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启用!10年一改的2022版新课标将带来什么变化?
今年秋季学期,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将在各中小学正式启用。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了解到,最近一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已分别实施了20年和10年以上。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新课标的启用将决定未来10年义务教育的方向,勾勒一代人的成长蓝图。如何理解新课标?新课标如何真正走进课堂,将给孩子们带来哪些改变?
变化的不仅仅是课时比例
新课标一大变化,是对各科课时比例进行了调整。从单科角度上看,语文课时比例从2011版教学时长占比13%至15%提高到了20%至22%,教学时长位居第一;位居第二的是数学课,占13%至15%;科学课时占比升至8%至10%,超过英语,而“体育与健康”课时占总课时比例保持在10%至11%,大于外语和理化生、科学课时比例。
在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中小学开展了一场场对新课标的思考和讨论,课程改革的方向愈发明晰。“经过5个多月的学习和培训,我和同事们已经基本‘吃透’新课标精神。”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校长杨东亚也是一名语文老师,他告诉记者,语文教学时长的增加,主要强调了语文以文化人的教学目标。
杨东亚说,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概念,提出整本书阅读并作为课程化学习项目正式进入教学内容。”杨东亚解释说,该项目是让孩子学会读某一类型的书,比如历史著作、人物传记、社会科学著作等,并从中汲取完整全面的营养,“意图是打破单篇教学,掌握更多阅读的方法。新学期学生们将通过‘组团’方式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新课标更看重孩子的体验,对学习过程的经历、经验的积累和表达,比如说,数感和量感,生活中用得比较多的‘空间距离’,目测一下大概能知道是多少。这些不属于以前的书面考试会关注的点,但实际上对于生活还是挺重要的。”北京东路小学校长余颖说,新课标出来之后,数学老师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校长叶微认为,“在新课标指引下,未来的数学题,可能就是一道阅读理解题,数学关系隐藏在大段的文字中,学生需要分析提炼,然后再解答。”
新课标下,体育因为课时仅次于语文数学,被称为“第三门主课”。2022年版课标中特别提到,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设计其他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课程内容。“一、二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三到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体育课肯定是按照课时要求开足的,此外,全校学生每天都有大课间活动,保证‘阳光体育锻炼一小时’。”南京市逸仙小学体育教研组组长夏静介绍:“开学第二周,课后服务就要开始了,每周三、四的体育活动有篮球、乒乓球、跑酷、体操等近20项。”
与前一版课标相比,英语的学科课时占比一直保持6%至8%,但要求实际提高了。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副校长刘蔚介绍说,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的词汇量“三级+”等级需达到1800词,还有200个相关单词,相较于2011版课标增加了200词左右。而在课外阅读量上更是达到了15万词的要求,“以一则语篇300词来计算,需达到500篇或以上的阅读量。”此外,英语新课标以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等三大范畴规划和安排主题内容。“尽管目前还是教学过渡期,2024年才有全新教材,但今后的考试难度和灵活度都将有所提升,我们建议学生多阅读一些最新的时文信息,多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做到知识迁移,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坚定文化自信,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孩子们的“长作业”将增加
新课标已经规定,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教学在不少中小学已有探索,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大重点。
