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足球术语中,肋部是球场上的哪个位置?肋部对球队的进攻防守战术有什么意义?
国际比赛标准足球场规格数据请自行查询。
肋部是球场两边大禁区边线(宽度16.5米)到小禁区边线(宽5.5米)的一块区域——如果以球场标志线笼统划分的话,肋部区域为长方形,长16.5米,即大禁区宽度;宽11米,即大禁区边线到小禁区边线之间的距离。事实上大禁区弧顶外两侧地带也属于肋部的范畴,并不一定要进入大禁区。
梅西和罗本都是吃透“右肋”的高手高手高高手。
更早之前,边锋和边前卫拉边时已经习惯性地站在边线上,当然了,那时对边路的利用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因此大禁区边线外到球场边线的区域,基本都被认为是边路。当4-5-1和4-2-3-1为主要变化的阵型开始流行,边前卫和中前卫之间的进化形态“边前腰”不仅活跃在肋部,也活跃在大禁区外,进一步挤占边锋的空间,边路的宽度被极度压缩;此时如果仅看纸面站位,防守方中后卫和边后卫之间的空隙会进一步拉大,于肋部的外沿也会扩展到大禁区外——标志性球员依然是梅西和罗本。
当密集防守向“结构化”快速发展之后,大禁区内外摆两辆大巴和堆人头成为普遍做法,而传统的4-3-3“双边一中”前锋配置,4-4-2“一边一中”前锋配置都不再适用,需要前卫线、边后卫更多地参与到进攻当中;难度在于,边路和中路由于有了更好的局部防守,个人突破和踢墙配合很难立刻获得良好的射门机会,因此两个“肋部”就成了大作文章的区域。
肋部进攻为什么难以防守,原因是该区域本来就是中后卫和边后卫之间的空隙,很容易产生思想和行动上的防守盲区,单独依靠后卫线既不好协防也不好补位,因此被攻方紧紧抓住。一旦进攻球员在这个区域面向球门,无论中后卫还是边后卫都立刻陷入两难:
1. 以前边后卫要防守边锋或者边前卫,现在是助攻上来的边后卫,而中后卫要防守中锋或者内切的边锋,如果前卫线对后卫线身前保护不力,后尾门在区域防守和盯人防守之间频繁而快速地切换难免出现纰漏,加上补位问题,更是难上加难。
例如2月3日凌晨热刺主场2:0击败曼城的第二个进球。
2. 如果边后卫助攻上前,中锋回撤,边前卫和边锋内切或后插上,防守方的边后卫和中后卫在调整站位时就会顾此失彼。尽管防守方现在增加“后腰”对有球一侧区域进行防守,边前卫也会及时回防到肋部一带压缩空间,但传跑的多样性依然会让前卫线难以形成对后卫线的保护。例如踢墙二过一、直传斜插、回传反跑等等局部战术,都能在瞬间打乱两条防守线的防守。
3. 一旦在肋部形成射门空间或者成功突破,会让门将非常难以处理。射术精湛的攻方球员无论远角还是近角——事实上多数是远角,都会打出非常难以防守的弧线球,而且高度不一,很难判断;如果形成突破,处理方式就更为多样,甚至会拉出一大片无人防守的空位,有利于传球让队友跟上射门得分。对于天赋异禀的进攻球员来说,肋部成功突破之后,是传是射,只在一念之间。
例如意甲联赛的都灵0:4输给莱切当中第二个丢球。
阵地进攻当中,主要进攻球员先在边路向肋部横跑、突然直插,接队友直传球形成反越位的战术选择已经屡见不鲜,当中路直传有了更好的局部防守(后腰对中后卫身前进行保护)之后,肋部直传成为同时撕开前卫防守线和后卫防守线的更好的选择。
对前卫线来说,最大的防守职责是压缩和后卫线之间的防守纵深,一旦肋部直传越过整条前卫线,攻方球员无论单人还是多人,在肋部直接面对后卫线,很容易形成有效杀伤。
对后卫线来说,一旦肋部直传打透两条防线,则意味着攻方球员可以直接面对门将,这是灾难性的后果。事实上尽管如今的“结构化防守”战术设计越来越合理,站位越来越紧密,两条线甚至三条线的防守协同性越来越好,高水平球队依然有大把的机会从肋部打开缺口,原因不是别的,就是传跑之间的配合存在不可预测性,而且高水平的传跑配合在整个“传-跑”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进攻选择,例如过人和射门,肋部这个边后卫和中后卫之间的关键区域无疑更容易成为防守盲区。
肋部攻防是现代足球战术当中的重要课题,在这个区域如果有一名想法多、创造力十足、技术精湛的进攻球员,很容易影响到边路和中路的进攻配合;当然也可以通过匹配人员资源,在这个区域形成频繁的传跑战术来打造成熟的战术套路,一旦全面铺开,防守方很容易陷入全盘被动。欧冠big 4都有丰富的肋部战术实例,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