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哪个国家,谈恋爱最危险?
名誉杀人(hornor killing,也称荣誉谋杀),这个词听起来有种奇异的违和感,谋杀怎么能跟名誉搭上边呢?但它在现实生活中着实不少见。
据HBVAN(Honour Based Violence Awareness Network)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00起名誉杀人发生。也就是说,每105分钟,约摸一部电影的时间,就会出现一场。
今年9月14日,印度一男子就因与高种姓妻子结婚而遭到名誉谋杀
名誉杀人到底指什么?
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令人(施害者)感到与有荣焉,获得名誉的谋杀行为。
那什么种族屠杀,侵略战争,或者好比我们本周一安利的[7月22日](点击复习)中那样的恐怖袭击算不算“名誉杀人”?
绝对称不上,名誉杀人特指:出于挽回家族声誉的目的,对家庭成员进行的谋杀。施害者往往认为受害者给家庭带来耻辱或其违背了社区、宗教的原则。
中国旧社会用作处罚通奸男女的“浸猪笼”也可算作是一种带有名誉杀人色彩的刑罚。
2012年国产惊悚大电影[绣花鞋]的“浸猪笼”镜头。算起来,这一刑罚不过消逝了百十来年,具体存在时间已不可考。
如今,大部分名誉杀人都发生在印度、巴基斯坦及一些中东国家。当然,滋生这种谋杀的并不是土地,而是文化。
不过,当传统文化移植到新的环境后,会引起旧事物的消亡吗?
挪威2019年的申奥片[人言可畏]给予了我们一种答案。
豆瓣跟IMDb对本片的评价比较相近
[人言可畏]目前在烂番茄也有79%的新鲜度。NPR评价道:“(这是)一部关于可能会给年轻女性一生带来创伤的文化冲突的激烈戏剧。”
[人言可畏]中对女性创伤的呈现自然着墨不少,但它不只是一部女性主义题材影片。在迂腐的礼法中,受伤的不只是女性或某些群体,所有人都是囿于此说的囚徒傀儡。
▼
16岁的女孩妮莎看起来跟其他同学没什么不同,她就像很多挪威青春期女孩一样,泡吧喝酒谈恋爱。
除了肤色,妮莎好像也没什么特别
然而现代只是妮莎的一面,她过着一种旁人可能很难理解的双重生活——她是巴基斯坦移民。
虽然人在挪威,但这个家庭,正如很多移民一样,还保留着自己民族的传统习俗。
因此和家人在一起时,妮莎总是伪装成乖乖女,家人对她热情大胆的一面全然无知。
母亲是传统的伊斯兰女性,对妮莎极为苛刻。衣着暴露,在外人面前跳舞,都被她视为不得体行为。
她妈给她穿外套可不是因为觉得她冷
相比之下,父亲看上去更为西化。他会在公共场合大大方方地拥抱女儿,骄傲地宣称,妮莎以后会成为一名职业女性。他似乎摒弃了一些巴基斯坦作风。
父女二人在生日聚会上开心起舞,关系非常融洽
一天入夜,妮莎熟练地从卧室窗户偷溜出去参加派对。只不过,这次她不是一个人回家。
妮莎带来了白人男孩交流感情,正当俩人打算发生点儿边缘超友谊行为时,白人男孩的手机响了。这铃声就好像恐怖片里的jump scary,也是一种预警:反派大Boss即将出现。
然而在自己家怎么会有邪恶的反派人物呢?
熟不知,平日里温和的家人,也有化身恶魔的可能性。
一部青春片,硬生生变成了惊悚片。
白人男孩自然挨揍,妮莎也遭到了粗鲁对待
发现妮莎有越轨行为后,发狂的并非一贯严苛的母亲,反倒是“开放”的父亲对此不依不饶。
所幸,挪威还有儿童保护机构存在。外力介入令妮莎暂时得以躲避开家人的暴力,在机构协调下,父亲同意女儿有条件回家——只要她跟床上的白人男孩结婚。
即便女儿一再解释,他们还没发生性行为,并且已经同白人男孩分手,父亲还是愤然离席。
这家人真的会抛弃铸成大错的女儿吗?