为什么要求每门课都开发跨学科主题?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书记、校长姜树华认为,新课标对义务教育“培养什么人”这个首要问题做出整体刻画,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来培养提升学生所需的核心素养,“在助就形成正确价值观基础上,我们还要培养人才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这些都体现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而不是题海中”。
姜树华说,这意味着所有学科的学习都要体现真实生活的需求,教学中需要创设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解决现实问题。拿小学数学来说,学生对“量感”的形成,必须要贯穿于学生的生活,教学“克”的认识,可以掂一下黄豆、瓜子;别的学科中有没有量的概念,语文的“四两拨千斤”中“四两”又是多重?“生活当中都贯穿着数学,当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又主动运用于生活,在生活中进一步探索其应用价值,这样就能实现素养提升的良性循环。”
杨东亚说:“当在新课标下学习《赵州桥》这节课时,不是语文老师一个人的事情,还涉及到物理和数学知识,地理和历史知识。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更大、更高层面理解语文、探索语文,真正体现所谓的‘大语文观’。”“将各科知识‘串’起来,放入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中。”余颖举例,“我们教学中提到‘杯琴’,根据杯子中水的多少,敲出的声音也不一样,这就是数学跟音乐的融合,我们要从数学角度,看水的刻度、比例怎么去跟音高相匹配,让孩子感受到他们学的每一个知识都是有用的。”
姜树华认为,跨学科教学,也要求教师具有触类旁通的能力,“在暑假期间,我们紫琅一小的各门学科都已尝试设计跨学科学习的一些重要主题,随着项目化、任务群等跨学科学习内容的增多,家长们会发现孩子的‘长作业’会增加,跨学科学习一定需要一段周期来实现。”他举例说,比如四年级语文课程中“有趣的汉字”,让学生走向社区在生活中寻找有趣汉字,在广泛阅读基础上,我们可尝试学会用数学统计方式找出用错频率最高的汉字;继而引导学生阅读梳理汉字源流,去讲述其背后的文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跨学科学习,歌曲《生僻字》在学生中悄然流行。“这种学习是基于适合年段,融入生活,兼济不同学科,层层递进的学科实践,学生们当然乐此不疲,各学科的跨学科学习就这样渐渐根深叶茂起来。”
新课标如何扎实落地
“送给一年级的你!”“快乐学程周”“我有好习惯”“我爱读好书”“玩转大风车”……今年南京市拉萨路小学专门为新入学小朋友准备了《晓小的书》,杨东亚说,此次教育部发布的新课标也强化了幼小衔接,小学一、二年级的所有课程都将在设计层面更加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一年级小朋友的开学第一周不开展学科学习,而是通过这本融通学程,构建以价值为核心的学习经历。”
“在今后的十年,素质教育将全面铺开。”杨东亚提醒道,“接下来,艺术、科学、信息科技等各类课程,都要鼓励孩子多操作,多动手。”
在新学期,学校将依托各自优势,因地制宜探索跨学科课程。南京外国语学校副校长朱征介绍,近年来学校已引入了各类公共文化资源,比如以六朝博物馆为活动基地,从衣食住行各角度的文物资源为学生揭开当时百姓的真实生活。去年,学校邀请到南京博物院专家进校园,老师们指导初一新同学创意制作青铜器,笔筒、花瓶、布包、灯架等精彩文创设计,体现了艺术和科技的碰撞。“我们将通过更生动有趣的学习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更科学的过程管理和资源整合,把跨学科的理念落到实处。”
“我们学校所有的主题活动都是与学科融合相关的。”叶微说,今年上学期为期一个月的“春日课程”,分不同年级探索春天的秘密,“有了新课标后,我们就更有依据和底气去做这个事情。”叶微说,“秋季开学后,10月份将会推行更为丰富多彩的‘秋日课程’。”
进入新学期,很多老师也坦言,面对“使用旧教材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过渡期,尽管培训已经比较充分,但仍然是一个挑战,尤其是跨学科主题学习。
“有几个资深的学科课标研制老师,谈到综合实践占10%课时这一点时,都觉得压力比较大。”数学课标组核心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马复说,除了综合实践的课时设置以外,新课标下的新备课也是一道难题。以前的教学设计可能是一个个知识点独立成篇,现在则强调教学的结构化。比如小学数学课本中,以前数和运算是结合在一起的,统称为“数”,现在则重新拆分开来,称作“数与运算”,强调数的存在和运算的实现的关系,突出教材设计的整体结构性,老师则要根据教材的变化对以往的教学设计做出改动,“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培养,在新课标指引下,各学科协调一致、结构化发展的教育新形态将逐步形成”。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张琳葛灵丹杨频萍
见习记者贺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