一条支撑着地球的大鱼,头部像河马或大象的头。
参考;
[1]
[2]
最后推荐下个人架空魔幻历史小说和相关设定专栏圈子,喜欢魔幻历史题材的小说的朋友有兴趣可以看看,会涉及到希腊教,偌斯替教,琐罗斯亚德教,阿拉伯多神教这些前基督教时代的宗教神话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