家人之间总有剪不断的纽带,父亲跟哥哥还是接走了妮莎。
等待这个少女的不是团聚的温馨场面,而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她被扭送到了位于家乡巴基斯坦的姑姑家,那里对她而言只是个陌生的传说。
一路上,妮莎试图逃跑、求救,却换来恶狠狠的威胁:如果你再敢这样,我就杀了你。
父女间的温情全然消失,只有恶语相加,暴力相向
在父亲看来,没有第一时间执行“名誉杀人”可能就是最大的仁慈了。
与寒冷开阔的挪威不同,家乡燥热封闭。
妮莎自然不甘心被遗弃在这里学习传统文化。但经历了殴打、关禁闭、烧护照之后,她学乖了。
感受过自由气息的妮莎会认命般地一直做提线木偶吗?
随着姑姑的教化,妮莎暂时变成了普通的巴基斯坦少女
▼
[人言可畏]的编剧兼导演伊拉姆·哈克跟片中主角妮莎有着相同的背景,她们都是巴基斯坦裔挪威女性。这也令片中对两种文化冲突更具真实可靠性,它表达的不是跨文化的偏见、歧视,而是对自身的凝视与反思。
本片部分情节基于伊拉姆·哈克的真实经历
伊拉姆·哈克自编自导的首部剧情长片[我属于你]就曾被挪威选送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但是评分与关注度都不及本片
妮莎是本片绝对的主角。成长于两种相互矛盾的文化,她一方面重视家庭,也惧怕权威,所以毫无防备地被亲人绑走,在家乡规规矩矩地当了阵传统女性;另一方面又抑制不住这个年龄孩子特有的冲动,在姑姑家与表兄渐生情愫,又一次捅了“马蜂窝”——
二人在街头偶遇了风化警察,妮莎被迫拍下裸照用以勒索钱财。
在这个国家,谈个恋爱都这么危险的吗?
风化警察也存在于一些中东国家
父亲是片中前后反差最大的角色。
开头他似乎有意融入异国文化,也憧憬着女儿能像挪威女性那样成为体面的职业女性。也正是这个为了孩子能忍受做着各种底层工作的父亲,险些亲手将妮莎推落山崖。
女儿的行径有这么罪大恶极吗?
妮莎至亲做出的骇人之举说到底不过是出于一种恐惧:人言可畏。
人言因何可谓?皆因你反传统,不够克己。
豆瓣有部分影迷认为,[人言可畏]对父亲的暴力描写太过夸张以至于失真。
如果真要给这部影片找一个缺点,那就是结尾略显突兀,人物动机不足。至于妮莎父亲的恶行,其实并不难解释。
从开明到顽固,这只是父亲行为上的大转弯,无关思想。
相比身边的移民,或是身处家乡的亲人,父亲的确足够超前。
“她可以当个医生、工程师、律师。”
这种想法对巴基斯坦人来说也是有些反传统的意味在里边
这句话听起来平平无奇,但已经是种进步。
直到2017年,巴基斯坦15岁及以上女性就业人口比率还只有22.2%,女性与男性劳动参与率比低至30.1%。但在中国女性与男性劳动参与率比有80.8%,挪威更是高达90%(数据源于factfish)。
职业女性在他们眼中是反传统,在很多地区不过是常态。
父母的开明也有他们地域、时代上的局限。
曾有一条讲述国内某高校进行“出柜实验”的微博在网络上不断被转发议论。
9个家庭关系幸福和睦的优等生直男测试向家里出柜后的反应,结果只有一个家庭沉默着接受了,剩下几位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谩骂、诅咒,甚至是殴打。
父母之爱也不全是无条件的
这结局令几个学生始料未及。人性固然经受不住考验,然而这个测试中最令人寒心的是父母态度的转变。
明令禁止,严防死堵,是传统大家长对待新鲜事物的一贯作风。实际上,真正令他们抓狂的是失去对孩子失去掌控力。
因而总有家长一次次将孩子送到豫章书院,或是杨永信身边。这无关愚昧、惩罚,其本质是在于控制。
“为你好”三个字粉饰纵容了多少伤害。
无伤大雅的小叛逆在这个社会绝对可以被容忍,甚至被赞扬“有个性”,而向父权制发起挑战必然是“天理难容”。
对妮莎失望的家人打算把她送出去嫁人,而夫家对她的期待只有相夫教子,料理家务
[人言可畏]有意弱化了一些宗教色彩,这对我们而言更易于理解它所探讨的文化差异、代际冲突。
然而,即便十分克制,它简单有力的描述也令我们心生恐惧:拒绝世俗化的宗教,到底有多扭曲人性?
对传统的守护未必永远合乎时宜,那些坚定不移的卫道士可能也是麻木不仁的刽子手。充满偏见的传统文化,扔了也罢。当然,糟粕总是需要时间的不断检验。
吃人的是礼教吗?是固步自封的利益既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